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出你的书影音月度小结
查看话题 >秋后冬前一月晴——1月读书兼谈读书方法
秋后冬前一月晴,小园佳处日经行。 半山木落楼台露,几树霜余橘柚明。 ——[宋] 张栻 题城南书院三十四咏
一月读书51本。
2021的读书规划比较庞杂,而且1月收尾了不少去年没读完的书,加上小薄本不少,一月的数量不少,也算开个好头。
元旦前后就写了2021的读书规划,分摊到全年,压力倒也不大,贵在坚持,何况读书这事儿,本就是图一开心。这两年对阅读的要求挑剔了不少,评分也往苛刻的方向发展,过去可四星可五星的,多半都是五星,如今不一样了,除非眼前一亮或者有所触动,要不然最高也只给四星。
大致写写,挑几本值得说的书,是为月记,每本书的具体看法都在短评里,日期均为读完的日期,我觉得哪天开始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什么时间读完,表格是用网页版的seatable。

五星书4本。
陈悦的《中日甲午黄海大决战》是开年的规划之一,很惊喜的一部书,重构了关于甲午海战的不少细节问题,关于甲午,陈悦的书绕不开。
《廊桥夜话》其实去年就读过了,今年出单行本又看了一遍,语言生动,文字道地,能把这样一个骗婚的故事讲到这种程度,不多见。就冲张翎的语言,此书也值得一读。
魏昂德那本非常细致,国史佳品,无需赘言。
《酒吧长谈》是陀群打卡书,头一次读略萨,酣畅淋漓,可以略萨列入“值得读全集作家”的列表里。


四星书17本。
郭建龙那本《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好坏其实见仁见智,但是我欣赏此书的方面,那就是框架设立和问题意识,同题材的作品中,徐瑾的《白银帝国》就像专栏拼凑,远不如此书。
李洁非的新书《古史六案》是第一时间读完的,作为几乎读遍李洁非全部作品的读者来说,肯定是不过瘾的。
之前写过李洁非,闲话李洁非
鲁迅和博尔赫斯都在今年读完全集的规划里。捎带着随缘读谷崎润一郎、三岛由纪夫和卡尔维诺。
《猫爪》是谜斗篷里的一种,看着那么多书在书架上落灰,很罪恶,特别是谜斗篷又贵,买来不读纯属浪费。
《野兽该死》,手记体推理小说最佳,就是年代久远,反转上无法满足挑剔的读者。
《你的夏天还好吗》是超出过我关注范围之外的一本短篇小说集,之前对于韩国文学几乎一无所知。
《秋园》很好,去年也是上了榜单的作品,薄薄一册,却是感人至深。
《郑逸梅》谈吃。一向喜欢读民国名流的文字,特别那些是南社中人、鸳鸯蝴蝶派以及在报纸上讨生活的人,像范烟桥、周瘦鹃等诸人,笔下文字都比较有意思。


三星书16本。
《中国1945》是少见的开头垮结尾强的作品,曾经一度打算放弃,毕竟一本大量引用陶涵关于蒋论述的作品,价值很可疑。
《长乐路》,蜻蜓点水式的外国观察,比起同时在读保罗·索鲁,差距何啻天渊。
《羊呆住了》,我只能说少信宣传。
几部诗集都没有太合胃口的。
指文系列的书和谜斗篷一样,都不忍它们在书架上吃灰了,于是今年开始拿起来从头读,毕竟之前对于这类杂志书是抓到哪本读哪本。
《弃猫》,也就是村上春树有这种待遇,一篇发杂志的文章也能包装成一本书,而且写得还一般。

两星书13本,另有一本没有评星的书。
《晋武帝司马炎》真的是开年第一失望,福原启郎这本书对于晋的分析不在点上,倒是对于“八王之乱”的前后梳理不错。
《美德的动摇》是我读过的三岛最差。
《剥肉桂的人》,翁达杰还是写小说比较合适。
《犯人IA》,算了,以后早坂吝能在内地出版的书还是别看了,毕竟好看的都出不来。
月度总结写完,聊一聊读书方法,不是什么渡人金针,只是多年心得体会,随便写写。
读书时主题阅读很重要,或者说系统化、条理化很重要。
在针对同一主题的阅读当中,很多人物和事件会反复出现,在不同人笔下,同一个人会呈现不同的面相。他们说得可能都是真的,也可能都是偏见。偏见不可怕,在文学和历史中没有纯粹客观的书籍。当你了解了足够多的偏见,或许才可以更加客观。主题阅读不见得会让人变得客观,但是至少能让人离偏见远一点,更关键的是,它能让人建立起对事物认知的框架。
苏东坡读书有所谓“八面受敌”之法,深以为然。
“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并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但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别作一次,求事迹如实,典章文物之类,亦如之。他皆彷此。此虽愚钝,而他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
就拿我最近几年阅读奥斯曼帝国史的相关过程为例。
2018年之前我对这段历史只有很笼统的了解,在年底的时候开始动念去读有关的书籍,先读的是《奥斯曼帝国六百年》,对这段历史做了一个整体的了解。然后发现我最感兴趣的部分是这样的帝国是如何覆灭的,接着2019年又去读了《奥斯曼帝国的衰亡》和《奥斯曼帝国的终结》,这样就对奥斯曼帝国的灭亡有了一定的了解。
问题接踵而来,奥斯曼帝国有没有可能存续?现代中东和奥斯曼帝国之间的关系是如何的?对于这段历史中的重要人物像劳伦斯、凯末尔等人,《赛克斯——皮科协定》、希腊干涉土耳其等事件我渴望有更丰富的了解。(顺便说一句,国内似乎没有特别好的凯末尔传记)
于是2020接着读了《阿拉伯的劳伦斯》、《终结所有和平的和平》。在主体框架已经确定的基础上,阅读这两本就容易多了,而且由于这些书中的人和事都互相交织,通过比对,可以推导出更多有意思的细节和属于自己的看法,而且这些关于奥斯曼的问题跟巴黎和会、第一次世界大战紧密相连,又是一种延伸和拓展。
了解了劳伦斯之后,据说温盖特和他是英军中同类型的怪杰,那就接着读《为战而生:温盖特传》(这本书是我去年10佳)。温盖特和以色列之间的渊源又可以牵出以色列独立和建国的历程,而这一历程和奥斯曼帝国的解体又密切相关,于是一批关于以色列的书籍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下一阶段的阅读书目。
当年希腊干涉土耳其的时候,海明威曾经去做过新闻报道,好,接着读海明威的处女作《我们的时代》,开篇的《士麦那码头》让人可以有更真切的现场感(一点很深的感悟,读历史的时候搭配相关的文学作品,对于理解和记忆有奇效)。读上几年,框架自然就出来了。
像这种沿着既定主题的阅读,困惑会不断出现,答案也会接踵而来,永远不要指望一本书或者几本书可以解决你的问题。阅读是一张自由生长的大网,永远向着未知蔓延,对我来说,这就是阅读的乐趣所在。
读书应该是磨练心性的一个过程,你应该跟自己的小聪明、炫耀心理以及懒惰作斗争。
开始读第一本的时候,你可能会判定A是好人,读第二本的时候,你可能会觉得A没那么好,读三本的时候,你可能就觉得A的好坏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某段历史中,A面对着属于他的困境,做出选择,承担后果。一个人几十年的生命历程,不过是展现在读者面前的几页纸,在你所建立的知识体系里,也就是个摆件罢了。
有了这样的理解,对读书心态是有益的。我们读书是为了了解更广阔的世界,而不是越读越偏执,走向自我封闭。读书越多,怜悯、慈悲、同情、理解以及智慧都应该有所增长,而不是变得偏激、狭隘。当然了,在杠精横行的互联网上,熟练运用拉黑也是避免闹心的重要手段。
每个人读书之前其实都应该想清楚自己为什么读眼前这本书,爱智求真?实用?还是其他什么目的。想清楚的人,不会纠结读书有什么用这类无聊的问题,因为读书是手段,不是目的。
读书本身没有什么高贵之处,本质上和玩游戏、刷抖音一样,都是打发闲暇时间的手段,只是每个人的选择不一样。
以前我不读书的时候,不信有人爱读书。等我爱读书了,不信有人能一年读100本书。等我一年能读这么多了,我觉得也没有什么难度。
大学时我曾颇自负,也曾眼高于顶,一年课余也能读上百册书籍,并以此为能,觉得读一遍就可以了,后来被带我读书的老师教育了一番。恩师语重心长,我受益良多,如今想来,当时的自己也不过尔尔,读书无条理、无章法,当时的见解今天再看不免幼稚。书籍分厚薄,本数并无意义,吸收有强弱,好书必须重读。书摘、笔记、重读、思考、输出才是读书的组合拳。
当然了,总有的人每本都可以精读,每本书都可以洋洋洒洒写数千字的长文,每本内容都记得住,读一遍的见解比你读十遍都强,被打击多了,也就相信了。不信的话,翻翻《管锥编》也就信了。
读书贵有恒心。
工作以来的这些年,工作再忙,每天都能保证差不多一个小时的读书时间。工作中通勤、午休等空闲都利用起来,一个月也能稳定100个小时的阅读时间。读书和吃饭、睡觉一样成了习惯,也就不觉得有什么了。
40万字的图书,一天读4万字,10天就能读完,贵在恒心,这是老生常谈,也是有用之谈。读多了,自然也就读快了。
阅读这个东西,一年读多少最合适只有自己清楚,与其说规定自己一年读多少本,倒不如想想这一年的阅读想弄清楚些什么,按着主题去读,总是错不了。
拉拉杂杂写了这么多,鸡汤也好,方法也罢,总还算肺腑之言,这么多年读书,我始终憧憬成为那种文学理论中的理想读者或者超级读者,当然这只是个美好的愿望。
每个人都在成为超级读者的道路上漫步,却永远也不会有人抵达终点,唯有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