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饱含深情的人,哪怕孤独且不被理解
《至爱梵高·星空之谜》观后感
电影对梵高的死进行了层层的剖析,到底是开枪自杀,还是被“朋友”枪杀。电影中有两句台词让我感触很深:
-“所以孤独的文森特,是跟醉酒胡闹的年轻人厮混,然后被打了一枪,还是因为绝望才想开枪结束孤寂的生命,结果都一样,无论如何都一样。”
-“你这么想知道他是怎么死的,那你知道他是怎么活的吗?”
梵高的身上充满了故事性,“生前贫困潦倒,死后名声大噪,37岁开枪自杀,割下自己的耳朵送给一名站街女... ...”。我曾经一度讨厌他,为什么要做一个寄生虫,去拖累PUA他的弟弟,为什么要逃避现实生活,做一个给别人添麻烦的人。直到经历了生活的鸡飞狗跳,看到这个世界的虚伪,对自己、对生活的期待一次次破灭,才会被梵高的画感动。
因为梵高的画里有星辰大海
“当我画一个太阳,我希望人们感觉它在以惊人的速度旋转,正在发出骇人的光热巨浪。”

“当我画一片麦田,我希望人们感觉到麦子正朝着它们最后的成熟和绽放努力。”

梵高的一生中画了864张油画,1037张素描,150张水彩画。他创作这么多的作品,一方面是因为他本人炽热的追求,他在给弟弟写的信里说,“对于活长活短,我并不关心。我不在意这些事情,继续我行我素,但是有一件事是明确的:我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几年中完成一定数量的作品。
另一方面,绘画就是他的发表方式,是他与人沟通的方式,就像是一个人的手、一个人的脚一样,是他身体的一部分。他会画一张自己的卧室,寄给高更,邀请他来看看自己的房子;画一副风景草稿给弟弟,告诉他自己在熟悉的环境中病情已越来越好。

梵高的笔触是流动的,是动态的,你能看到太阳的东升西落,能看到星空运转。梵高的色彩是有情绪的,从早期灰暗沉着的色调逐渐越来越明亮,梵高的表达欲异常旺盛,一生写了很多封信,画了很多幅画。
直到躲避久了,孤独也就成了常态
“精神分裂症是成年人保持一种早期婴儿或孩童的状态,按照精神分析法来讲,3个月前的婴儿都处于偏执分裂的精神状态,'分裂'是这个世界的一分为二,好的和坏的是不能并存的。成年人会从这个状态里走出来,而精神分裂患者永远停留在这个状态里。”
梵高一生都在分裂中挣扎。没有人生来独孤,他最开始是渴望得到认可的,可惜大家只认可”事业有成“,只认可”圆滑的灰色游戏“。他无法融入,开始躲避,逃避久了,孤独也就成了常态,孤独久了,就与世界产生了割裂。除了弟弟,几乎没有让真正的爱过他,包容过他,唯一爱他的弟弟也因为他的拖累身体和生活水平每况愈下。他想尝试着爱别人,可惜他狂热到疯狂的爱意,对别人来说只是负担。

他在他的世界里无法生存,他在经济上依赖弟弟提奥,在精神上依赖画画,活着的时候只卖出一幅画,售价 400 法郎,而且这位买家并不是和梵高有什么共鸣,完全是看在梵高弟弟提奥这个职业画作卖手的面子上。
知乎上有一个话题,热爱生活的梵高为什么会选择自杀。人们厌恶疯子,却热衷于将艺术家塑造成疯子。在放大艺术价值的同时,无情地践踏着他们作为人的尊严。
我愿做一个饱含深情的人
我愿意做一个饱含深情的人,即使我知道一定会受伤。
小时候我常觉着,世界因我而存在,如果没有我,那世界对我而言又什么意义呢?慢慢的长大之后,我觉着世界因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而存在,如果没有爱我的爸爸妈妈,那世界对我而言又有什么意义呢?后来上学了,工作了,这个社会不断地向我强调,你不重要,结果更重要,目标更重要,成就更重要,如果没有贡献,你于这个世界而言又有什么意义呢?
看似是成长,我只觉着苦涩。
很喜欢周国平老师的观点,感受”幸福“ 的人体器官不是眼睛,不是肢体,不是味觉。住大大的房子,穿漂亮的衣服,有花不完的钱,吃美味的食物,带来的不是幸福感,是满足感。满足感没有尽头,满足感的尽头是欲望。
凡是权衡利弊的心态,哪里有幸福感可言呢。哪怕你不能去毫无保留的爱一个人,也要毫无保留的去爱一件事,就像梵高爱它的画。

“当我画一个太阳,我希望人们感觉到它在以惊人的速度旋转,正在发出骇人的光热巨浪;当我画一片麦田,我希望人们感到麦子正朝着它们最后的成熟和绽放努力;当我画一棵苹果树,我希望人们感觉到苹果内的果汁正把果皮撑开,果核内的种子正在为结出果实而奋起。 当我画一个男人,我就要画出他滔滔的一生。如果生活中不再有某种无限的,深刻的,真实的东西,我也将不再眷恋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