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暇遐想
所思所想所问总是迸发于对自认为的自身和世界的缺陷的感知,以及思考如何自洽(记录白日梦,忧虑,回忆,自省)
1.老人挂着褶皱的皮肤,像是融化的蜡像,他们或许会忧伤,但也是为了牵挂的人儿。一想到他们的爱和好也同时带来了那时的各种不良习惯和阻碍成长的思维模式,成长还是反刍带有消极影响的珍贵回忆?这正是某些人成长的痛苦吧。
2.为什么美而不自知的人更有吸引力,而故作姿态的人会显得油腻甚至被嘲笑,更极端一点就是突兀得让人不得不在意的刻意整容。是一种匮乏感吧,当太过于在意外表,会让人有一种他最珍贵的也是只剩下的就只有一副皮囊的感觉。
3.如今的职业可能会在未来消失,而以自身职业为一生奋斗目标的人会偶尔感到虚无吗?题外话,人类包括所有生物的底层逻辑都是生存和繁衍,开个人造子宫机构或许是一个有长久驱动力的理想。
4.没有足够的信念,内驱动力的话,或者需要他人监督鞭策,或者需要将行动依附于特定的器件,比如:没有健身器材和场地就无法运动健身;在学校图书馆没有占到舒适的座位就无法坐下学习。
5.以男性视角表达感性,脆弱的歌曲、歌手还不够多。
6.如果是同性结婚,各称新郎新君、新娘新伊;婚后互称名字昵称就好,当然如果要腻歪,也可以互称老公/老头/相公/官人、老婆/婆娘/夫人/娘子~
7.心无旁骛还是墨守成规,伺机而动还是心浮气躁,永远的成长难题。
8.人是自私的,当有人说他因为对象想保持开放性关系而痛苦时,我还开导他说如果你能理解,这也没什么,性和爱是分开的,这不代表他对你的爱淡了;当我设想看到两具肉体在面前纠缠时,却很难完全想开,不对,是根本不想这种事发生。
9.如今暴富型高薪收入门槛感官上持低造成众愤,在于打破了大家一分耕耘一份收获,高薪的行业必定有门槛的理念,同时因为市场的蛋糕就那么大,别人吃到了意味着自己就没份了。
10.似乎大部分人并不觉得温柔是一种表扬,告诉别人自己很温柔甚至会被嗤笑——夸别人老实、善良、好人,甚至是可爱,他们也会在想自己是不是没什么值得可夸——软实力在硬实力面前似乎自动被无情降维打击,只有当人们真正需要这些品质的时候,才会发现它们也是不可替代的——说了这么多,只是对曾经“夸”某人温柔这件事表示愧疚。
11.至今和亲近的人的“讨论”,更像是在不断争论,直到分出胜负,还自以为是苏格拉底。但我又常常想,我是在和眼前的人争论,还是在和自己争论,还是在和记忆深处那个用反问语气说话才舒服的小孩争论。
12.惊恐发作就像突然听到伏地魔的低语并在几分钟内达到分贝顶峰。
13.拳法大师们走了一批又来了一批,也不见有什么长进,自以为打出去的拳能能得到回应,而且别人越激烈反击就越兴奋,俗称抖m;甚至到了被害妄想症的地步,草木皆兵,当目标已经不知所踪,还能手拉着手围着那人残留在地上的脚印,跳起部落舞自嗨狂欢三天三夜;更讽刺的是,这些人所痛恨嘲弄的猥琐,刻薄,自大,娘c等品质在自己身上都找得到影子……现代人的压力或许真的太大,总归需要一个出口发泄平日里表达不出来的怒气,缺乏监督约束的互联网这块“自由之地”正好用来任人打扮,如果能和“志同道合”的战友抱团实行低成本的反霸凌,还有什么事能比这更令人痴迷呢,这造成了一个“萌点”:键盘侠们和自己日常的形象往往能形成巨大反差,俗称变异——而往大了说,这是个人意识的觉醒伴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而逐渐凸显,但许多不相匹配的扭曲的制度和意识也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而暴露出问题,同时性别差异报告显示,相比十年以前,男女职场平等之路反而越走越远……但我不禁想,遭受不平等的究竟是女性,性少数,还是课本里一直在强调的沉默的大多数,广大的无产阶级?我们的互相伤害是历史发展的必须经历还是无谓的喧嚣?在这个时代,普通如我们又有哪些伟大的声音可以倾听?
14.可能成熟就是能够成为自己最大的依靠?而自己哪怕把牙刷干净,把头发打理好这种小事都需要向“监护人”确认得到肯定才能平复内心的不确定感——总是在以一种“全·自我为中心”的方式活着:期待,抗拒,高兴,不高兴的原因无外乎是否能够身处(或者自以为身处)一个能随时得到接纳和照料的位置,这当然是一种美好的体验,但是相对于生活本身并不那么全面真实——人当然是最重视自身利益,但随地碰瓷趴着不愿起来实则看轻了自己,有时候不禁怀疑如果条件允许,这种“全能baby”的状态能一直持续到入土,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想要改变既有的认知会愈发困难,这才惊觉自己是不是错过某个成长阶段——现实没那么理想,也没那么可怕;有轻易抹灭生命的能量,也有滋润生命的土壤;万千世界有它设立的标准,人生漫路旁也要插上自己的标准,同时,这个标准的著作解释权无关他人。
15.小孩看到的世界是真还是成年人看到的世界是真?(最后觉得看到的都是我们自己,那句话怎么说来着,主观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一个人越真实,他看到的世界才越真实吧)回想一直以来,心里面有个只有自己一个主角的剧本,每天的目标就是等待让人开心的事情自己发生,然而越长大,里面的剧情与现实出入越大,但内心从来不愿和现实妥协,慢慢的,这个剧本的标题变成了癔症,看来这不怎么是个合理的生活轨迹,那么该如何真正生活?慢慢觉得,生活的第一原理仍然是在这个由人类构建的纷繁社会中,脱离不了他人影响就像脱离不了空气一样。虽然烦恼时别人教导式的好言相劝,旁人刺耳的欢愉嬉戏,不断印证着人的悲喜并不总能相通这个事实,但是真正难受的地方,其实在于无法自洽:别人劝导自己时自己不知道如何反驳,旁人喧嚣时自己装作无事发生——如果,当别人说你丑,恶心的只是他们自己,咳咳,或者是觉得是他们的审美太单一,而不是怀疑厌恶自己转而努力迎合内心狭隘丑陋的人(毕竟内心充满美好的人常常也是善意的);当受人嫌弃轻视,你明白这仅仅是个人素养问题,而不是轻看自己转而抬高不爱你的人;只要没有伤害他人,你只需要对自己说对不起,而不是被他人规训同化。你会觉得自己其实没有那么贫瘠匮乏,也没有那么孤立无助,你和你自己站在一起,互相扶持,此时就是建立起稳固安全的个人边界的开始(你将不再依赖于强行将他人融入自我反而造成伤害)也是真正开始生活,对自己人生负责的开始。反刍痛苦,直面而不是逃避焦虑,能够最终变得更成熟,也能让人明白最重要的原来永远是当下,接下来要做的,就是不断学习充实自己,世界也就变得充实生动,生机勃勃。
16.性本善还是性本恶?人有坏的想法没有坏的行动他是不是依旧是好人?
17.婚礼上来打招呼的都是阿姨姨奶,再看看家里强势具有话语权的果然都是女性……话说直男直女之间深厚纯友谊是什么样子,听说过没见过,交际圈狭窄至今就听听故事。
18.和沟通成本高的人交流真的好费时间啊。
19.人生如四季,每个人的风景气候不尽相同。心智的成长可能要经历脱胎换骨,还要不忘初心,要活在当下,还要有效自省,直到能够把自己的故事讲满意。于是要搞清楚自己的定位,才能接着找到努力的方向,才不会在原地迷失打转。只不过消极地一想,不能没有目标无所事事,不能不守规则不合群,不能失败没有别人优秀,这对于一个自然人来说,真的是思维乃至情感上的镣铐。
20.生物学上的优势劣势都是遗传自父母爷姥公婆;别人身上觉得讨厌的地方会发现自己也有;因为太了解身上的缺点自问不会找自己交友恋爱。如果青春期是开始建立“自我”这个宫殿,我就只有一座烂尾楼。
21.无论多大的人,总会在某些方面还是个小孩,需要鼓足勇气去成长。
22.很多事物都不是当下起效的,要做的就是相信,静候结果。
23.自我就是本我和超我之间博弈的产物,这个过程需要大量事实做支撑(内心真实的渴望和缘由,自身的处境,外界的资源等),如果只靠想象苹果的味道,而不是在现实中亲口尝到苹果的味道,就如同仲裁没有证据,永远进入不了下一步程序。
24.止戈为武,情绪能蒙蔽双眼,也能指导何时睁开双眼。刷到电影青蛇插曲《莫呼洛迦》的视频,突然对歌词“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感兴趣,百度了解一下,即感悟“缘起性空,诸行无常,修持空性,断除我执”而得以开智,摆脱孤立的片面静止的思维观察方式,学会换位的多方面发展的视线,才不会为执念所困停滞不前;存在主义亦说“存在先于本质”,那些让人痛苦停滞不前的事物真的有那么本真吗,缘尽启程就好了呀。
25.时代确实变了,特别是中国,从战乱到盛世不过百年,纵观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世界观)道德规范(价值观)就业类型(人生观),同一片土地上的不同世代产生了巨大的差异性,这对年轻人思想上的独立自主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6.喜好分好坏吗,喜好和一个人的本质有什么关系,本质分好坏吗,或者说,是否有原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