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泉和孔子和庄子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对孔子这个人不太喜欢。初中时学习《论语二则》时,老师顺道讲过孔子这个人对“德”的追求很极致。他曾经过盗泉而不饮。就因为这泉水名之为“盗泉”。就是因为这个细节,让我对孔子有了个人情感上的厌恶。
他追求的“礼数”和“仁德”,在我看来都是形式上的,也就是为了证明一个人具备某种美好的情感品格,要用与之对应的行为规范去呈现。这就很虚伪了。以现代人的思维去思考,一个人的行为与其内心并不是一致的,伪君子比小人还可怕,还让人讨厌,因为他们潜伏的太好,还经常装好人,巧妙的利用小人压迫普通百姓。
所以我脑子里对孔子的形象就是一个拘泥于具体行为规范,无处不彰显自己是一个品德完美的人。
当然他创始的儒家文化对于统治者而言,确实是好的。因为当人在行为上表现的“仁德”时,很多“残忍”的行为就不会做的太明目张胆,甚至多少有一些人会因此被训练的真循规蹈矩。是一种可以通过“训练调教”而影响人思维和品格的方法。可这终究不是发内心的,是外在被动的。作为一个行为上“仁德”的人,他内心真的开心自如吗?我不得而知。反正如果让我为了证明自己是君子,就必须这样或者那样,我是挺烦心的。
回到盗泉这个事,如果换成我,我会怎么办?大笔一挥,把盗改成道,是不是就可以心安理得的喝了?当然我这么想,就是会变通,会变通,就会阳奉阴违,就会伪君子。伪君子我讨厌,那么按照孔子的理论,我就只能不喝。
那么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我对自己是不是德之人,内心是很明了的,无需做给别人看。那么我对着泉水的名字就不会那么“敏感”。我看到的不是它的名字,而是它确实一汪清凉的泉水,和别出别的名字的泉一样是甘甜解渴的。那么我依然可以安心的取来解渴。
能够这样看待盗泉问题的,大概率会喜欢庄子这个人。
庄子这个人浪漫洒脱,放浪形骸,他对有德之人的理解是真性情的,是从个人本真的情感去理解“人和世界”的关系的。庄子的观点和后期传入中国的佛教有很多相似之处,那就是他看透了自然界的道。他觉得人只要放下对金钱权利女人等资源的执念,认清人生一世,自由真我的活,才不亏白来一趟。
比起动物每天为吃饱而愁,人类有了为权利和钱财而愁的进化。但这不对,庄子认为不该去愁这些,我们的思想要比动物更先进,我们不该为任何事而愁,我们接受已经发生的一切,随遇而言,随波逐流。内心乐观的接受者一切就好。这样你的心态就会很放松。你就不被有形的痛苦笼罩。
我想世人都很羡慕庄子这种洒脱吧。而且很多人遇到困境时,也都会学习庄子这样的心态,随遇而安。
从我的认知和实践来看,孔子和庄子的理论都有可取之处,也都有其不足的地方。通过具体的行为去培养内外的品格,这是一种很好的养成方式。只要在外的行为规范是我自己主动选择的,而不是外部强加给我的,我会觉得很好。而当实践过程中,遇到了挫折,要有客观的心态面对不顺,不至于被消极情绪影响到身体健康和意志,这是庄子的品格。
而我认为一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需要社会给我们提供一个可以选择的环境,让我们在多种可能里选择适合自己的。当然,自己选错了,也不要灰心气馁,而是及时的自我反省总结,发现症结所在,调整选择,让自己向自己的目标前进。
那么如果是我路过盗泉,又口渴难耐。我可能会先问下这泉水是否是收费的,如果是,我就花钱买一些解渴。如果是免费的,我也只取够解渴的量即可,不贪心多带,并感谢自然给我这样的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