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单|缝隙中漏下的光
【我的2020年下半年最佳】
2020年我读了110本书。之所以很在意数字,是因为四年前我立过一个flag——如果年阅读量上百,我就允许(或者说奖励?)自己看《Infinite Jest》(因此2021一跨年就迫不及待标了在读)。很庆幸当年只立了一百本书作为flag,如果是三百本,也许我还身处跟数字较劲的长河中。

2020读完的而且还在手头的纸质书合影
时时牵挂数字的阅读总是令我羞愧。为了冲业绩,有时我会放弃难读的好书,选择一些口碑不错,看起来好读,但实际上令我大失所望的书。而我没有弃读的习惯(连《阿特拉斯耸耸肩》和《岂不怀归》都咬牙读完),尽管备受折磨也只能带着鲁莽的韧劲咬牙读。

还好依然很幸运地遇到了一些很喜欢的书,下面是下半年我读过的五十本书中最喜欢的几本:
下半年最大的惊喜,历时两个月才看完。阅读的过程像拆解蛛网,极隐秘极细腻。 梦游人带来的不是一次单纯的文学体验,而是一场教育,一次洗礼。C.S.Lewis说文学是用来感受而非用来使用,布洛赫以最极致的意识与感觉为读者营造这份被动感,让读者在迷惑中等待最初的共振,等待情节的花架上逐渐盛开的哲学与诗歌之花。布洛赫笔下那些懦弱,敏感,容易步入谜团的人令人迷恋,他们比普通人更渴望精神清洁和明净,并最终在对自身的体察和拷问中慢慢蜕变为圣徒。布洛赫让我明白感情上的细腻不是消耗,而是生长,我应该彻底放弃世俗的教条,去拥抱真正属于自己的感觉和意识。
很动人,也很难读,破了我阅读走神次数。期间落泪很多次,也抗拒了很多次,多亏跟大型犬一起分饰角色互相朗读才终于啃下来。从文学中感受近代早期的科学观,中世纪末期的道德观,亲密又新奇。我也想做一个永远向上进取、即使在迷津中不断犯错误也终会达到清明境界的圣徒。
行文优美凝练,关于善与恶的吞噬,消解与剥夺。
看完An experiment in criticism原版又看了邓军海老师的重译本,风格宽厚高雅,中和了原文里令我不太舒服的精英气质。译注详尽用心,在原文基础上进一步丰富阅读和思考的维度。关键字词附有原文,很多时候让我眼前一亮,啊,原来这个单词还能这样译。绝对是值得一读再读的译本。
“只有仇恨才能抵达真正的诗。诗只有在反抗的暴力中才能获得强烈的意义。然而诗只有在召唤不可能性时才具有这种暴力。”庆幸能懂,也庆幸懂得不彻底。抗拒也罢,共鸣也好,仰头把这瓶勾兑了爱欲、谵妄、死亡、虚空的,下水道般浑浊的液体灌入喉腔。
巴塔耶网罗了失常中最猩甜暴虐的那部分,放荡癫狂的虐恋,天真纯洁却无能为力的使命感,梦游般的自我毁灭,革命激情和杀戮狂潮。 在迷狂间隙,暴君渴望自己被拯救与被拥有——多么动人的闪念,原来性、动荡与革命的混合体这么性感。倒是也可以想象不爱萨德并想与巴塔耶保持距离的读者会对这份歇斯底里产生生理性反感。译得很好。
这是我读的第三本凯雷特,从最初不以为然打三星,到会心一笑打四星,再到这本还没读完就想打五星,即使这很可能是个不公正的五星。每多读一篇凯雷特,我就会多喜欢他一点,喜欢他怪诞下的善良底色,喜欢他在残酷时骤然心软流露的温存,喜欢他无法被戏谑掩盖的正直和悲悯。读凯雷特的短篇是一种简单纯粹的享受,他把剂量合适的真善美恰到好处地包裹进一个个小故事里,形成一个圆满的,充满信任与希望的世界。
看第一篇《女儿》的时候觉得特别难受,炫耀聪慧不但显得不够聪慧,还不诚恳,好的内核被自怜自恋糟蹋。忍着烦躁读下去,被《山河》,《父母》,《你还记得在上州给我变魔术吗?》打动。很亲切,有一点温情,与生活保持距离,始终带着一些悲悯,四两拨千斤地谈女性困境、中年人的精神困境。近来读的大多是已故男作家的书,乍一读女性的创作感觉少了很多拉扯,不需要像读男性的创作时那样半是为人开脱,半是自我安慰地说“没办法啦,时代的局限性嘛。”
这本书令我心情复杂。之前一直觉得在圣诞前遇到它既幸运又幸福。它非常好读,而且包含了我最喜欢的几个主题,比如精神世界被唤醒,人们在善恶中挣扎后回归善,还有对土地私有制的厌恶,无政府主义思想。一切都是那么激动人心,原本只剩套版效应的“善良”“正直”之类的词被重新赋予能触动我的意义。平时我和大型犬会因为自己不富有、不能帮助更多的人而遗憾,但偶尔也会侥幸自己身处的阶级令我们不必背上更沉重的道德枷锁。这本书反复强化了我的这份侥幸,又展现了一种由善与爱引发的自上而下的改变的可能,可谓indulging。即使最后一章令我失望,还是很喜欢这本书。
2020年底,在豆瓣大量的读书总结里,我最佩服的不是一年读三五百本的人们(他们无疑很棒),而是一位我喜欢的友邻,她晒出自己的年度书影音总结,二十本,说下一年要少读多写。啊,这就是底气吧,没有挥之不去的焦虑,可以很细很慢地读一本心爱的书。当时我就想,下一年我也要努力做到这样。如今算是做到了一半,最近痴迷《Animalinside》,反复看了很多遍,每看一遍都有新鲜的火花和更深刻的体验,原来痴迷一本书可以像痴迷一张专辑那样在循环里沉浸。不过持续了几天之后,受到之前冲业绩的惯性驱使,我选了一本评分虚高,已经有糟糕的苗头但似乎很快能看完的书。看完果然感觉糟心,干扰了今年以来连读五本好书的快乐。
以后一定要继续抵抗冲业绩的冲动,尽量用心地悠闲地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