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2 浑水摸鱼(4)——引子
这还要回到让顾轻舟起疑的,顾绍回华夏的动机。顾绍有回到华夏的热望。他虽然人在法国,但是他的一部分留在了顾轻舟身上。“这些年,他(顾绍)时常听到他(顾轻舟)的消息,都是他(顾绍)拖(应为“托”)了国内的朋友发电报告诉他(顾绍)的。(1201)”顾绍一直密切关注顾轻舟的信息。听说顾轻舟的两次婚姻和死遁。他又担心又害怕,常常为顾轻舟醉酒。他热切的想要回到华夏来一辨真伪,想看到顾轻舟还全须全尾的活着。只要阮家去找他,他就一定会借机回到华夏。虽有愿望,但是顾绍并没有回到岳城的计划。顾家的长辈全部死光了。顾缨离港在顾公馆被遣散之后。随着顾缨在法国找到顾绍,他应该意识到他在岳城无处落脚。想回去却回不去,他这才借酒消愁。阮家突然到法国找到顾绍(1197),使他惊喜非常。阮家这一行非常的隆重。阮家大太太(顾绍的生母)和大少爷(顾绍的亲生长兄),都去和顾绍直接接洽,询问顾绍的意愿。阮家主母嗣子两人专程前往,让顾绍打消了在阮家受欺负的顾虑。
“顾绍的身世,随着知情人的去世,几乎是无法对证的(1197)”。这句话之后有好大一段解释,说为什么阮家要顾绍。实际上,阮家根本不需要顾绍。“阮家那等豪门,将来分家是要给每个儿子家产的,断乎不会随便认个儿子回来。(1201)”阮家长房有大少爷,没有次子是最好的。没有次子就没有兄弟争权。所谓解释就是掩饰。我认为将顾绍顾缨和孙合铭捆绑在一起,是明药在掩饰孙合铭回到华夏的意图。顾绍是孙合铭寻找顾轻舟的引子。否则无论是孙合铭还是顾缨单独回到华夏,都名不正言不顺。
孙端己死前,将一套密信交给了一位广州挚友。只有孙合铭手上有解密的密码本(1205)。那些信交代了有关顾轻舟身世的前因后果。孙端己死于1915年,孙合铭得到这批信件的时间是1915年末。这时候,孙合铭已经知道孙家的人全死了,顾轻舟也不是孙绮罗的亲生女儿。即使回岳城收房子,孙合铭也没有必要亲自去太原找顾轻舟。他应该直接与管理房子的青帮下属接洽,最后由霍钺联系顾轻舟。顾缨更绝。顾轻舟是顾缨的杀母仇人。顾缨好歹应该怕她,而不是做个亲姐妹的样子,给顾轻舟和顾绍牵线(1197)。顾缨和孙合铭也不对景。顾缨的父亲顾圭璋,杀了孙合铭的姐姐孙绮罗父亲孙端己。对于孙合铭来说,顾缨是弑父杀姐的仇人的女儿。无论顾缨说什么“我们和孙先生之间已经说开了”,“我们彼此没有仇恨(1198)”,都有两条命在中间。为了这两条命,顾轻舟去顾公馆抄了家。顾缨竟能够说出没有仇恨这种话,我都替她心虚。若非阮家要求顾绍回国认亲,牵动了挚友孙合铭和妹妹顾缨,孙合铭顾缨根本没有正当理由再回华夏,回岳城。在顾绍顾缨孙合铭这个小组中,顾绍是正当回华夏的引子。
那么顾缨的作用是什么呢?回到华夏以后,顾绍自然是去南京阮家,顾缨孙合铭回岳城找顾公馆。顾轻舟问顾缨为什么会到太原找,顾缨说,“是颜家的太太告诉我的。我说想要来找你,她就说你在太原府,只是不知具体地址。我还以为,要找你很久的,不成想下了火车一问,大家都知道你,说你就住在督军府的后街。轻舟姐,你已经是个名人了。(1197)”只有顾缨,顾轻舟名义上的妹妹,才可以名正言顺的找姐姐。顾绍是不行的。他回华夏的幌子是阮家认了亲。他和顾轻舟没有血缘。孙合铭出现的时候,司家叶家都已经承认阿霈顾轻舟的婚姻了(939)。要是这时候顾绍去顾轻舟,就有点情敌战争的意思。他不能像顾缨那么轻易的,从岳城颜家得到顾轻舟在太原的情报。去岳城颜家说话的人,必须要是顾缨才可以。
孙合铭随顾绍回到华夏,又借着顾缨,以随从的身份,隐姓埋名的溜进了太原。这一套操作实在是个圆满的连环套。不仅如此,到了太原举目无亲的顾缨孙合铭,好巧不巧的,赶上顾轻舟的传奇在太原的大街小巷流行起来。顾轻舟出了名,太原司宅就成了名人圣地。顾缨孙合铭一帆风顺的找到了顾轻舟的家。真是好风凭借力,轻松写意。顾绍顾缨通过交际和人脉,一步一个脚印的逐渐得到线索。这一定程度上打消了阿霈顾轻舟的疑虑。于是,在孙合铭的身份不确定的前提下,阿霈顾轻舟没有展开追根究底的调查,直接接受了司炎的判定。这个三级火箭一样的构造,保证了孙合铭被顺利送到顾轻舟身边,亲口交代了顾轻舟的身世。
~~~~~~~~~~~~~~~~~~~~~~~~~~~
太原篇时间表回目版 https://www.douban.com/note/759612668/
已发表部分索引目录 https://www.douban.com/note/758595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