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刘德华,如何直面炸弹威胁下的撕裂中年。
文/阿米哥
一、体检
想到母后和岳母大人多年都没体检,喊上两老去检查一下。哪知甫一提议,就遭到母后的强烈反对。
事出反常必有妖,一再追问下,母后才透露:胸口有个肿块已经多年,虽然早年医生说过不用担心,但随着肿块逐渐变大、变硬,自己也隐约感觉出不对劲。然老人对疾病的态度,跟我们对待孩子的作业一个样——只要不检查就岁月静好,所以何必去鸡飞狗跳。
经过反复劝说和耐心工作,从科技进步到家庭责任,从含饴弄孙到查个放心,母后最终答应。尽管跟母后说的头头是道,但自己内心也是隐约不安的。事发多年,肿块持续变大,病变是肯定的,就看是怎样的病变。在不安和期待奇迹中煎熬。
安排到专业体检机构,体检很快结果出来,BI-RADS分类4a。原本以为体检机构能够定性,但还需到医院进行穿刺,才能确诊。
内心的不安加重了许多,在联系医院的这段时间里一直在给自己做心理建设:手术大概是免不了了,但是希望不会是最坏的结果——不要是恶性肿瘤,不要扩散。
二、住院
找熟人托关系为母后预约入院,安顿好老父住进养老院(这是另一段故事,以后再表),家里的2个小朋友分工负责,一切都是山雨欲来的压迫。
母后顺利入院,但一系列的检查需要漫长的预约等待。做为省级3甲医院,医疗资源早已不堪重负,能得到医生的特别关照,已然感恩不尽。
穿刺结果出来,毫无意外的是浸润性癌!虽然有所准备,但内心还是降到冰点。
住院这段期间,完全处于混沌状态,家里忽然少了一根支柱,就像桌子少了条腿,生活顿时倾覆,外加医院、家庭和工作需要兼顾,就像阿杜唱的:“我闭上眼睛就是天黑,一种撕裂的感觉”,得亏还有亲戚来帮忙,减轻些许压力。
无怪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明着看是讲孝道,实则是人生忠告:倘若一个人在外地,没有老人和亲戚的协助,任何变故都够你疲于应付,还想着升职加薪?能否保住饭碗都是个问题!而孩子这边,什么一夜长大、励精图治都是别人家的,散养状态下,放学回来就是手机电视,提前过上了寒假的幸福时光。话扯远了……
尽管检查一项接一项,但自己不是专业人士,病情到了什么程度?该怎么治疗?是否危及生命?一脸懵逼!只有听从医生安排,检查再检查,听说要手术,听说要化疗,听说……
咨询医生,得到的答复始终是:按规范治疗。
自己一团乱麻的同时,还要在母后面前故作轻松,鼓励打气。母后不怕是假的,哪个知道身体忽然多了颗炸弹不怕的?只能安慰母后这么多年都没炸,说明情况还没遭到无法挽回的地步。实则自己心里也没底,医生又没明说,大概要上了手术台才能知晓。但母后内心是抗拒手术的,话里话外都透露着拒绝的意思,否则也不会这么多年不愿检查。毕竟年事已高,更怕术后恢复不好加速了病情恶化。
继续住院,继续检查,继续挂盐水,继续懵逼。
三、方案
几个关键检查结果出来了,手术是第一选择,但肿块靠近胸口中部,难度增大且伤口愈合难,并且术后不适合做化疗,只能服药。末了医生多加了一句,有些病人甚至不适合手术,只能终身服药。趁着这句我赶紧追问:
“那如果我们也选择服药而不手术呢?会有什么风险,服药费用多少?”
“一是可能错过最佳的手术窗口期,但是肿瘤生成了这么多年,证实肿瘤细胞不活跃,所以这个窗口期不会太快过去。二是用药可能较好的控制住肿瘤生长,需要终生服药,也可能后期产生耐药性,那就需要换成昂贵的特效药。三是服药效果好的话,手术难度会减少,风险也小很多。目前的抗癌用药已经进入医保,每月大概几十块钱。”
一句话的转机,听完主治医生的介绍赶紧通过关系向其他医生咨询,最后同母后商量一致决定:先服药看效果,3个月后复查,再考虑是否手术还是终身服药控制。毕竟母后这之前从未有过大病,身体没有耐药性,期望药物能很好地控制肿瘤,最后即便终身服药,也比切乳要好。这也许不是最好的方案,没有根治肿瘤,但却是母后最能接受的方案,暂时不用受动刀之苦。
四、不是结尾的结尾
母后历时八天的住院结束,后续要看用药效果,可能要带着这个炸弹终身服药,也可能会把这个炸弹摘除,当然也有可能这个炸弹提前引爆。
许多人常说,如果自己一旦患病,治愈的概率小就不治了。而现实是,医生很少会告诉你概率,即便治愈的大数据是99%,医生也没法保证你就不是那1%,所以只能按部就班治疗,结果就是患者被一步步牵着走。
在医院的这八天,始终在懵懂中度过,该怎么治疗?希望有多大?没有人能回答,只有听从医生安排,无尽的检查和无尽的等待。直到最后一刻,原本是手术前的风险告知,却画风突变转成了服药治疗。
理性地说,当前确实没有比手术更优的治疗方案,但手术却是母后和我都不太愿意接受的治疗手段。从治愈的角度,医生优选最见效的手术,但从减少伤痛的角度,我们优选了服药,这仅仅是立场的不同。总之,这颗炸弹还会伴随母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望老天垂怜,这颗炸弹别炸!
从最初喊母后体检到出院,历时两个多月。曾心存侥幸,直至幻灭,曾彷徨失措,直至接受。生命从来没这样具体过,每一秒的流逝,都感觉是离别的临近。也正是在生离死别面前,才会对亲情、对美好、对团聚有一个更高维度的认知。
最终还是感恩命运,没有忽然带走母后,给予了我们继续相处的时间。这时间,是几十年抑或是一年,不得而知,只希望不是明天。
我是大童一名第三方保险咨询服务顾问
我不代表任何一家保险公司立场
只站在客户角度提供保险服务
更多保险资讯可识别↓二维码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