李丹阳——从中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到书画大师
艺术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让孩子们懂得中国的传统文化,懂得中国的书画文化,让他们知道中国的道义、笔意,尤其写书法是非常具有感染力和影响力的一件事。
--李丹阳
李丹阳,生于四川成都,中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政治部文工团(原第二炮兵政治部文工团)艺术指导,国家一级演员,中国爱心大使,先后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六次,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08年因扶贫赈灾等社会公益事业突出,获"最佳公益慈善明星典范大奖"。
而让大家没有想到的是,李丹阳除了歌声优美外,她的书法造诣同样颇为深厚。她从事书法创作只是业余爱好,不过却是跨界练书法最成功的一位,因为她的书法作品,无论是在艺术性方面,或者是在欣赏性方面,都是非常耐人寻味的。

与书画结缘
李丹阳在年少入伍时曾有幸同当时原二炮的战友刘洪彪先生,在一次欢乐会上了解到中国传统书画,这个领域让她充满了好奇,之后通过一步步了解,她感觉到艺术都是相通的,书法与唱歌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与韵味。
在她看来,看一幅书法作品和听一首歌其实是一样的,两者都能让人专注、忘掉烦恼、激发人的每一个细胞,使人充满活力、内心澎湃、热血沸腾。对她来说学写书法,不单是一种艺术的训练,同时还可以提升自身文学修养,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她很喜欢欣赏别人的书画创作,体会书法家创作时下笔时的那种韵气,跟唱歌的气罐丹田有异曲同工之妙,每一次顿笔和游走、整体布局,都像极了歌唱时对于歌曲的处理。

在一次会议上她看见姜昆老师在弹指之间成就一幅画作,不由心生佩服,即佩服他娴熟的技巧,也钦佩他一挥即就的才情。对于她来说这种随意的创作,不但让人景仰,也能激发人的创作欲望。于是她也拿出铅笔即兴的临摹了一幅牡丹图,还用色彩强调了层次。姜昆老师看见后有些惊讶的说:“不错呀,很有天赋”,这句话给予了她莫大的鼓励,让她感受到美术创作并不应该被高高挂起,而是应该把它融入自我,变成一种自我的抒发,让创作成为一件轻松的事,一件自得其乐的事。受到姜昆老师创作举动的感染,那天回到家后,她还临摹了黄永义老师的荷花,居然也受到了很多老师的好评和鼓励。她之后回头再看那些创作,感觉到无论什么艺术,创作都是需要灵感的。
热心书画创作的李丹阳

在开始自己创作之后,她便喜欢跟周围有绘画经验的艺术家们交流。在家时她看见什么都想画,雪中冬梅,杯中映月或者屡屡檀香随微风飞散,甚至是一掬清水,这些都让李丹阳有提笔绘画的渴望。艺术创作的灵感需要激发,就像写歌一样,不同的情景,可能会出现出其不意的作品。李丹阳可谓是个多才多艺的歌唱家,除了她的本职歌唱以外,李丹阳又开始尝试做歌了,她写了两首曲子,第一首歌叫《花雪》,是宋青松作词,李丹阳作曲的,创作于2018年,原因为清明节北京意外突发的大雪,词作家宋青松老师发给李丹阳的一首名为《花雪》的歌词,触景生情,两人有感而发,词和曲便一下成就了。第二首《永恒的歌谣》是一首朗朗上口,旋律优美,充满正能量的歌。
传承书法文化

在参加的“福到全球千万家”的活动中,李丹阳被评为全球送福大使,很多老师都说她的书法天赋应该好好运用起来。之前因为工作关系,提笔只是偶尔兴起,现在这是难得的机会,通过送福活动,能使因为疫情而冷清的社会生活活跃起来,用大使们的热情带给更多人快乐,她觉得这个时候必须提起笔来写书法。
书法代表着传承,在世界多元文化交融的当口,我们要把笔拿回来、握住,把中国传统发扬光大,传向全世界,传给下一代。让大家看到中国书法文化。

让生活慢下来,从精神上丰富自己
当今社会节奏很快,大家忙着生活却没有时间享受生活,越是这样,我们就越应该让自己静下来,多读书、多学习、写写书法、画画画、欣赏音乐、强健身体,尽可能放慢脚步,享受生活,让生活慢下来,从精神上丰富自己。
书法是很美好的东西,它赋予文字画一般的魅力。当李丹阳为自己的歌曲选定歌名的时候,她都喜欢先把备选的名字用书法的方式一一写出来,通过传统文化给予文字的魅力,选择最美的那一个。

作品赏析




书法,让李丹阳更加自信,也给了她另一种方式来审视自己对美的理解,帮助她在歌唱甚至生活中获得了更多的体会。让她的艺术人生更加的绚丽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