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地 | 王凯成果展: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法则
J. M. Roberts在《世界历史》中指出,「人类历史的进程,就是将人类从不确定、危险的原始生活和野蛮生活的状态,带到非常复杂、极度不确定且十分危险的今天……」 驻地艺术家王凯这一次的汇报展,便用作品阐述了在东莞这座城市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法则。
燕岭游记
“人类历史的进程,就是将人类从不确定、危险的原始生活和野蛮生活的状态,带到非常复杂、极度不确定且十分危险的今天……”
在人与社会的关系法则里,尤其在“疫情可能长时间伴随人类生活”的背景下,许多短期的紧急措施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同时这些紧急措施的性质以及紧急应对机制与方法的落实,也加快了社会历史进程。不仅重塑了人与社会的关系,更加让我们体会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燕岭驻地的这段时间,随着对几种关系法则的思考,创作思绪的多元化倾向越来越明确,在创作中,作品都是由自身的日常视野出发,尝试某种新的表述方式,从而形成了多样化的分支。有将日常游历的视觉文字、图像、经历、记忆、场景,进行打破与拼装,也有将他人诉说燕岭趣闻旧事而有感而发的情绪、思考、辨识,作为自己创作的材料,更有对日常视觉物之外的视觉异化而出的作品,其实这些隐含的都是人在社会生存法则中对某些问题的思考。同时,对于展览方式的呈现及区域的选择,有将观众的行为参与纳入到作品当中,使其成为作品的一部分,也有将作品置于户外公共空间,从公共空间当中去探讨作品背后的语境及作品语义的表述。这不仅是在尝试去除创作媒材的原指意义,更是将媒材、自然、人纳入到同一个核变当中,没有被现实地域空间的概念所框架,而是在试图表述一个被艺术家构建的媒材、自然、人的理想国,以求得内心中的乌伦古湖的平静。
——王凯

延承了自己一贯的创作方式,创作初期的王凯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去燕岭园周边寻找现成的意象,然后带回工作坊,按照自己的感受进行拼装。


在此次驻地之前,王凯也曾到访过东莞,没有深入了解之前,他对这座城市的印象标签和许多人一样单一:世界工厂。发达的制造业掩盖了这座城市其他的特质,而这两个月的驻地时间,给了王凯机会,看到了东莞在「世界工厂」下的另一面。
独特的建筑,有关神鬼的传说,以及走街串巷时看到的标语……当亲身在这里体验,才能看见这座城市的轮廓底下,装满了人们从古至今各种形状的信仰和对人生的热情。这些生活化的气息比起印象中那些固化已久的标签要更为生动得多,而疫情的到来,又让这座城市生出了与平时截然不同的姿态。


这个发现让王凯了解,之前的印象是自己主观断论。城市区域的划分、职能的划分、模式的划分,使主观与客观产生了分离,就像在街上行走,看到的标语,洋溢着幸福、健康,向上的主观思想,但作为行走在街上的人变成了被描述的、被支配对象,作为客观接受者所存在,这形成了一种意识分离状态。但在生活中作为主观存在的人的意识与客观存在的标语,这两种意识在某一个层面相互叠加、分离,形成了一个游离区,究竟哪个才是真实的呢? 带着这样的思考,他把这种关系转换成了一种构词、组句游戏,观众可按照自己的意图拼写文字,组织图像,再与他所做的文字图像进行任意组合,构成想要表述的内容。


在「疫情可能长时间伴随人类生活」的背景下,许多短期的紧急措施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虽然如今处于后疫情时代的我们,日常生活里还未完全可以离开口罩和酒精,但已能够在一定范围内自由出行,甚至走进艺术场所感受到美的熏陶,与同好交流当下生活。
回过头来,看当初那段充满不确定性的隔离时光,我们会发现,那些紧急情况下的「临时措施」在不知不觉中已然加快了社会历史进程,也重塑了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法则在悄然改变着。


在燕岭驻地的这段时间,随着对几种关系法则的思考,王凯创作思绪的多元化倾向越来越明确。因此,在他的作品里,既有由他自身的日常视野出发,拼装的这段时间内寻获的视觉文字、图像、经历、记忆与场景;也有将他人诉说燕岭趣闻旧事时有感而发的情绪、思考、辨识作为创作材料;还有他对日常视觉物之外的视觉异化而出的作品,隐含的都是人在社会生存法则中对某些问题的思考。


王凯此次的作品展,不仅在尝试去除创作媒材的原指意义,更是将媒材、自然、人纳入到同一个核变当中。他没有被现实地域空间的概念所框架,而是在试图表述一个被艺术家构建的媒材、自然、人的理想国,以求得内心中的乌伦古湖的平静。
本次展览方式的呈现及区域的选择也呈现多样化,部分作品置于户外公共空间,从公共空间当中去探讨作品背后的语境及作品语义的表述;部分作品有互动性,观众的行为参与将被纳入到作品当中,成为作品的一部分。


「燕岭游记」将展览到2月28日,2月11日至17日休展,看展请提前预约,戴好口罩,做好防护措施哟~
燕岭青年艺术家驻地计划
燕岭游记
主办方
燕岭文化传播
驻地艺术家
王凯
展览时间
2021.01.28- 2021.02.28
展出地点
燕岭园彼岸艺术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