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enote随手记整理——2019全年
喜欢今晚的校园。
光污染下的夜空,比雨天的白昼暗不了多少。灰白里掺着一点脏脏的红和黄,暧昧怪异的颜色让人想到世界末日。
昼夜难辨的夜空下是黑影幢幢的树木。夜雾里的树显得特别沉默,沉默得,反衬得仿佛它们在晴天时会说话一样。它们沉默地站着,坚定地划分出人可以通行的道路和其他一些它们不建议涉足的区域。
树木之下是路灯。路灯是这画里唯一的暖色。尽管被雨雾笼罩,发黄的灯光还是温情脉脉,似乎打算指引这些在路上走着的人们去往一个共同的温暖之所。
今晚情绪非常不安宁。
白天经历了一次大的起伏,和一些小的起伏,消耗了能量,且余波一直绵延到现在。同时作业又压在头顶。
开学以来的感觉都比较好,所以一直都是跟着感觉走。好久没有跟自己说话了。
反馈得太频繁了,全是噪音,不知道那些能信,反而没有用了。只记住该记住的才好。
成人依恋量表AAS说我是恐惧型好像也没错。成年人的依恋情况,恐怕不像婴儿依恋决定于养育者,而是决定于自己。自己的人格。
自恋所以格外怕自恋受损。怕自恋受损所以一惊一乍。一惊一乍所以什么都做不到。自恋最终还是受损了,却还不愿承认。其实不害怕不在意就不会受伤。
脱掉不必要的衣服(其实只有极少量的衣服才是必要的吧),慢慢放松地面对世界,反而能学会游泳。
希望像水。
写写字感觉焦虑紧张恐惧的状态好一点了,胃的存在感没有那么强了。不过现在还是不在做事的状态。想要和他说话。
2019.11.14
一、
小学时候,妈妈有时带回家一些制图用剩的硫酸纸。
半透明的的硫酸纸,颜色带一点凉丝丝的青灰。
用彩铅或者中性笔在上面写字画画,沙沙的触感好像带着香味。
最漂亮的是用钢笔墨水。墨水滴在硫酸纸上,湮开的样子像一小团雾,又像是雾里的一个蓝色月亮。
——听这首歌的时候,就总想起硫酸纸上的月亮
(可能是说姜昕《夜》。当时没写,现在记不清了)
二、
阿德勒
阿德勒受法兴格的《“虚构”的哲学》的影响,书里提到个人生涯受他自行编造的虚构目的所指导,以便使生活更有意义性和组织性。比如“如果我能写一本书,就能摆脱经济困境”“要是有足够的钱,就能十分幸福”“假如娶一位贤妻,生儿育女就会给生活增添意义”,无论正确与否,这些虚构目的使生活的步伐更加轻快。
“人类生活在意义的国度里。生活的意义是对同伴发生兴趣,作为团队的一分子,对人类幸福做出贡献,生活是富于创作性的过程。假如我们每个人都以合作的方式面对生活,人类社会的进步必然永无止境。”这样的话看上去鸡汤味十足,却是阿德勒的肺腑之言:他笃信人格可以通过社会改变,重视将其在心理治疗中阐发的理论应用于社会生活。
而今阿德勒的许多概念和方法也逐渐渗透到心理学主流体系中。例如,自卑感和自卑情结的概念已被心理体系所吸纳,社区治疗、家庭治疗和合作治疗已被社会普遍接受。甚至他曾经的反对者,也慢慢接受了他的概念。
反观如今诸多励志话语,皆可在阿德勒的论著中找到影子。某种程度上,阿德勒是“心灵鸡汤”界的教父级人物。耐人寻味的是,后者如“自卑情结”“超越”“补偿”“早期记忆”“社会兴趣”等概念深入浅出,人人皆可取其一瓢而不费气力,所以,阿德勒的名字倒慢慢隐去了。
一、
我好像喜欢,针对一件事,查资料、整理、把关于它的一切都搞清楚并且呈现出来。或者说有经常这种冲动,具体做的话喜不喜欢我也不确定,因为没有真正做过。
这可以挣钱吗?怎么挣?
二、 感兴趣的话题
0.女装尺码对矮和胖的不容纳(很多所谓155/xs码都) 1、医院精神科
(1)常用的量表,解读。(明尼苏达、SCL-90、SAS、SDS,还有?)
(2)诊断流程,有效性,对患者的支持
2、怪味的艺术家们。如李银河提到的“色情狂”萨德伯爵、虐恋爱好者福柯。查到的戈雅好像不太算,但有没有其他艺术家的风格像他的黑色壁画一样奇异?音乐家也可以。作家、舞蹈家就算了,门槛高得望不进去。
3、心理学话题?
4、“女儿认同于母亲,会使女儿自信”存在吗?为什么?(中文也下了一些,但没有很符合的,查外文的)
5、抗抑郁药(对副作用的担心很多、医生说明不详细因而不放心不踏实)
真正可以“靠”的只有自己。
别人或许有时可以提供支持,但这是不稳定的。不可以期待不稳定的事,否则将会ruin it。这不是什么委屈的事,而是必然、本该如此。
所以要好好保养自己。让自己靠得住。
现在还是不太行的。
武志红那期的圆桌派:
窦文涛说的,“成功逻辑”——你成功了,我们可以退下;你没成功,我们永远有理由贬低你。(我们指家长)
武志红说的,苦情文化——谁惨谁有理。女性、母亲因被摧残而获得话语权和一些控制地位。
一、
李银河《一个无神论者的静修》
【13页】
“所以无神论者必须具备一副强悍的神经,在看清事实之后还能不崩溃,还能有勇气继续生活下去。世界上大多数人的神经都没有如此强悍,所以大多数人都是有信仰的,不是信基督,就是信佛,信安拉,甚至信狐仙,信大树,信泉水,所谓万物有灵、泛神论。”
——多数中国人,以上说的东西都不信。那他们就是“强悍的”吗?他们依靠了什么?或者可能是,舍弃了什么?
【23页】
“当我们已经明明知道人生最终无意义之时,为什么还要徒劳无功的去追寻意义?答案在于,人生无意义这一论断只是宏观论断,是整个人类及其活动在宇宙中的定位;从微观的角度看,每一个人的生命还是有意义的,对他自己有意义,对周边的人有意义。”
——读到这段第一句的时候我很期待,期待她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结果后面她的意思是,所谓“无意义”那只是站在宇宙的角度来说,如果站在自己和周围人的角度来看,那就并不是无意义的而是有意义的——她一个灵活转身,逃走了。
所以感觉失望——一方面期待她能稍微回答我的问题结果没有;另一方面这让我觉得她好像也没有能力面对这个问题,这好像更加说明了这个问题的困难、甚至空虚。
但其实,也不应该失望。李银河在哲学思辨上的能力一般,本不应该厚望。
二、
最近几天,心烦意乱。没有活力,没有意志力,只有轻浮和脆弱。
脑子一刻不停。永远在想,或者说在分析、计算、推理… …。想要它停,想要“脑子得到休息、感到放松”这个结果,但其实又舍不得停,一停就难受、继而放弃。甚至最近几天走在路上都不怎么听歌了,感觉信息密度太低,都是听圆桌派。离不开,必须有人在旁边说着话。
圆桌派,说不上很喜欢,多数时候有价值的信息密度很低。但至少绝对意义上的噪音也比较少。听人说理、表达自己的脑力活动,还是舒适的。但对于此时需要休息需要安静的我来说并不合适。明知不合适却还是渴求。好像贪食症患者痛苦地吃着油腻的炸鸡。
越来越多时候、在越来越多的事上,发觉存在“以进为退”的道理。无所事事并不能得到休息,要做事才能得到休息,只不过是要做合适的事。
做点什么,让自己好一点。——这可以成为我的小小人生哲学。
打算试试正念冥想。
我总是被“为什么”所灼烧。一想到“为什么”,从里到外感觉到一种热。这意味着什么吗?呢?
想好好读读存在主义。
公正的。
一致、通达的。
洞察、理智的。
宽阔、不执著的。
从容、不窘迫的。——这是目前的我认为的“我”的追求。
别的一些东西,当然也很好,比如美的、有趣的、受尊重和欢迎的。但不至于像以上这些,一旦严重违反,就会“烧得慌”。
2019到这里就没了。发现竟然没有写到DSL很惊讶。也可能12月里对于他的注意力都在抓紧看书和思考咨询方法,1月才开始真正地personally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