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筑居思》后半部分要点说明
后半部分要难得多,这里我主要做的工作就是找出一些要点,然后做出一些解释希望能帮助理解,但一些解释也是欠妥当的,欢迎批评指正!
1. 后半部分主要谈的问题就是在何种意义上筑造归属于栖居,也就是根据栖居的本质来看,筑造究竟是什么?(165)
2. 在一座桥的横越中,河岸才作为河岸而出现,最终桥把大地聚集为河流四周的风景,也为终有一死的人提供了道路等......桥最终以自己的方式聚集了天地神人于自身。(166)(注:这里其实和“艺术作品的本源”中关于神庙的描述有类似之处,但可以看出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海氏还没有那么清晰的天地神人的架构。)
3. 德语中,聚集(Versammelung)就被叫做“物”(thing)。桥是一物,也是对四重整体的聚集。桥并非先是一个物,在被附加了如此之多的特征,毋宁说作为物,桥聚集着四重整体。(166-167)
4. 西方思想进程中习惯把无表象为一个未知的带有可感知特性的x,其他特征则是被看作说明物的附加品。(167)(注:对上面的补充说明)
5. 桥是一个独具方式的物,因为它以哪种为四重整体提供一个场所(stätte)的方式聚集着四重整体。但只有那种本身是一个位置(Ort)的东西才能为一个场所设置空间。(167)
6. 由桥而来首先产生一个位置,然后它乃是以那种为四重整体提供一个场所的方式聚集着四重整体。以这种方式成为位置的物想来首先提供出诸空间。(167)(注:诸空间和后文提到的“这个”空间是不一样的,诸空间指的是天地神人等,但“这个”空间指的是物理空间)
7. 空间(Raum),即Rum,意味着为定居和宿营而空出的场地。一个空间乃是某种被设置的东西,被释放到一个边界。边界不是某物停止的地方,边界是某物赖以开始其本质的那个东西。(167-168)
8. 诸空间乃是从诸位置那里而不是从“这个”空间那里获得其本质的。(168)(注:这里海氏很显然要改变过去的空间观,认为空间不是那种广延意义上的空间,而是天地神人所组成的空间)
9. 桥所提供的空间包含着距离桥远近不同的一些场地,这其间有一种可测的距离,这种可测的距离是通过单纯的地点(Stellen)而被设置成空间,这种距离是拉丁文Stadion的意思,也就是一个间隔(Zwischenraum),被表象为spatium(空间、距离)。在这种空间下,桥仅被表现为一个地点上的某物,且随时可以被别的东西替代。不止于此,在这个空间中还可以抽象出长度高度深度等纯粹的向度,最终被抽象为解析-代数学的关系。这种数学上被设置的空间成为“这个”空间。但在此意义上“这个”空间并不包含诸空间和场地(die Räyme und Plätze)。(169)(注:这里海德格尔讲述了广延空间观的形成,其根本观点就是认为是由位置所设置的诸空间中才能诞生出这种广延的空间。在广延的空间观中,物本身的独特意义是被取消了的,因为它仅表现为地点上的某物,随时可以被取代。但这种空间观下的物其实和现代技术下的物还是有区别的,因为在现代技术的集置本质中,一座桥是被某个目的所预订,但在此时这个桥还是具有意义的,假如它被替换那么目的就无法被完成。但是在数理空间中就没那么多讲究了,可以直接替换。)
10. 我们日常所穿越的空间是由位置所设置,其本质植根于建筑物这种物之中。(170)
11. 空间不是人的对立面,空间既不是一个外在的对象,也不是一种内在的体验,并不是有人,此外还有空间,当我们说“一个人”并且以栖居的方式来思考人的时候,我们就已经用“人”的名称命名了那种逗留,那寓于物的四重整体之中的逗留。诸空间以及与诸空间相随而来的“这个”空间,总是已经被设置于终有一死者的逗留之中了(170-171)(注:这里如果我们按照BT里的说法,把空间看作某个外在于人的东西,那就是把空间在手化了,让理论态度占据了统治地位,也就是让“这个”空间压制了诸空间。但空间和人的关系更多意义上可以说是一种有别于在手的关系(但不好说是上手),空间和人的关系首先不是分离的,而毋宁说人的本质中就已经承受着天地神人的诸空间,简单来说,要想成为人先领会的肯定不是一个数理意义上的空间,而是由多种意义所构成的意义空间,这些意义空间中才能释放出物理空间)
12. 即便在终有一死者进行“反省”时,他们也没有放弃对那种四重整体的归属性。我们从物而来返回到自己哪里,而又没有放弃在物那里的逗留。唯当这种逗留已经规定着人之存在,我们所寓存的那些物也才可能不像我们招呼,也才可能与我们无所关涉。(171)(注:这里讲的就是,就算人反思反省回到自我身上,但自我早已经是被物所规定的了。类比语言和人的关系会好一些,就算人反思回到自身,但语言早已经规定了人,我们始终还逗留在语言之中,即便语言没有和我们打招呼。)
13. 位置在双重意义上为四重整体设置空间,位置允纳四重整体,且位置安置四重整体,作为允纳的设置空间和作为安置的设置空间,乃是共属一体的。作为双重的设置空间,位置乃是四重整体的一个庇护之所(Hut),或者就是一座住房(Haus)。(172)
14. 这种物的生产就是筑造,筑造的本质在于:它应和于这种物的特性。这种物乃是位置,它们提供出诸空间,是对诸空间的一种创设和接合。且由于筑造生产出作为位置的无,它依然比所有几何学和数学更贴近诸空间的本质和“这个”空间的本质来源。(172)
15. 上面所刻画的筑造乃是一种让栖居,也就是筑造建筑物给栖居以烙印,使其进入其本质之中,并且为这种本质提供住所。通常我们把生产看做一种活动,把生产结果看作就是完成了的建筑。而生产作为一种有所带出的生产,因筑造带来四重整体,使其进入一物(比如桥)之中,并且带出作为一个位置的物。(173)
16. 希腊人是从让显现的角度来思考生产的,但这种定义也没有筑造生产的本质得到适当的规定。筑造的本质就是让栖居,筑造之本质的实行就是通过接合位置的诸空间而把位置建立起来。唯当我们能够栖居,我们才能够筑造。(174)
17. 真正的栖居困境在于:终有一死的人总是重新去寻找起居的本质,他们首先必须学会栖居,倘若人的无家可归状态就在于人还根本没有把真正的栖居困境当做这种困境来思考,那又会怎样。一旦人去思考无家可归状态,它就已然不再是什么不幸了。这种无家可归状态乃是把终有一死者召唤入栖居之中的唯一呼声。(176)
小结:后半部分难度要比前半部分难一些,但有一些点是相对比较清晰的。第一点是海德格尔关于物的看法和过去不一样,他物看作集合,这种集合了四重整体,物本身就接合了四重整体,而并非是先有物后有四重整体,这里海德格尔对过去形而上学关于物的定义做出了颠覆。然后就是几何空间和诸空间之间的关系,几何空间是源自于诸空间,包括首先与人亲熟一体的是诸空间,而非几何空间。具体的关于物的解释其实还可以直接看一看后一篇文章“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