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情-扶贫背后的变迁史
1月份有点时间,看到网上对《山海情》的评价很高。再一看是孔笙导演的剧,质量肯定很有保证,于是花了两天时间把山海情看完了。
由于自己是南方人,对陕甘宁地区基本一无所知。看完了《山海情》,我想用一个字来概括那边的生活,那就“苦”。那是一种骨子里的苦,整天面朝黄土背朝天,一睁眼全是风沙。这部剧让我切切实实地知道了那边的生活是个什么样子。其实,我们安徽省也不富裕,贫困县也很多,我自己所在的望江县就是一个。
剧中的生活我很有共鸣,因为我从小也是从农村长大,经历过穷也经历过苦。但是跟我们父亲那一代相比,我们要好了很多,我们属于走出大山的那一代了。《山海情》说的是宁夏地区的涌泉村从一开始从山沟里吊庄移民到隔壁滩,最后一步步建设成闽宁镇的故事。记载的是岁月变迁,更是人情冷暖。
那时候的人是朴素、是简单的,但那时候的环境是艰苦、是恶劣的。我相信很多人可能都无法想象到没有水的痛苦,家里吃喝用的水,还得拖着车去十几里甚至几十里地去打水,再拖回来。我们可能很少有人能够感受到这种绝望,没有水的绝望。但身处西海固的人民一直过得就是这样的日子,水资源金贵,顿顿洋芋都是宝的日子。
穷则思变,国家也着实看到了这样的情况。于是开展移民吊庄的政策,让那些在不宜居住的地方的人们迁移出来,来到隔壁滩上建设新家园。那一片荒漠,就在这西海固顽强的人民手中,一锤一锄的开垦出来了。这一刻我真的感受到了我们中国人民不怕苦、不怕累的顽强不屈的精神!中华民族今天的日子,离不开我们每一位的奋斗。群众是伟大的,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伟大的!
《山海情》虽然说的是一部西海固人民的变迁史,但这背后也是我们中国许许多多贫穷地区的变迁史。不说其他,我今年20多岁,就在我记事起来,到现在读研究生,我们村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村村通水泥路通上了,家家户户的自来水也装上了。以前,我们村吃的都是后边河里面的水,那个垃圾都往里面扔的水。现在路上通上了路灯,门口也配上了垃圾桶,每一天都会有人过来收,河里的生态也好了很多。这些都是肉眼可以看到的直观变化。
发展虽然起来了,人们也都走出去了,年轻人在外面读书工作的也基本不会回来了。我就在想,这要是再过两代,我们村子会不会就没有了,大家都去市里,或者其他城市去了。这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地方人口流失,穷的地方就会越穷,因为没有人想回去了。这可能还需要努力,国家发展均衡化,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人只想往大城市跑,就会留下来建设家乡了。另外,这部剧让我觉得相当一个好的干部真的不容易,地方或者国家想要发展也真的不容易。要有吃得了苦,耐得了劳的精神,如果每个人都想着自己,那么最后肯定是发展不下去的。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真的不是我们每一个人能够做到的。但我们这一代人把我们的使命完成,就是给下一代人铺路,事物总在矛盾和斗争中发展,这就是最简单的道理。
另外,这部剧中还有一部分很令我动容。就是最后全村搬迁的故事,老一辈觉得自己的根都在这里,不愿搬迁。最后居然有老人想喝药自杀,死在这片土地上的事情发生。这让我想起了前几年,国家实行火葬政策,我们村也有很多老人觉得入土为安是最好的去处,怕火葬,自己的灵魂无处安放,结果有的老人喝药自杀只为在火葬政策推行前进行土葬。真的很难受,这样的是事情发生。所以这样的政策推行,很多干部也不好执行,执行的不好,真的会出人命的。以此看来,基层工作的难度是非常大的,除了胆大心细,还得有魄力!
这就是我在看完《山海情》后的感想,可能不同人有不同触动的点,但是这部剧我觉得是成功的。它也印证 了我们党和国家开展扶贫工作的伟大和正确,也说明了该项工作的不容易。但最终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
欢迎大家一起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