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标签化现象”
查看话题 >浅谈“标签”

标签最初的含义是标志产品目标和分类或内容,目的是易于分类与辨识。而后,随着数字化的进程,人也被赋予标签,标签效应也因而产生。
标签效应(Labelling):标签效应是一个自然人、一个组织、一个地区给别人贴上标签之后所产生的效应,包括强化、自我认同、刻板印象。
很多人拒绝被标签,因为当人被贴上标签时,他就会做出自我印象管理,另自己的行为符合标签的内容。如此一来,标签带给人压力。例如,“优秀”这个标签就会让人害怕失败。

心理学家克劳特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要求一群参加实验者对慈善事业做出捐献,然后根据他们是否有捐献,分别说成是“慈善的人”和“不慈善的人”。相对应地,还有一些参加实验者则没有被下这样的结论。过了一段时间后,当再次要求这些人做捐献时,发现那些第一次捐了钱并被说成是“慈善的人”,比那些没有被下过结论的人捐钱要多,而那些第一次被说成是“不慈善的人”,比那些没有被下过结论的人捐献得要少。
这个实验说明,人会做出印象管理令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一致,这体现了“标签效应”。
另一方面,标签也造成了社会不公或歧视现象。例如“第三世界”,“中国制造”和“黑人”。第三世界(Third World)一般指一些在政治、经济、社会现代化进程中比较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带有强烈的贬义。这让我想到中国的高等院校,一本、二本和三本,有异曲同工之处。带着这样的标签,来自高校的学生就有一种优越感,与之相反,不自信感也会弥漫在综合排名较低院校的学生里。
”中国制造“的商品经常被人与黑心商品划上等号,源于经济发展初期,商人重利而忽视企业责任,偷工减料令货品质素下降。这个标签跟随中国多年,影响国家形象。
再谈“黑人”这类标签,美国大学历史和国际关系学教授伊布拉姆·X.肯迪提出,美国已经进入后种族主义时代,贴在黑人身上“天生的标签”却依然没有被撕掉。世人以白为美,以轮廓立体为美,所以与之对立的黑的,轮廓扁平的黑色人种被世人所嫌弃。但这难道不是白色人种对世人的催眠?全球化的进程加上欧美文化的浸透,让人认同他们所认同。

价钱牌(Price Tag)是一种常见的标签,物品被标签成不同的价格。拥有它的人似乎也被这种标签所影响,即身价等同于我穿戴了什么。喜欢追求名牌商品的人,大多对自己缺乏自信,渴望被他人认可,于是通过改变服装的标签进行间接自我暗示。然而,一个人的价值并非仅从他的身外之物看出,有趣的灵魂两百多斤呢!
那么如何看待别人的标签呢?毋庸置疑,在网络世界里,我们对人的印象首先来自于对方的标签。但这其实是不甚准确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会遇到真人与想象不符的情况,更何况网络呢?面对没有证据且我们未知的情况,希望所有人善良,不发声总比伤害好。

每个人都有标签,所有属于你的信息都是你的个人标签,例如身份证号码,性别,国籍,宗教,爱好等等。
汪洙提出人生四大喜,即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和金榜题名时。人是社会动物,不可独居之,所以我们将自己与族群捆绑,建立身份认同。不难发现,中国留学生仍喜欢扎堆,当地学生亦喜欢在自己的圈子活动。
宗教和国家一样也是建立身份认同的标签。不同的宗教如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都有不同的信念和读物;不同的国家如中国,韩国,美国都有不同的文化。
”标签“ 并非是一个绝对负面的词,事实上,随着城市数字化,人被贴上标签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我们需要做的是不要被身上所持有的标签套上枷锁,很多标签并不是固定的,要有勇气和魄力打破让自己不愉快的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