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恨绵绵无绝期 ——浅析《叶甫盖尼·奥涅金》的达吉雅娜形象
《叶甫盖尼·奥涅金》是普希金在1830年完成的一部诗体长篇小说,作者简洁而清晰地描绘出农奴制下的农村、悠闲懒散的莫斯科、彼得堡的上流社会,生动再现了19世纪20年代俄国广阔的社会生活。在这一大背景下,作者塑造了“奥涅金”这个“多余人”的典型形象,而在奥涅金的爱情生涯中,作者巧设的两次“拒绝”则彰显了不同于复杂的奥涅金形象的一个独特的“圣母”式女性形象——达吉雅娜。
一、 窗边的少女
如果说妹妹奥丽加是一只甜蜜活泼的小百灵,那达吉雅娜应该是一只独居一隅的黑白色燕子,“她没有妹妹那样的美丽,她的脸蛋也不绯红鲜艳,一切都不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她腼腆、忧郁、沉默寡言,胆怯得像林中的小鹿,……” 她从不艳丽,却因她那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自然淳朴,让人难以忘怀。《叶甫盖尼·奥涅金》的女主人公第一次出现,读者还未见其人却先听得其名。“达吉雅娜”,“提起这个名字,人们就会想起古代或使女!” 由名字开始,普希金就赋予女主人公地地道道的人民性,摒弃了一切上流社会女子的矫揉造作姿态。达吉雅娜是特别的,是普希金心中“忠实的理想的少女”。她从孩提时代开始与顽皮没有缘分,也不像一般的女子从小就全心全意学习着进入上流社交界的一切必备技能;她爱听奶妈讲各种各样怕人的故事,与天穹、山谷、田野、小河为伴,像是一株寂静生长在大地母亲怀抱里的野蔷薇,与地相连,不轻佻,不浮华。窗边独坐是达吉雅娜最平常的模样,而冥想和阅读成为了她“忠实的伴侣”。阅读的书籍是“理查逊和那卢梭设计的种种幻想”,亦或是《少年维特之烦恼》、《海盗》……大量的书籍阅读,一方面显示达吉雅娜与其他同时代女子的独特之处,另一方面借由书籍泄露了少女心事。书籍成为呈现达吉雅娜心理起伏过程的窗口,通过书籍读者窥视到了她隐秘的内心活动;此外,书籍里的主人公形象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达吉雅娜未来择偶的参照对象,“隐秘的热情、梦想和心中情思汹涌时的果实”,少女达吉雅娜所有的热情在集聚,她正在等待点燃之人。
奥涅金奔着看朋友连斯基的“思念、写作和泪水、诗的灵感”的对象去到达吉雅娜家中,而少女达吉雅娜在看到奥涅金的那一刻遇见了爱情。但这两人从一开始就处在了交错的时空,有情人没能成为眷属。
二、 理智与情感
奥涅金对达吉雅娜爱情的“拒绝”和达吉雅娜对奥涅金爱情的“拒绝”,是这部作品为读者留下的两次令人印象深刻和回味无穷的情感高潮。
“时候到了,她心中萌发了爱情,犹如一颗落地的种子,在春日和煦的阳光下萌动。” 达吉雅娜在遇到了奥涅金以后,她就认定了“是他,就是这个人!”随后她用倾心阅读的方式来掩藏平息她躁动不安的内心,试图维持自己的矜持。但是,这株在自然生长起来的野蔷薇全然没有学会社交界女子欲擒故纵的把戏,她就那般坦白赤诚地把自己的心意交了出去。月亮见到了她写信时的所有少女情态,而树林、长椅却见证了她被拒绝的悲伤过程。此时的达吉雅娜涉世未深,天真单纯,激情洋溢,对爱情以及一切事物充满了美好幻想,一切都是充满希望的。但是,奥涅金显然不是,他已经厌倦了生活,对爱情,对人生不抱希望,倦怠至极,一切场合里都是一个“淡漠的客人”。形体的倦怠,精神的忧郁,找不到出路的无可奈何,奥涅金根本无法承受起一份纯洁爱情的重量,而对婚姻家庭的展望,个人自由的束缚,奥涅金更觉恐怖。 达吉雅娜太年青了,精神方面比年龄尤其年青。他们一深一浅、一冷一热,两人在思想和感情上都有很大的差距,激情之下的爱情容易消逝,奥涅金最终以兄长般的姿态拒绝了达吉亚娜。
才子佳人的故事告一段落,普希金在两次不同的“拒绝”情节中间设置了一个奇特的达吉雅娜的梦来衔接前后。达吉雅娜梦见“松林、暴风雨、妖婆、云杉、刺猬、黑暗、小桥、熊和暴风雪”,还有叶甫盖尼抓起长刀刺中连斯基的可怕场景。这个梦,是达吉雅娜真实内心活动的折射。它既体现了被奥涅金残忍拒绝后达吉雅娜久久沉浸于悲痛中不可自拔,茫然无措的心境,也预示着达吉雅娜无法捉摸、不可测的命运和未来;同时,它预言了连斯基在与奥涅金决斗中死亡的命运走向,这成为了后续决斗、奥涅金离开情节的铺垫。《叶甫盖尼·奥涅金》叙述到第六章时,昔日好友拔枪相向,连斯基死去,奥涅金“受到内心深深的谴责”选择离开,而可怜的达吉雅娜仍然在追寻奥涅金的足迹。达吉雅娜独自一人拜访了奥涅金曾居住过的宅邸,在那儿她翻阅了奥涅金所看过的书籍,那些书籍笔记为她“展开了另一个世界”。这些书籍让她走入了奥涅金的复杂内心世界,她终于知晓“那不可抗拒的命运驱使她为之倾心的是什么人物”:“这是个忧郁而危险的怪人”。到此,达吉雅娜在精神上与奥涅金达到了共通,但此时奥涅金离开了,达吉雅娜的家人也正在为她的婚事筹划着,他们俩就此错过。
“这件事我也许做得不够谨慎:母亲曾对着我眼泪汪汪,苦苦哀求,而对薄命的达尼亚,命运的任何安排都一样……”三年之后,奥涅金回来,他所见到的达吉雅娜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找不到“从前那个达吉雅娜的痕迹”,“不是从前那怯生生的姑娘,如此痴情、可怜和单纯,而是冷淡的公爵夫人,繁华壮丽的涅瓦河畔一位难以接近的女神”!“漫无目的的奥涅金飘来荡去,最后又回到了彼得堡上流社会,再次和达吉亚娜相遇。奥涅金深深知道,这将是他摆脱忧郁苦闷的最后一次机会。爱情是根救命稻草,但命中注定谁也捞不着。” 放纵多年的浪子此时竟然对达吉雅娜产生了爱情。然而,少女时代那般痴情于奥涅金的达吉雅娜拒绝了他的爱情,不是不爱,“我爱您(这我又何必掩饰?)但我已经嫁给了别人,我将一辈子对他忠实”。时间让达吉雅娜逐渐成熟,爱情面前她比原来更加理智,即使痛苦也宁愿选择了拒绝来维护自己的尊严和道德底线。
三、 “圣母”式形象
少女时腼腆、忧郁、寡言,到刚进入上流社会时被女孩们认为“有点古怪,又乡气又是扭扭捏捏”,再到让所有人瞩目的端庄贵妇,达吉雅娜一步一步改变,而当初那颗纯朴自然的心依然没有改变,仍被默默坚守。达吉雅娜身上所具有的古典式的高贵与典雅,既体现的是男性作家对传统女性的理想勾画,也表现出女性对传统道德的坚守。别林斯基称曾赞普希金:“他首先第一个以达吉雅娜为代表,诗意地再现了俄国的妇女。”而陀思妥耶夫斯基则在评论中把达吉雅娜称作“俄国妇女的圣像”。
对宗教的信仰,作家在进行文学创作时或有意或无意中都呈现出了一定的宗教文化。不论是但丁《神曲》对中世纪教会的批判,还是奥尔罕·帕慕克《我的名字叫红》伊斯兰教信仰的忧虑,这些都流露出了浓厚的宗教意识。在俄国,推崇圣母玛利亚的东正教是俄国的国教,对俄国文学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东正教特别推崇圣母玛利亚,以母爱的至高无上为出发点,认为圣母的地位高于基督,这是其他西方宗教所没有的。东正教精神培养了俄国人的道德观念和理性意识,这种道德观念和理性意识大致包括这样一些内容:博爱与人道,宽恕与忍让,富于理性精神,追求高尚的人格修养等等。” “通过神秘体验和直觉观照,特别是爱的体验,实现与永恒女性的融合,成为俄国思想家和诗人们的美好理想,而文学正是实现这种理想的最佳途径” 。在《叶甫盖尼·奥涅金》中,达吉雅娜就是一位“圣母”式的女性形象。在奥涅金拒绝了她的表白时,她独自一人默默地吞咽爱情的巨大伤悲;“憎恨上流社会的纷乱”却最终顺从家人的安排嫁给一个陌生的将军,开始自己无爱情的婚姻生活,而不是如同杜丽娘一般求而不得为情而死;相反,达吉雅娜扎在上流社会成长为一位端庄体面的公爵夫人,把对乡村的热爱、对昔日恋人的深爱,统统埋葬在心底,“默默地加以保守,对谁也不肯吐露衷肠”。达吉雅娜在不可抗拒的命运面前牺牲了自己的幸福,身虽柔弱,心却包容、忍耐、勇敢。及至奥涅金写信向自己表白爱情,一次又一次出现在自己面前时,达吉雅娜都竭力保持镇定,哪怕内心在重新见到奥涅金后便翻江倒海陷入苦苦挣扎的境地,可是,这谁也不知道。既是出于奥涅金追求自己缘于上流社会热衷追逐贵妇人习气的揣测,而更多地是对传统道德的坚守,始终忠诚于自己的丈夫和自己的家庭。缘此,达吉雅娜如圣母一般承受接纳着不幸命运所给予的一切,成为俄国文学人物长廊中令人难以忘怀的女性形象。
结语
窗边的少女遭遇爱情,欣喜过,痛苦过,从被奥涅金拒绝到拒绝奥涅金,道德高于爱情的选择让她成为众人仰视的女神,成为传统女性的圣洁代表。达吉雅娜与奥涅金的爱情,终究无法圆满,徒留个“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悲伤结局。这份爱情,是个体独特的爱情经历,同时也展现出人类普遍面临的道德坚守和真爱追寻之间的永恒困境,具有了超越时代的经典意义。
参考文献:
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冯春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6.
刘素梅,“多余人”的苦恼———叶甫盖尼·奥涅金形象分析,名作欣赏2014.05.01
姜雪红,俄国文学作品中的“圣母”式女性形象.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