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原生家庭和解》:如果我又坏又丑,你还爱我吗?
三七读书会,一年拆书300本,今天第293本,《与原生家庭和解》。
“假如站在你们面前的我又坏又丑、爱生气、总吃醋、懒惰、脏兮兮、臭烘烘,你们还会爱我吗?
还是说,你们爱的根本就不是我,而是装出来的知书达礼、善解人意的我?”
——孩子在心里问父母
本拆书稿正文4400字,阅读预估用时11分钟。
0
关于作者,关于本书
爱丽丝·米勒,以关注儿童早期心理创伤及其对成年生活影响而闻名世界的心理学家。
她颠覆了传统的儿童心理学观点,提醒世人注意到父母对儿童的侵犯所带来的影响,并在欧洲引起巨大共鸣。
米勒出生在波兰犹太家庭,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纳粹的迫害中幸存,1946年获得奖学金进入瑞士最古老的巴塞尔大学,1953年起陆续获得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博士学位,并接受精神分析训练。
米勒2010年辞世,享年87岁,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著作,为广大读者拓宽了看待儿童心理学的视野。代表作有:《身体不会说谎》《夏娃的觉醒》等。
《与原生家庭和解》作为一部经典的儿童教育心理学著作,探讨了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即童年有伤痛记忆的人,靠着麻木自己,适应了年幼时的残酷经历,而这种童年的残酷经历,对于成人人格心理有着极大的负面影响。
1
合理的自恋
名词形式的“自恋”一词既描述一种状态、发展阶段、性格特点,也表示一种病症。
每个孩子都有合理的自恋需求,比如得到母亲的关注、理解、尊重和认真对待。在出生后的几周甚至几个月里,孩子依赖于母亲对他的服从。他需要母亲像镜子一样,可以从她身上看到自己。
如果一个孩子,有幸在一个能满足他镜映需求的母亲身边长大,且母亲允许自己被孩子占有,服从孩子,也就是说她为了孩子的自恋发展甘愿被利用,那在成长中,孩子就会慢慢培养出健康的自我感觉。
理想的情况下,母亲为孩子提供友好的情感氛围,并理解孩子的需求。就算没那么热心肠的母亲,也能够促成孩子的健康发展,只要她不妨碍孩子发展就行。
这种情况下,孩子可以从别人那儿,获取母亲不能给予他的东西。
大量研究表明,健康的孩子吸收身边微小的情感“养分”的能力十分惊人。
2
自恋障碍
如果母亲不仅无法满足孩子的自恋需求,而且她自己的自恋需求也没有得到满足,会发生什么?
她会全然无意识地利用孩子,来满足自己的需求,自恋地占有孩子,尽管她的初衷是好的。
这样做并不意味着母亲对孩子没有强烈的情感上的关爱,然而她的爱,可能缺乏持续性和稳定性,这恰恰是非常重要的。
母亲没有给孩子足够的空间,让他去体会自己的情感和感觉,孩子便发展出一些能满足母亲需要的东西。虽然这些东西在当时保障了他的生存,即获得父母的爱,却妨碍了他在以后的人生中成为他自己。
这种情况下,属于孩子这个年纪的自然的自恋需求,就无法融入他正在形成的人格之中,而是会被压抑或者分裂出去,从而继续保持其早期原始的形态。
被父母自私地占有的孩子,虽然可以不受干扰地发展其智力,但是他的情感世界得不到发展。这对他的身心健康会产生严重的影响。他的聪明才智,帮助他强化了自己的心理防御,但是在这背后,他的自恋障碍只怕会越来越严重。
患有自恋障碍的人,他们的父母争强好胜,他们生活在父母的督促之下,会患上严重的抑郁症。
这些病人天赋过人、才华横溢,也常常因为自己出色的能力而备受称赞。他们从一岁起就不再使用尿布,还有许多人在一岁半到五岁间,就能娴熟地帮助父母照顾自己的弟弟妹妹。
依照主流的看法,这些让父母为之骄傲的人肯定有着强大坚定的自信心。然而恰恰相反,尽管他们能出色地完成一切事务,被人欣赏和嫉妒,收获着对他们来说至关重要的成就,但这些都无济于事。在这一切背后潜藏着抑郁、空虚、自我疏离,以及对于他们存在的意义的无知。
3
自大和抑郁——自恋障碍的两种表现形式
在实践中,会有许多不同形式的自恋障碍。今天呢,我们只讲两种极端的形式——自大和抑郁。
作者倾向于把二者看作对立统一关系。
- 在自大中一直潜伏着抑郁;
- 在抑郁的情绪背后,也经常隐藏着无意识的自大幻想。
其实,自大是对抑郁的防卫,而抑郁是为了防御自我丧失带来的深深的痛苦。
自恋障碍的人,缺少一个在共生阶段可供支配的自体客体,也没有一个“可用的”客体,也就是温尼科特认为的“可以在自己的解体中存活下来”的客体。
3.1自大。
自大的人到哪儿都会得到赞美,他也需要这种赞美。缺了它,他就活不下去。他一定会把他做的每件事都出色地完成,他也有这个能力,否则他不会去做。因为他具有的品质,例如美貌、聪明、天赋、成就等等,他也非常欣赏自己。然而,一旦其中某一种品质让他失望,那么严重的抑郁症就会向他袭来。
赞美只是对他无意识的原始需求的替代性满足,他其实真正需要的是尊重、理解和被认真对待。
明显的自大行为,特别是涉及性欲方面,通常被称作“阳具崇拜”。自大的人从未真正自由过,因为他强烈地依赖客体对他的赞美,他的自我价值感也取决于自己拥有的品质、发挥的作用和获得的成就,而这些可能在顷刻间崩塌。
3.2抑郁,是自大的反面。
抑郁和自大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时候,如果一个人的自大因为严重的疾病、伤残或者衰老而崩塌,那么他就可能会抑郁。
一个人似乎可以用他不断取得的非凡成就来麻痹自己,让自己沉浸在获得关注以及拥有可支配的自体客体(这代表自体和客体没有界限的一种主观体验性状态)的幻想之中。他不得不像否定自己的情感反应一样,否定自己在童年缺少自体客体的事实。
尽管抑郁在外在表现上与自大截然相反,而且某种意义上,自体在它那里丧失得更彻底,也更悲剧,但是在自恋障碍中,二者拥有相同的根源。二者都表明了病人的内心有一座“监狱”。
自大的人和抑郁的人,都强迫性地一定要满足母亲对他们的期望,这里的“母亲”不一定是现实中的母亲,更多的是母亲投射在孩子心里的形象。
自大的人都是满足了母亲的期望的孩子,而很多抑郁的人都没能达到要求。抑郁可以理解为自我丧失的信号,而自我丧失主要体现在否定自己的情感反应和感觉。
似乎每个人都能根据自身的经历认识抑郁情绪,它既可以表现在身心的疾病中,也能隐藏在其中。如果我们稍加注意,就不难发现,当自己的一股冲动或者某种不愿表达出来的情感受到压抑时,抑郁就会规律性地出现,并抑制我们自发的活力。
而孩子还无法做到这一点。一方面,他还无法看透否定自体的机制;另一方面,由于缺少一个共情的抱持性环境,孩子比成年人更难驾驭自己的情感强度。
温尼科特曾把婴儿与精神分析师的情感世界作过对比,这种比较有一定的说服力。二者的共同点除了缺乏结构化之外,还有超乎寻常的情感强度。如此强烈的情感只有在青春期才能再次体会到。
在庆祝童年熟悉的节日时,很多人会表现出渴望、期待和害怕失望这三种情感的杂糅,其实他们是在寻找童年里无法复刻的情感强度。但正因为孩子的情感是如此的强烈,所以要压抑这些情感不可能不产生严重的后果。
4
抑郁的社会面
有人可能会问,迎合他人一定会导致抑郁吗?有没有可能那些情感上迎合他人的人也过得很满足呢?当然有可能,尤其是以前这样的例子更多,因为抑郁是一种“现代病”。
一个群体想要独善其身,与其他的价值观完全隔离开来,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一个人不想成为各种利益与意识形态的傀儡,就要从自己身上找到依靠。也就是说,他要认识到自己真正的需求和情感,并有能力把它们表达出来。
这对他来说,一方面至关重要,另一方面也相当困难,因为他生活在一个多元价值观的社会中。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现代社会患上抑郁症的人越来越多。
5
寻找真实自体
说了这么多,精神分析在这里能帮上什么忙呢?
许多病人希望的那种矛盾情感的和谐天堂永远也无法企及。然而体会属于自己的事实、认识到这些事实中的矛盾情感,有助于病人在成人阶段回归自己的情感世界——那儿没有天堂,但是病人有能力体会悲伤。
精神分析治疗的转折点之一,是病人开始认识到,所有他们费尽心机博取的爱,根本就不是现实中的那样。对于他们美貌和成绩的夸赞,也仅仅是针对容貌和成绩,并不是在夸孩子本身。在治疗中,病人内心那个幼小孤独的孩子逐渐醒来,问道:
“假如我又坏又丑,你们还会爱我吗?”
6
自恋障碍的治疗,如何一步步地进行下去呢?
通常,在精神分析的初始阶段,我们可以很容易让病人注意到,他是如何对待自己的情感和需求的,并且让他意识到,他这样做曾帮助他生存下来。
当我们认真对待病人心里头一直被压抑的东西时,他就会感到无比轻松。我们也可以借助一些手段使他知道,他是如何对自己的情感加以嘲讽、轻视、回避的,又或者他是如何对自己的感情总是后知后觉的。
渐渐地,病人开始意识到,当他觉得感动、震惊、悲伤的时候,他是怎样粗暴地驱散这些情感的。
但治疗不会止步于此。移情性神经症一旦在病人身上得到发展,分析师就会成为其移情的对象,童年时期各个阶段的情感在此刻一股脑涌上心头。
这或许是治疗中最困难,同时也是收获最多的时期。病人开始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不再一味服从,但童年的经历让他难以相信这样做不会带来生命危险。所以他不断重复设想一些情境,并将分析师也代入其中,在这些情境里,他不得不真实体会到失去父母、被拒绝、被孤立的恐惧。
随后,他会觉得自己获得了解放,他可以承受这些风险,信任自己。他会被那些他本不愿体会的情感所惊讶,但要想回头却为时已晚,因为病人感知自己情感的能力已经被唤醒。现在,他必须以一种过去认为不可能的方式来重新审视自我。
处在精神分析的这一阶段,病人体会到了对于所爱对象的愤怒、无助之感,这些情感以前从未被回忆起。人们只会记得自己有意识地体会到的事情。
成年人也只有在内化了一个爱自己、能与自己共情的自我客体时,才能体会自己的情感。这一点正是患有自恋障碍的人所缺乏的,他们不会对自己的情感感到意外,因为只有经过内心筛选的情感才能被体会到。为此他们必须付出的代价是抑郁和内心的空虚。
真实自体无法与人沟通,因为它处于无意识的状态,得不到发展,被囚禁于内心的牢狱之中,与“监狱看守员”打交道无益于发展活力。
只有在精神分析中获得解脱之后,自我才会开始表达自己,开始成长和发挥创造力。以前的空虚和幻想也转变成意想不到的丰富的活力。
这个过程与其称为“回家”,不如说是“创建一个家”,因为这个“家”以前是不存在于病人心中的。
当病人有能力去悲伤,去直面童年时期的情感时,他就不必再依赖分析师了,治疗也进入了尾声。
7
个人总结
追根溯源的理论本没错,每个人的成年之后的行为,都与童年的经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个好的原生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人格更加健全,更能以良好的心态去面对人生起伏。
可是,这世上存在十全十美的原生家庭吗?
答案是否定的。每一位父母都不是生而完美,家庭教育里谁都做不到无可挑剔。上一代在教育我们的时候如此,我们教育下一代的时候亦如此。
- 可能父母的相处模式并不是很融洽,但我们与配偶的相处模式,是可以由我们自己决定的;
- 原生家庭也许给不了我们完满的爱,我们却可以选择在与下一代的爱与被爱中修复自己;
- 也许以父母的能力并不能给我们一个好的起跑线,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来争取到自己想要的生活。
父母有父母的人生,我们有我们的人生。原生家庭或许会影响我们一阵子,但影响不了我们一辈子。
别忘了,还有一个词叫“自愈”。不管是身体还是心理,人都有这么一个特殊的功能。它是我们固有的一种稳定和平衡的自我恢复调节机制,这也是从母体带过来的本事。
前提是,我们得让心灵重获自由,不要再沉溺于原生家庭这个怪圈。反躬自省,才能自我成长;换位思考,方可相互体谅。
与父母的和解,是对自己的救赎。这意味着,我们坦然拥抱了那个不完美的自己,让自己重新获得了爱的能力。
没有任何力量能让父母倒回去改写我们的童年。但是,也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止我们亲手去书写明天,除了我们自己。
每个人都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可是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父母的馈赠。让我们对原生家庭诸多不满时,不妨借用《时生》里话问自己一句:
你从没觉得,能来到这世上真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