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人生有地图 by 拾光录

老旧与新潮的碰撞
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因时空环境的不同,在动态的进程中经历着无数种不确定性,它每时每刻都在像大脑发出挑战。人类的神经系统也随之偶感错乱,不断在放电和收电中循环,也同样让我们的神经系统保持了活力和神秘,就这样我们与不确定性和谐共处,与它创造了更多的惊喜和意外。
人类随着工业化、信息化技术的推进,从原来的“动手干”变成了现在的“动手按”,生存能力极速减弱,大脑的运动开始退化。但随着长寿时代的来临,和Z世代的崛起,这两股潮风如何能更友好的融合,齐头并进,相互支援成为了当下最值得思考的问题。
“Z世代”,即Generation Z
意指在上世纪90年代中叶至2010年前出生的人,即我们通常所说的95后、00后。
时代将链接世代的不同
中老年人群对新技术、新产品、互联网的理解和认知显得有些延迟或抗拒,他们认为社会貌似快要将他们遗忘和抛弃,他们有些守旧/恋旧,通过对新事物的后知后觉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抗拒。
与之相反,他们对情感的依赖和需求在不断增强,他们需要沟通,需要社会和产品革新者与他们的对话和交流,需要真正为他们考虑并解决实际问题的互联网产品和服务。
我想也许人越到年迈,越会活的像个诗人;就像李白的那首《登黄鹤楼》所描述的意境: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人类在100年前,平均寿命37岁,如今平均寿命已经增长到了72岁。五代人,在100年的生命长河中共处同一星空之下,人类即将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跨时代、跨文化融合相处的局面。
真实的体验更有价值
不同的文化背景、时代经历、生活习惯、沟通方式、情感需求如何在一个大系统之内和谐共生,如何形成五代相融,取长补短、相倚为强,酌古御今的新和谐社会,这也许是我们作为当代青年需要思考并承担的一份责任。
作为一名80后,曾经有无数次渴望,能横空出现一个亲哥哥或姐姐,在人生进程中当自己的心灵导师,在成长过程中就不会感到那么无聊和无助。那些有关生活、情感、工作这些方方面面的问题,能有这么一个人毫无保留的给予指引和宽慰。这也许是我们身为独生子女一代共有的焦虑和不安。
这种不安出现的最严重的一次,就是离开父母远赴求学的那一瞬间,就像飞机失去了雷达、爬树折断了树枝,小鸟失去了翅膀,种种复杂的情绪混搅在一起,持续了好几个月,这种情绪直到在学习中遇到了投其所好的朋友,逐步形成了有规律的生活,那股不安的情绪才逐渐消失,甚至已经演变成了青春的热火和涌动。
这些真实的获得感和体验感相比如今在网络中漫无目的去寻求的慰藉和疗愈,显得更有意义和价值。
未来30年,中国将有3亿独生子女和5亿中老年人,他们都拥有同样的焦虑和不安,一个是为看不到的未来而焦虑。一个是为看的到的未来而焦虑。
真心希望作为90后、00后出生的后辈们能多一些跟同龄人和“过来人”真实的互动和交流,让每一次真情的流露都能成为追寻生命价值的线索,让每一次真切的教训都能刻画成属于自己的人生地图,让彼此思想的交融成为生命成长的加速器。
假如人生有地图,这个世界会不会更美好,生活会不会更踏实、情感会不会更稳定,工作会不会更优秀,人和人之间会不会更和谐?在人生面临无数个选择时,会不会更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