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往事之彪燕儿
小时候生活的地方叫鲇鱼湾,在那里长到15岁。
“鲇鱼湾”这个名字与一段传说有关。据说早年间大旱,村民贫苦交加,食不果腹。偶然一天村民在北山脚下的泉水中,发现两条嬉戏的大鱼,村里老人认为这是吉兆,于是村民烧香拜佛诚心祈祷。水湾里的鲶鱼越来越多,山泉顺着地势向东流向大海,鲇鱼也随流游入大海,附近的海域有了大量可供人们捕食的鲇鱼。

光绪末年的一个夏日,正睡午觉的大人们被一阵顽童的叫喊吵醒:“快来看啊,有一条白龙在水湾旁吃芦苇!”人们向泉水湾的方向望去,正见一匹小白马在悠闲自得地吃着草。转眼间,一阵凉风吹过,天边飘过一朵白云,两条大鲇鱼一头窜落到马背上,小白马驮着鲇鱼向白云飞奔而去。从此,泉水湾开始干枯,但海里的鲇鱼越来越多。人们为了纪念此事便把北山角下的水湾起名叫“鲇鱼湾”。

鲇鱼湾这个地方先后来了白、阎、徐姓三家人,在这里开拓,最后扎根。后来就有了白屯、阎屯、徐屯,我小时候就生活在徐屯那一片。
屯里有两个傻子,一个是男傻子,另一个是女傻子。

当地方言:彪(四声)就是傻的意思,所以大家都叫男傻子彪亮儿、女傻子彪燕儿。没人知道他们叫什么,只知道屯里有这么两个傻子。
村里人总是调侃他俩,说:“彪亮儿你找不着媳妇和彪燕儿凑一对得了。”可事实上他们并不认识,彪亮儿在村尾,彪燕住村头。
彪亮儿傻是傻了点,但是能认人,平时闲着没事的时候就坐在路边的大石头上,一坐就是一天,见人就傻笑,还能和人闲聊两句。他的脚先天畸形,整个是朝外翻的,走路用脚内侧使劲,左右摇晃很滑稽。
不知道大家看没看过《汪洋中的一条船》,彪亮儿的脚和剧中的主人公是有一些相似。

我觉得我爸说我说得挺对,悲天悯人的总爱替他人犯愁,小时候每次远远的看见彪亮儿摇摇晃晃的背影,总觉得莫名心酸,觉得他可怜,然后就会胡思乱想到:他有爸爸妈妈吗?平时吃饭怎么办?没工作没收入靠什么生活?一想到这些 ,就矫情的直掉眼泪!其实傻人自有傻人的福。
彪燕儿和父亲一起生活,印象中是没见过她母亲,大概很早就去世了。燕儿的父亲是个满头白发的老头,看起来更像她的爷爷。靠着父亲捡破烂,二人的生活也算能勉强维持,但捉襟见肘。记得小时候去小卖店买好吃的,遇见过燕儿的父亲,他买了一袋一元钱的酱油,颤颤巍巍的从左边的衣兜里掏出一沓叠得板板正正的毛钱,数出一块放在柜台上,他的手指甲满是污垢。
燕儿没有什么朋友,如果硬要找的话,那她曾经唯一拥有过的朋友大概就是我吧!
起初不知道燕儿的实际年龄,以为她和邻居家的姐姐差不多大。她喜欢穿碎花上衣和碎花裙子,总是扎着两个知青的麻花辫,额前留有一些细碎的刘海,皮肤黑黑的,笑起来憨憨的。后来才知道她已经是一个三十多岁的老姑娘了,而当时我只有5岁。

也不知道和她在一起能玩些什么,但就是很喜欢她。妈妈每次看到我和燕儿手拉手出去玩都很苦涩,见人就说:“我家孩子行哈,还能和傻子玩到一块了。”
家里有一个仓房闲置着,那是我和燕儿的秘密基地。有一天,燕儿不知从哪弄了一个打火机,并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咱们在这放一把火吧!”
当时没反应过来,连声“啊?”都没来得及说,燕儿就把纸壳给点着了。火舌“嗖”的一下就窜出来了,眼看着我俩就要葬身火海了,聪明的智商瞬间占领了高地,我“噌”一下跑出去,拖鞋都跑丢了,在干妈家找到妈妈的那一刻声嘶力竭地大喊“妈妈不好了,你快回家吧,燕儿给咱家房子点着了。”接着我妈和我就一起狂奔在回家的小路上,卷起一片又一片尘土,就像“功夫”里的周星驰和包租婆一样。

还好跑得够快,火势还能遏制。当时不知是什么激发了妈妈的潜能,她就像一个武功高强的女侠,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儿响叮当人不让之势,冲进火场把旧衣服、旧纸壳,总之是能烧着的可燃物全都给抢救出来了。
那之后,妈妈把我教育了,当然少不了一顿毒打。我也终于没再和燕儿一起玩了。
后来长大了,有了其它的朋友,路上和燕儿再次相遇,竟连相视一笑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