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遗风 | 盛世净土

在敦煌,最早跟净土有关的是竺法护,他是第一个翻译《无量寿经》的人。他出生在敦煌,被称为“敦煌菩萨”,早年游历各国后又回到敦煌。
有学者统计,整个敦煌的壁画当中,西方净土变有125壁,东方药师变有64壁,弥勒净土变有64壁,壁就是壁画的意思。净土变相图占了整个敦煌壁画当中的绝大部分,是最多的。其中171和172两窟几乎都是净土变相图,很有代表性。
家窟当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220窟的翟家窟,它之所以经典,完全在于壁画。北边是非常著名的《药师七佛经变图》;南边是画工、色彩、完整度都很高的《净土变相图》,这幅图到底是《观经变》还是《阿弥陀经变》亦或《无量寿经变》,众说纷纭;入口处是《维摩诘经变》,三面的壁画都非常经典。
净土思想大规模传到敦煌,跟一场战争有关。公元639年,唐太宗派侯君集征讨高昌,大军带去大量内地军民到敦煌,公元640年平定了高昌。

公元641年冬,善导大师去玄中寺,后来回到长安,开始热烈弘化,长安净土蔚然成风,满城断肉。到公元648年,善导大师已经是著名高僧,参加了大慈恩寺的落成典礼。随着大唐与西域的文化交流,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自然也进入敦煌,并且为当地人所接受,敦煌第431窟表现的就是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
431窟开凿于北魏到西魏时期,唐高宗到武则天时代重修绘制了《观经变》。整个《观经变》布满了三个墙面,完全是按照善导大师的《观经疏》来画的,画面整个布局,跟善导大师对《观经》的解释一模一样。

善导大师在《观经疏》中明确了《观经》七序:化前序、禁父缘、禁母缘、厌苦缘、欣净缘、散善显行缘、定善示观缘,只有善导大师对《观经》这样分判过,其他人都没有这样分判过。而431窟的北壁壁画布局,明显地反映出了“禁父缘” “禁母缘” “厌苦缘”和“欣净缘”。所以,可以肯定,当时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已经远播到敦煌,并被当时的人们所接受。
来源:佛教石窟系列讲座《敦煌遗风》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号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