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自己本月刊发的文章:略谈米尔斯坦演奏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的立体声录音
已快到月底,才推荐本月的这篇,刊登于三联《爱乐》。所幸,这份杂志的内容不太为时效所束缚。先前陆续有其它话题,或杂事,于是推荐自己的文章都晚了......米尔斯坦与莱因斯多夫合作,灌录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的立体声录音很早就想作为话题写写了。

可有时,越是了不起演奏,就越难以谈论和分析。或许,米尔斯坦的不少演绎都在此列。贝多芬这首协奏曲,一方面并不像超技类协奏曲那样,拓展小提琴的表现技巧之界限,而另一方面,作曲家又将这件乐器很多最为本质、本色的方面写到登峰造极。
因此,由一位仿佛小提琴化身般的演奏家呈现该作,是再合适不过了。如今相对于他真正的水平,米尔斯坦受到一定程度的忽视,看看他录音的再版状况就知道了。然而在20世纪的小提琴界,就同行的认同度而言,继克莱斯勒、海菲斯之后,或许唯有他能够称为无人可及的“第三位”。
就技巧为音乐服务而言,这三人能够书写历史,自有其道理。克莱默曾回忆,某次他和同为小提琴家的妻子见到米尔斯坦,妻子主动和那位前辈攀谈,他则佩服她的勇气。克莱默已然是那一代真正拥有顶尖实力的演奏家,面对米尔斯坦依然诚惶诚恐,可见后者的成就地位。

整体而言,米尔斯坦对于贝多芬的演绎并非他最受推崇的录音,协奏曲与部分奏鸣曲皆然。可正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细细欣赏大师演绎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的立体声录音,我们会感到这样一份伟大的艺术遗产,受到的重视居然不够!?由此显明的只能是一种荒谬。
真正的巅峰技艺,总是从艺术性的磨练中诞生,米尔斯坦的贝多芬协奏曲录音会教给乐于倾听它的人太多东西。本篇《偶尔被冷落,却有钻石之光》即是从中拾取一些心得而写成。
Kempff946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当我们谈论艺术中的“暗面”:爱乐者们演出的拉赫玛尼诺夫,为何值得关注? (6人喜欢)
- 最近三场不容错过的钢琴独奏会 (7人喜欢)
- 当夜长评:希格诺四重奏(Signum Quartett)呈现真正德国式的室内乐美学 (9人喜欢)
- 谈谈水蓝与国交的组合的上海首秀 (2人喜欢)
- 这些不难买到的好唱片(2025.5):每月推荐5款新唱片和比较新的唱片 (10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