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考试整理(部分)
名词解释
江西诗派是北宋末年的一个文学流派,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吕本中在其所作的《江西诗社宗派图》中首先提出了“江西诗社宗派”的名称。江西派诗人禀承黄庭坚的诗法。北宋后期,黄庭坚在诗坛上影响很大,追随和效法的颇多,逐渐形成以黄庭坚为中心的诗歌流派。诗派成员多学杜甫,宋末方回又把杜甫和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称为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他们“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 诗歌创作作风基本一致。江西派诗人论诗,崇尚瘦硬风格,要求字字有来历,提倡“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之法。
话本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样式,是宋代说话一人说书的底本,它包括了讲史和小说两大类。前者是用浅近的文言讲述历史上的帝王将相的故事;后者指的是用通行的白话来讲述平凡人的故事。
白战体,禁体诗,即“禁体物诗”的简称,世人简称之为禁体,是相对体物诗而言的,意谓体物咏物诗在描写事物的外观特征时避免用直接描写,预定不准犯某某等字。始于宋代欧阳修而得名于苏轼。在中国古代文论中,体兼有样式、风格及表现手法诸义,“禁体”、“白战体””系指表现手法。
唐宋派是明代散文流派。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主张文章取法唐宋散文的法度,必须有自己的面目,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他们被称为"唐宋派"。
神韵说,审美理想与表现取向。神韵说是清初王士禛所倡导的诗歌理论,强调诗必须有神情韵味,有含蓄深蕴,言尽意不尽的特点。所谓“神韵说”就是力图摆脱政治等社会因素对诗歌艺术的干扰,注重诗歌本身淡远清新的境界和含蓄蕴藉的语言,又似有寄托,又难以实指,从而加强诗歌消遣娱乐功能。这种理论受到司空图、严羽等人诗歌理论的影响,对明前后七子的寻剥古人和公安竟陵的直露是一种批判。
简答题
宋诗的发展
沿袭期 宋诗基本上沿袭唐风,以白体、晚唐体、西昆体为代表。
复古期 以欧阳修、梅尧臣 、苏舜钦为主。宋诗议论化、散文化的独特面目,也在此时初步形成。
革新期 王安石、苏轼相继主盟诗坛,宋诗创作形成第一个高峰期。王、苏两人政治见解和诗歌主张多所不同,但锐意创新,力图建立个人风格的不倦追求则相同。
凝定期 以江西诗派及其流变为代表,他们提倡“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之法。到南渡之际,陈与义等人由注重声律转向反映民族危难之际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感。
中兴期 南宋前期,爱国诗的大量涌现,使宋诗在这方面成为超越前代并给后世以莫大影响的典范,是这一时期的主要贡献。以陆游为代表的中兴诗人,纷纷从江西诗派的束缚下解脱出来,建立起自己的风格。杨万里的“活脱”,陆游的平易,范成大的明白如话,包括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家诗歌的平直质朴,均使这一时期的诗歌表现出与前几个时期以及唐诗的不同面貌。
飘零期 以江湖诗派、永嘉四灵、宋末爱国诗及亡宋遗民诗为代表。宋诗如当时的政局,已是风雨飘摇,每况愈下。直至宋末文天祥等爱国志士以血泪凝成的正气歌留名汗青,宋诗才最后迸出了一道引人注目的亮光。
清词的发展
清代前期 揭开清词帷幕的是以“婉畅浓逸”为宗的陈子龙,接着是以王夫之、屈大均等为代表的遗民词。清初词坛流派纷呈,主要有以陈维崧为首的阳羡词派,朱彝尊为首的浙西词派和独树一帜的满族词人纳兰性德,还有当时与纳兰性德并称为“京华三绝”的曹贞吉、顾贞观。陈维崧、朱彝尊和纳兰性德号称清初三大家。
清代中期 浙派词的势力从清初一直延伸到清中叶,厉鹗继朱彝尊成为其支柱。嘉庆年间,张惠言以治经方式说词,别树一帜与浙派对立,它更难以与之抗衡了。常州词派由张惠言开山,其后真正进一步推衍常州派理论而有重大影响的,是稍后的周济。
清代后期 清代后期的词人、词作数量之多,超过了清前期和中期。人多势重的常州派继续主盟词坛,而清初的阳羡派、浙西派仍有余响。追随纳兰的词人,亦有相当大的声势。清代后期的词人面临更加危险窘迫的国势,不少人通过词作来表现时代精神,从而开拓了词的表现领域。这个时期的著名词人有王鹏运、郑文焯、朱孝臧、况周颐,他们被称为晚清四大词人。
王国维《人间词话》:“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试评。
王国维说词这种文学体式是“要眇宜修”的。“要眇宜修”即形容女子窈窕幽美而妆扮得恰到好处,“要眇宜修”的美,是一种最精致、最细腻、最幽微的美,是一种富有修饰性的、内外总相宜的美。王国维说“词之为体,要眇宜修”,就是说词有如此一种美。诗与词是两种不同的文学体裁,各自承担着不同的功能,词能够表达诗难以表达的情感,但却不能取代诗的表达。也就是说,词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诗亦能言词之所不能言。二者不同,也只是不同而已,无优劣之别。从形式上,词是比诗更多变化,更精微的,更纤巧的,更曲折的。词的句法参差,错落有致,音节流转荡漾,极尽抑扬,总是有一种节奏韵律的美感,适宜于表达“幽约怨悱不能言之情”。诗则句法整齐,合乎格律,铿锵可诵,多从阔处着眼、大处落笔,适宜于表达疏广阔大、典雅庄重的景象意境。诗所写的内容无所不包,可以发议论,可以抒情,可以纪事,什么都可以包括。而词一般只是写景抒情。所以说是“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不是说词的篇幅长,不是说词的句子长,而是说词给人的回味,词的韵味悠长。但是,诗亦有含蓄蕴藉者,亦有低回婉转者,亦有言简意深、一唱三叹者。豪放之词也有包容阔大、意境深远者。
所以,无论诗或词,无论是表现社会性的情感还是私人性的情感,其佳者都各自有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
“不读六朝诗,不知唐诗之工;不读唐诗,不知宋与元诗之工也。”试评。
其实每个时代的诗都有各自的精巧。在叶燮看来,唐诗比六朝诗精巧,因为唐诗在六朝诗的基础上发展并枝繁叶茂,魏晋南北朝是过渡期,上承秦汉,下开隋唐,它对唐代文学,对李杜等大诗人的影响尤其不可忽视,后世人更称唐诗为一代之文学。叶燮认为诗歌的发展是“变”的,只是后代在继承与发展上的部分世人拟古、复古使得诗歌不再如唐朝那般璀璨,鲁迅说“一切好诗在唐代已经被做完”,唐诗集前代大成,在艺术手法上已经很全面。宋代之后诗歌进一步发展,宋诗在唐诗的束缚下由一些诗人求新求变,诗艺进一步细化,并能做到以意运诗,超越诗艺层面而达到随心所欲的境界。唐诗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以筋骨思理见胜。从整个诗歌史发展来看,宋诗正是唐诗发展的必然结果。而元代诗歌向唐诗回归,又摆脱了功利性,向浅显化、通俗化发展,思想倾向和艺术风格都呈现了多样化,到了元代诗歌逐渐退出了文坛的主导地位。
明清小说:一代之文学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 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明清小说在王国维看来并非一代文学,因为“后世莫能继焉者也”,但是我们不能否认明清小说的价值以及影响。所谓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其实不过是各式体裁在它那各时代最能抒写人之情感,最能体现世间百态的文学样式。中国古代的叙事文学,到了明清时期步入了成熟期。就文学理念、文学体式和文学表现手段而言,明清小说以其完备和丰富将叙事文学推向了极致。从明清小说所表现的广阔的社会生活场景、丰硕的艺术创作成果和丰富的社会政治理想而言,明清小说无疑铸就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最后的辉煌。在明代,传奇小说呈现出兴盛的势头,形成与宋元话本小说雅俗并行的局面。在宋元讲史等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章回小说,是明代对中国文学做出的最为宝贵的贡献。以下层民众理想中的英雄为叙述核心的明代长篇章回小说的《三国》、《水浒传》、《西游记》以及“寄意于时俗”的《金瓶梅》是明代“四大奇书”,而以明四奇为主要标志清晰展示了长篇小说艺术发展的历程。明代中后期白话短篇小说在宋元“小说”话本的基础上发展的更为精致。文言小说在话本化的道路上也有了新的变化,因此人们常把小说作为明代最具时代特征的文学样式。清初的小说顺从明末小说的趋势,旧作的新编虽仍不绝如缕,但是作家独创的作品却日益增多,从总体上看是迈入了独创期。在众多作者或时俗或别出心裁的创作中,终于有人感受到时代的脉搏,领悟到了小说的文学特征,面对现实人生,将平凡的生活变成真实而又审美内蕴的小说世界,于是吴敬梓创作《儒林外史》。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明清两代,毫无疑问是中国小说史上的繁荣时期。从明代开始,小说这种文学形式充分显示出其社会作用和文学价值,打破了正统诗文的垄断,在文学史上,取得与唐诗、宋词、元曲并列的地位。清代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的高峰,而清代是中国古典小说盛极而衰并向近代小说转变的时期。
所以,我觉得明清小说乃一代之文学。
江西诗派是北宋末年的一个文学流派,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吕本中在其所作的《江西诗社宗派图》中首先提出了“江西诗社宗派”的名称。江西派诗人禀承黄庭坚的诗法。北宋后期,黄庭坚在诗坛上影响很大,追随和效法的颇多,逐渐形成以黄庭坚为中心的诗歌流派。诗派成员多学杜甫,宋末方回又把杜甫和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称为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他们“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 诗歌创作作风基本一致。江西派诗人论诗,崇尚瘦硬风格,要求字字有来历,提倡“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之法。
话本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样式,是宋代说话一人说书的底本,它包括了讲史和小说两大类。前者是用浅近的文言讲述历史上的帝王将相的故事;后者指的是用通行的白话来讲述平凡人的故事。
白战体,禁体诗,即“禁体物诗”的简称,世人简称之为禁体,是相对体物诗而言的,意谓体物咏物诗在描写事物的外观特征时避免用直接描写,预定不准犯某某等字。始于宋代欧阳修而得名于苏轼。在中国古代文论中,体兼有样式、风格及表现手法诸义,“禁体”、“白战体””系指表现手法。
唐宋派是明代散文流派。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主张文章取法唐宋散文的法度,必须有自己的面目,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他们被称为"唐宋派"。
神韵说,审美理想与表现取向。神韵说是清初王士禛所倡导的诗歌理论,强调诗必须有神情韵味,有含蓄深蕴,言尽意不尽的特点。所谓“神韵说”就是力图摆脱政治等社会因素对诗歌艺术的干扰,注重诗歌本身淡远清新的境界和含蓄蕴藉的语言,又似有寄托,又难以实指,从而加强诗歌消遣娱乐功能。这种理论受到司空图、严羽等人诗歌理论的影响,对明前后七子的寻剥古人和公安竟陵的直露是一种批判。
简答题
宋诗的发展
沿袭期 宋诗基本上沿袭唐风,以白体、晚唐体、西昆体为代表。
复古期 以欧阳修、梅尧臣 、苏舜钦为主。宋诗议论化、散文化的独特面目,也在此时初步形成。
革新期 王安石、苏轼相继主盟诗坛,宋诗创作形成第一个高峰期。王、苏两人政治见解和诗歌主张多所不同,但锐意创新,力图建立个人风格的不倦追求则相同。
凝定期 以江西诗派及其流变为代表,他们提倡“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之法。到南渡之际,陈与义等人由注重声律转向反映民族危难之际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感。
中兴期 南宋前期,爱国诗的大量涌现,使宋诗在这方面成为超越前代并给后世以莫大影响的典范,是这一时期的主要贡献。以陆游为代表的中兴诗人,纷纷从江西诗派的束缚下解脱出来,建立起自己的风格。杨万里的“活脱”,陆游的平易,范成大的明白如话,包括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家诗歌的平直质朴,均使这一时期的诗歌表现出与前几个时期以及唐诗的不同面貌。
飘零期 以江湖诗派、永嘉四灵、宋末爱国诗及亡宋遗民诗为代表。宋诗如当时的政局,已是风雨飘摇,每况愈下。直至宋末文天祥等爱国志士以血泪凝成的正气歌留名汗青,宋诗才最后迸出了一道引人注目的亮光。
清词的发展
清代前期 揭开清词帷幕的是以“婉畅浓逸”为宗的陈子龙,接着是以王夫之、屈大均等为代表的遗民词。清初词坛流派纷呈,主要有以陈维崧为首的阳羡词派,朱彝尊为首的浙西词派和独树一帜的满族词人纳兰性德,还有当时与纳兰性德并称为“京华三绝”的曹贞吉、顾贞观。陈维崧、朱彝尊和纳兰性德号称清初三大家。
清代中期 浙派词的势力从清初一直延伸到清中叶,厉鹗继朱彝尊成为其支柱。嘉庆年间,张惠言以治经方式说词,别树一帜与浙派对立,它更难以与之抗衡了。常州词派由张惠言开山,其后真正进一步推衍常州派理论而有重大影响的,是稍后的周济。
清代后期 清代后期的词人、词作数量之多,超过了清前期和中期。人多势重的常州派继续主盟词坛,而清初的阳羡派、浙西派仍有余响。追随纳兰的词人,亦有相当大的声势。清代后期的词人面临更加危险窘迫的国势,不少人通过词作来表现时代精神,从而开拓了词的表现领域。这个时期的著名词人有王鹏运、郑文焯、朱孝臧、况周颐,他们被称为晚清四大词人。
王国维《人间词话》:“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试评。
王国维说词这种文学体式是“要眇宜修”的。“要眇宜修”即形容女子窈窕幽美而妆扮得恰到好处,“要眇宜修”的美,是一种最精致、最细腻、最幽微的美,是一种富有修饰性的、内外总相宜的美。王国维说“词之为体,要眇宜修”,就是说词有如此一种美。诗与词是两种不同的文学体裁,各自承担着不同的功能,词能够表达诗难以表达的情感,但却不能取代诗的表达。也就是说,词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诗亦能言词之所不能言。二者不同,也只是不同而已,无优劣之别。从形式上,词是比诗更多变化,更精微的,更纤巧的,更曲折的。词的句法参差,错落有致,音节流转荡漾,极尽抑扬,总是有一种节奏韵律的美感,适宜于表达“幽约怨悱不能言之情”。诗则句法整齐,合乎格律,铿锵可诵,多从阔处着眼、大处落笔,适宜于表达疏广阔大、典雅庄重的景象意境。诗所写的内容无所不包,可以发议论,可以抒情,可以纪事,什么都可以包括。而词一般只是写景抒情。所以说是“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不是说词的篇幅长,不是说词的句子长,而是说词给人的回味,词的韵味悠长。但是,诗亦有含蓄蕴藉者,亦有低回婉转者,亦有言简意深、一唱三叹者。豪放之词也有包容阔大、意境深远者。
所以,无论诗或词,无论是表现社会性的情感还是私人性的情感,其佳者都各自有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
“不读六朝诗,不知唐诗之工;不读唐诗,不知宋与元诗之工也。”试评。
其实每个时代的诗都有各自的精巧。在叶燮看来,唐诗比六朝诗精巧,因为唐诗在六朝诗的基础上发展并枝繁叶茂,魏晋南北朝是过渡期,上承秦汉,下开隋唐,它对唐代文学,对李杜等大诗人的影响尤其不可忽视,后世人更称唐诗为一代之文学。叶燮认为诗歌的发展是“变”的,只是后代在继承与发展上的部分世人拟古、复古使得诗歌不再如唐朝那般璀璨,鲁迅说“一切好诗在唐代已经被做完”,唐诗集前代大成,在艺术手法上已经很全面。宋代之后诗歌进一步发展,宋诗在唐诗的束缚下由一些诗人求新求变,诗艺进一步细化,并能做到以意运诗,超越诗艺层面而达到随心所欲的境界。唐诗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以筋骨思理见胜。从整个诗歌史发展来看,宋诗正是唐诗发展的必然结果。而元代诗歌向唐诗回归,又摆脱了功利性,向浅显化、通俗化发展,思想倾向和艺术风格都呈现了多样化,到了元代诗歌逐渐退出了文坛的主导地位。
明清小说:一代之文学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 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明清小说在王国维看来并非一代文学,因为“后世莫能继焉者也”,但是我们不能否认明清小说的价值以及影响。所谓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其实不过是各式体裁在它那各时代最能抒写人之情感,最能体现世间百态的文学样式。中国古代的叙事文学,到了明清时期步入了成熟期。就文学理念、文学体式和文学表现手段而言,明清小说以其完备和丰富将叙事文学推向了极致。从明清小说所表现的广阔的社会生活场景、丰硕的艺术创作成果和丰富的社会政治理想而言,明清小说无疑铸就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最后的辉煌。在明代,传奇小说呈现出兴盛的势头,形成与宋元话本小说雅俗并行的局面。在宋元讲史等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章回小说,是明代对中国文学做出的最为宝贵的贡献。以下层民众理想中的英雄为叙述核心的明代长篇章回小说的《三国》、《水浒传》、《西游记》以及“寄意于时俗”的《金瓶梅》是明代“四大奇书”,而以明四奇为主要标志清晰展示了长篇小说艺术发展的历程。明代中后期白话短篇小说在宋元“小说”话本的基础上发展的更为精致。文言小说在话本化的道路上也有了新的变化,因此人们常把小说作为明代最具时代特征的文学样式。清初的小说顺从明末小说的趋势,旧作的新编虽仍不绝如缕,但是作家独创的作品却日益增多,从总体上看是迈入了独创期。在众多作者或时俗或别出心裁的创作中,终于有人感受到时代的脉搏,领悟到了小说的文学特征,面对现实人生,将平凡的生活变成真实而又审美内蕴的小说世界,于是吴敬梓创作《儒林外史》。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明清两代,毫无疑问是中国小说史上的繁荣时期。从明代开始,小说这种文学形式充分显示出其社会作用和文学价值,打破了正统诗文的垄断,在文学史上,取得与唐诗、宋词、元曲并列的地位。清代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的高峰,而清代是中国古典小说盛极而衰并向近代小说转变的时期。
所以,我觉得明清小说乃一代之文学。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