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萧条和金融危机的共同特点
The fault lies not in the stars, but in us.
重温《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做一点记录。
在一些自然科学领域,理解和判断往往在实验室进行,而社会科学没有研究实验室,当统计数据不充分、研究对象又十分泛化时,替代的研究方式可能是进行历史比较。
都在重大的技术革命之后
长周期理论认为,技术创新引起繁荣,繁荣又是萧条的原因,重大技术创新引起大繁荣,毫无疑问也会引起大萧条,这是历史周期率的体现。
在危机爆发之前,都有前所未有的经济繁荣,政府都采取了放任自流的经济政策
监管缺失,金融自由化,自由竞争使主要行业的产业集中度和垄断程度大幅度提高。
收入分配差距过大是危机的前兆
一些数据
在公共政策空间被挤得很小的情况下,发达国家政府所采取的民粹主义政策通常是危机的推手
技术变革和分配差距扩大造成的心理压力,往往会引起社会公众的不满,在执政期间,无力改变现状和选票政治的推动下,政府倾向于更多地采取民粹主义的政策安抚民心。
大萧条前,美国总统作出“每家的后院都有两辆汽车,每家的锅里都炖着一只鸡”的承诺。
致命的问题是,一旦大众的福利预期得不到满足,社会心理会很快发生逆转,形成蔑视权威、拒绝变革和仇视成功者的强烈氛围。
大众的心理都处于极端的投机状态,不断提出使自己相信可以一夜暴富的理由
产业成功的神话与收入分配的巨大差距,使人产生改变其社会地位的急切心情,使大众开始追求一夜暴富,宁愿相信各种投机奇迹,人类本性中的贪婪和健忘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没多少人可以经受泡沫产业的诱惑,社会心态浮躁具有普遍性,在宽松货币环境和以高杠杆率为实质的金融创新助推下,大量举债进行高风险投机,产生巨大的资产泡沫。
如加尔布雷思所描述的,当经济处于过度繁荣状态时,没有人不相信泡沫会继续膨胀,人们不是找出理由使自己理性,而是找出理由使自己相信盲目冒险的正确性。
两次危机都与货币政策相关联
美联储极其宽松的货币政策、金融放松监管和次级贷款都达到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水平,这使得经济泡沫恶性膨胀。在经济泡沫导致消费价格上涨的压力下,货币当局不得不采取紧缩货币政策,从而捅破了泡沫,改变了投机者的心理预期,使得迟早发生的事,终于发生。
危机爆发后,决策者总是面临着民粹主义、民族主义和经济问题政治意识形态化的三大挑战
危机爆发后的应对政策总是有错,使得危机的形势更为糟糕。
危机的发展有特定的拓展模式,在它完成自我延伸的逻辑之前,不可轻言经济复苏
经济危机的过程中总是有很多意外事件发生,似乎是由小概率事件和运气决定,但事实不是。危机往往从经济大幅跳水开始,由泡沫破裂走向失业攀升,由经济困难加重转向社会矛盾激化,由经济社会领域转向政治领域乃至军事领域。
危机只有发展到最困难的阶段,才有可能倒逼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往往是重大理论创新
大萧条后,世界在绝望中发生了凯恩斯革命
这一次金融危机,虽然凯恩斯理论再一次获得生命力,但单纯扩张总需求的政策撞到天花板;新兴的心理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相结合的研究有不少引人注目,目前又出现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的呼声,这说明全球都在等待着理论创新(研究写于2013年,其实2021年也差不多)。
危机有强烈的再分配效应
”基辛格定律”可能再次验证,他开宗明义地指出,世界每隔百年会出现一个新的全球大国。总之,大危机所分配的不只是一个国家国内的财富,而且是国家之间的实力对比,危机的再分配效应是无法抗拒的,世界经济秩序将继续发生稳步但不可逆的重大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