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层加码
朋友发了朋友圈,表示机票已退,没法跟父母过年了。问了咋回事,原来公司发文件,说过年不准离开。聊着聊着,就说到了层层加码。
没有微博,光看豆瓣都能感受到层层加码产生的怨气,大家都在指责基层不响应中央号召。不过我脑子里面却是另外一个故事——毁堤淹田。
毁堤淹田是《大明王朝1566》的故事开端,说的是到了嘉靖晚年,朝廷没钱,为了开源,便与西域商人签订大笔丝绸销售合同,一旦成交,便有数百万白银进账,大大缓解财政困难。然而丝绸产量有限,为了提高产量,就需要扩大桑田规模。土地资源毕竟有限,桑田多了,稻田就少,这多的桑田就要从农民手里拿,于是形成了一个总体方案:改稻为桑。
改稻为桑总归是抒解国困,可是吃非商品粮的农民却吃不了桑叶,所以反而加重了民乏,改稻为桑怎么也推行不下去。最后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几个地方官合谋,把堤防扒开,引来春汛,做了个洪水局,用大自然的力量把农田变成了受灾田,这样农民就没办法耕种,只能接受改稻为桑的结局了。
以人祸引天灾,这件事最后还是捅到了皇帝那。不过这个故事走向最微妙的地方,就是嘉靖生了很大的气,但是最后还是和了稀泥。
有些剧情越琢磨越有意思,严嵩是大奸臣,但是外人说奸,总归对皇上是忠的。嘉靖用严嵩,用的就是一个脏,很多事清官干不了,于是严党就去做,钱给嘉靖挣到了,但是面子也给嘉靖留下来了。
电视剧里面嘉靖有两次暴怒,一次是得知沈一石要打着宫里的旗号去买田,一次是得知鄢懋卿在地方刮了盐税最后自己却只拿到小头。可见嘉靖的用心到底在哪里,一是面子要干净,二是里子要拿。
所以有时候讨论中央地方关系,总说上面政策好,但是放到下面却出了问题。那么到底问题在上还是在下呢?我觉得回到孔子那句话,还是有道理的。孔子说察其言,观其行,所以不用看到底说了什么,还是要看做了什么。
拿层层加码这件事来说,能看到哪个加码的单位被处罚?但是疫情“失控”,或者说不执行防疫措施,当事人就面对惩罚了。买了进口鸡翅,把当事人大加惩罚,最后却也未见对任何人进行惩处,修修整整,这件事也就这么过去了。至于人的好坏,那最多也就是自怨倒霉,毕竟时代的一粒灰掉头上了,能怎么办呢?
所以疫情是里子,不让层层加码只是面子。上下一心,为的只是把里子做好,面子的事,终归还是可有可无。只是面子多少还得维护,所以上面也要不疼不痒说两句,就普通毁堤淹田,你别让所有人都知道,这是我定的,centre的面子永远正确光彩,所有的错,无非是不明事理的胥吏们,自作主张罢了。
-
卷卷啊德勒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1-28 10: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