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关系 第六版 罗兰米勒【美】
多年单身狗,对谈恋爱越来越没有动力。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出了心理什么心理问题,最近拜读了这本高分大作,虽然依旧没找到答案,但也许会受到一些启发吧。亲密关系当然不仅仅包含恋爱关系,但我只看了恋爱相关部分的。
那么,亲密关系究竟是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为亲密关系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包含许多不同的成分(Prager & Roberts,2004)。然而研究者(BenAri & Lavee,2007)和普通人(Marston et al.,1998)都认为亲密关系和泛泛之交至少在六个方面存在程度差异:了解(knowledge)、关心(care)、相互依赖性(interdependence)、相互一致性(mutuality)、信任(trust)以及承诺(commitment)。
为什么我们这样强烈地需要亲密关系?为什么我们是如此社会化的动物?可能的解释是:归属需要是人类长期演化的产物,逐渐成为所有人共同的自然倾向。
归属需要使“我们与亲密之人正常的社会交往”变得必不可少(Baumeister & Leary,1995,p.501)。为满足归属需要,我们努力与他人建立和维持亲密的人际关系,我们还期待与那些了解、关心我们的人交往和沟通。归属需要也和我们伴侣是谁并无太大的关系,只要他们能给予我们持续的关爱和包容,我们的归属需要就能得到满足。因而,即使一段重要的亲密关系终结,我们也往往能找到替代伴侣(尽管新人和旧人有很大的差别),而且能满足我们的归属需要。
关于自尊
如果他人喜欢我们,我们就喜欢自己;如果他人积极地对待我们并看重与我们的关系,自尊水平就高。然而,如果我们不能吸引别人的关注——如果别人似乎并不在意我们是否会介入他们的生活——自尊水平就低。根据社会测量理论,自尊就是以这种方式运作的,因为自尊是满足我们归属需要演化而来的机制。
有他人目睹的公开事件比私人事件(事件完全一样,只不过只有当事人自己知道)对自尊的影响更大。无论我们是否意识到,在许多领域自我评价似乎极大地受到我们所以为的他人看法的影响。
低自尊的人有时低估伴侣对他们的爱,以致损害亲密关系(Murray et al.,2001),还觉知到根本就不存在的伴侣忽视。
人际关系的消极面
亲密关系中失望和烦恼的恶果会严重地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Whisman et al.,2010)。
那么为什么还要冒这种风险呢?因为我们人类是社会化的动物,我们需要彼此。没有与他人的亲密联系,我们就会枯萎和死亡。人际关系有时很复杂,但它是我们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
吸引力
人与人之间产生吸引力最基本的假设是:他人的出现对于我们有奖赏意义(Clore & Byrne,1974)。影响吸引力的奖赏(rewards)有两种类型:与他人交往产生的直接奖赏,和仅与他人有关的间接利益。直接奖赏指的是他人提供给我们的所有显而易见的愉悦。如果他人给予我们许多兴趣和赞许,我们就会对这种关注和接纳感到非常高兴。如果他人聪明又美丽,我们就会享受这些赏心悦目的个人特征。
礼尚往来 喜欢我们的人
一味故作清高没有什么作用。真正有用的是选择性地故作清高——也就是说,除了你想吸引的人之外,任何人想要得到你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Walster et al.,1973)。那些能付出代价拒绝大多数人却又能高兴地接纳我们的人,才是最有吸引力的未来伴侣。
爱情三角理论
罗伯特·斯腾伯格(Robert Sternberg)认为各种不同的爱情都能由三个构成成分组合而成(Sternberg,1987,2006)。爱情的第一个成分是亲密(intimacy),包括热情、理解、沟通、支持和分享等爱情关系中常见的特征。第二个成分是激情(passion),其主要特征为性的唤醒和欲望。激情常以性渴望的形式出现,但任何能使伴侣感到满足的强烈情感需要都可以归入此类。爱情的最后一个成分是承诺(commitment),指投身于爱情和努力维护爱情的决心。承诺在本质上主要是认知性的,而亲密是情感性的,激情则是一种动机或者驱力。恋爱关系的“火热”来自激情,温情来自亲密;相形之下,承诺反映的则是完全与情感或性情无关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