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画
查看话题 >你们知道《蒙娜丽莎》到底哪儿神秘吗?
这个世界上有特多事儿我们听过就觉得懂了,深究下去都是一知半解。
达芬奇名气有多大呢?大到我根本不知道从何介绍,因为实在太多可说,每个点展开都会让这篇变得十分冗长,为了节省时间和懒惰的因素,列出几个关键词,感兴趣的大家可自行搜索,一定有很多文章说的又全又好。比如#文艺复兴三杰、#科学家/发明家、#最后的晚餐、#4.5亿天价《救世主》、#手稿、#左手写字/镜像文字。

但他最出名的还是这幅《蒙娜丽莎》,绝对担得起家喻户晓四个字。排队三小时,欣赏三十秒,即使这样,前往卢浮宫的游客也是绝不会错过这幅被誉为镇馆之宝之一的画作。

77x53cm 的小画幅,还被放置于防弹玻璃内,用围栏隔绝人群,只能有短暂的时间让你在3米开外的地方一睹它的风采。即便这样,也不影响她成为拥有最神秘微笑(最容易被恶搞)的女人。
1919年,马塞尔·杜尚(Marcel Duehamp,1887-1968)在好几幅《蒙娜丽莎》的彩色复制品上,用铅笔给这位美人加上了式样不同的小胡子。美人的神秘微笑立即消失殆尽,画面变得稀奇古怪、荒诞不经。《L.H.O.O.Q.》是这批“带胡须的蒙娜丽莎”里最为有名的一幅,对于这几个字母到底是什么含义,杜尚一再解释说这名字毫无意义,只是念起来顺口。但是这几个字母用法语念起来实在是像“她有一个热屁股”。可以,这很“达达”——反传统,反理性,反审美,反道德,反艺术。当然,他得到了如潮水般的指责谩骂。现在要我来说,我大胆猜测杜尚选择这幅作品“恶搞”的原因一定不是瞧不起达芬奇的艺术,而是这幅画实在太过有名,蒙娜丽莎的形象深入人心,才会激起群众的抗议,达到他的目的。

一下扯到现代主义有点太远,让我们再回到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关于蒙娜丽莎的身世之谜,这么多年艺术史学家们都争论不休。
有人说蒙娜丽莎就是达芬奇本人,因为它和达·芬奇一幅自画像中的眼睛、鼻子乃至发际线的轮廓都能完全重合;也有人说达·芬奇画的是一位他很喜欢的妓女;而最著名和常见的说法则要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理论家乔尔乔·瓦萨里(Giorgio Vasari, 1511-1574)的记载,他在1550年出版的莱昂纳多传记中称:
蒙娜丽莎是一位佛罗伦萨丝绸富商弗朗西斯科的妻子丽莎。
The painting is thought to be a portrait of Lisa Gherardini, the wife of Francesco del Giocondo, and is in oil on a white Lombardy poplar panel.

而说到蒙娜丽莎为何神秘,有人说是因为不管你在哪个角度看她,似乎她都在盯着你看,看起来恬静的微笑好像还透着一点点嘲讽。那我们再来看几幅肖像画。


看出什么端倪了吗?其实不光是《蒙娜丽莎》,任何一幅直视着我们的肖像画都有着同样的效果。画家在对人物写生的时候,只要模特的眼睛直视着画家被记录下来,那么当你凝视这幅画时,不论在哪个角度看向画中的模特,他/她也会在画里看着你,无一例外。


所以这并不是蒙娜丽莎神秘的最主要原因,关键还是她嘴角的那一抹微笑。这微笑好像每一次看到的时候都让人有不同的感受:时而温文尔雅、时而安详严肃、时而略带悲伤,时而又有几分嘲讽与揶揄。荷兰阿姆斯特丹一所大学应用“情感识别软件”分析了蒙娜丽莎的微笑,显示它包含的内容中高兴占了83%,厌恶占了9%,恐惧占了6%,愤怒则占了2%。真是“复杂”的微笑。

似笑非笑呢的感觉其实有赖于达·芬奇高超的绘画手段——晕涂法。他在绘画蒙娜丽莎的嘴巴时,模糊了边界的轮廓,这种手法在意大利原文的字面意思为“像烟般蒸发”。法国博物馆研究和修复中心的研究人员研究了《蒙娜丽莎》等7幅达·芬奇的作品,发现他的作品上最多有30层颜料,但加起来却不足40微米。
40微米是什么概念呢?它只相当于我们头发的一半厚度而已。这样精细的作画手法能让线条变得非常非常柔和,所以我们看到的画非常立体却又朦胧。研究人员还认为蒙娜丽莎原本是有眉毛和睫毛的,但由于画的非常薄,后人在揭去保护漆时将很薄的眉毛睫毛部分也刮出了。

除了晕涂法,在对背景的描绘上,达·芬奇还利用了另一种绘画手段——空气透视法,简单来说就是:借助空气对视觉产生的阻隔作用,物体距离越远,形象就要描绘得越模糊。蒙娜丽莎背后的山崖、小径、石桥、树丛与潺潺的流水都是衬托,更加突出了我们的主角蒙娜丽莎。

不光是利用了晕涂法,达·芬奇还藏了一个秘密:他试图“欺骗”我们的视觉。
在10年前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上,哈佛医学院的神经生物学家玛格丽特·利文斯通认为,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与画中眼睛的错位有关。利文斯通博士在其著作《视觉和艺术:观赏的生物学》中提到《蒙娜丽莎》:
以模糊手法绘画的微笑,在周边视觉下较为明显,当你集中望向她的嘴巴时,笑容便会消失。这是因为人眼的视网膜具有两个不同的区域:中心的小凹区对阴影不敏感,而善于分辨彩色和细节:环绕小凹区的外围区对彩色和细节不第三却善于辨别运动和阴影。人们在欣赏蒙娜丽莎时专注于她的美目,视网膜的外围区恰好落在她的嘴部和面颊部。由于外围区善于辨别阴影,将蒙娜丽莎嘴角和颧骨部位的曲线突出了,从而显示出笑容。人们发现蒙娜丽莎在微笑,很自然地将视线移到她的嘴部,在看她的嘴时,会发现笑容消失了。

通过科学的研究,似乎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之谜已被揭开,但人们依旧在乐此不疲的用不同的故事探索着达芬奇的密码。
不管怎样,蒙娜丽莎的微笑,会是“永恒的微笑”。

© 本文版权归 Wonderland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