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礼仪(一)——揖礼
中国是传统礼仪之邦,礼仪文化的传承也是中国文化的发展传承;学好传统礼仪,弘扬正统文化,从此刻做起!
揖礼,起源于周代以前,约有3000年左右的历史。武王伐纣灭商而建立周朝,武王死后,其子周成王年幼即位,由叔叔周公旦摄政。摄政王周公采取许多措施来巩固政权,建立周朝各项典章制度和礼乐制度,确立以宗法制度为中心的政治体制。此后,揖礼行于天下。
据《周礼》记载,根据双方的地位和关系,作揖有揖有土揖(下揖)、时揖、天揖、特揖、旅揖、旁三揖之分。
丨时揖:拱手向前平伸;
丨天揖:拱手前伸而稍上举;
丨特揖:是一个一个地作揖;
丨旅揖:按等级分别作揖;
丨旁三揖:对众人一次作揖三下。
丨长揖:即拱手高举,自上而下向人行礼。向人作揖虽然恭敬,有时则表示倨傲。
行礼立容
行礼首先要注意立容,贾子曰:固颐正视,平肩正背,臂如抱鼓。足闲二寸,端面摄缨。端股整足,体不摇肘,曰经立;因以微磬曰共立;因以磬折曰肃立;因以垂佩曰卑立。
行礼方式
1、天揖(上揖:揖礼手位于高者,标准揖礼)
在正式礼仪场合,如祭礼、冠礼等礼仪场合中,对尊长及同族中人行此礼。行礼时,身体肃立,(见图解),双手合抱,左手在上,手心向内;俯身推手时,双手缓缓高举齐额(略高过眉心),俯身约60度,起身时,恢复立容。
2、时揖(中揖:揖礼手位于平者,又叫:拱手,推手,抱拳)
同辈日常见面,辞别礼。身体肃立,双手抱拳,左手在上,手心向下,从胸前向外平推,俯身约30度,起身,同时自然垂手或袖手。
3、土揖(下揖:揖礼手位于下者,又叫:下手)
用于长辈或上司还礼。行礼时,身体肃立,双手合抱,左手在上,手心向内,俯身约30度,推手稍向下,然后缓缓起身,恢复立容。
4、 长揖
长揖,虽然恭敬,有时则表示倨傲。 长揖,即拱手高举,自上而下向人行礼。向人作揖虽然恭敬,有时则表示倨傲。
5、特揖:一个一个地作揖;
6、旅揖:按等级分别作揖;
7、旁三揖:对众人一次揖三下。
在道家以左手为敬手,以左边为尊,无论乾道(男)还是坤道(女)都是行左手在前的揖礼。

《道德经》第三十一章云:“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礼记·杂记》云:“左为阳,阳,吉也;右为阴,阴,丧所尚也。”为左手为善手、为无为、为阳气,故此有规矩。因此抱拳揖礼在道教礼仪中,左手抱右手,寓意为扬善隐恶。盖以左手为善,右手为恶之故。
道士对客人的见面礼就为抱拳礼、拱手礼,如果有所请问,则要躬身作揖。作揖躬身时,两足成八字自然站立,两膝切忌前屈,头、腰成自然弯弓状,如月牙;两手自然下垂于丹田处抱拳,边直身边举手,手上至口齐为度。所以无论在道观遇到出家道长,或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应当使用拱手礼或抱拳礼,以彰显我们的民族文化。
关注微信公众号道缘仙宗,了解更多中国传统文化,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