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
《呂氏春秋》曰
「先立春三日太史謁之于天子 曰某日立春盛德在木」
古太史不僅掌圖書及帝王言行,還要觀察和記录天時,即集图普管理員、會議記录員以及天文館工作人員于一身。
因爲舊時測定節氣即是覌測日躔/太陽運動,在無天文望遠鏡的年代依靠看昏旦中星和日晷、圭表之類儀器。故要在覌察物候之外得一个更精準的時间便需要太史來做這類工作,而結果當然要報告出來让大家知道啦!
接着,這三天中「天子乃齋」。齋是為了掃除洉積潔淨身心。
「立春之日 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以迎春於東郊」。春為東方神祇掌事,自是從東迎來。
而《四民月令》中也与此相類的正月齋戒與祭祀活動:
「正月之旦,躬率妻孥 絜祀租禰。前期三日,家長及執事皆致齋焉」
正月之旦指的是正月初一。但建寅与正月是不同的。
立春即至寅月,而立春不一定是正月初一,比如今年的立春就在正月初一春節之前。
如果是正月初一祭祀則腊月廿八廿九及除夕齋戒。齋戒後的正式祭祀是:「及祀日 進酒降神」。
「畢乃家室尊卑無小無大以次列坐於先祖之前,子婦孫曾各上椒酒於其家長稱觴舉壽欣欣如也。」
這大概就是春節那天的"年夜飯"了。之後則是大小不斷的串門活動:
「謁賀君、師、故將、宗人、父兄、父友、友、親、鄉黨、耆老」
要拜訪的人不少。聯絡聯絡感情,而且看來還可以有個順序。
説回到立春這個節中,則有農人的祭耒活动,
說到祭耒就得首先準備好耒吧,這可是農人的吃飯家伙什——「農緯厥耒」
耒,手耕曲木也;緯,韋,皮革之韋。
「有毛則曰皮 去毛熟治則曰韋」,「凡嘼皮之韋可以束枉戾相違背」,也就是說這里緯作動詞用,其意指用練熟的皮革綁農具。緯耒者修耒耜。
要開始耕作了砍柴前先要磨刀,戰士不打无准備的仗。預防和安排讓事情井井有條。
而什麼是祭耒呢:
「郊後始耕而祭先嗇於藉」,祭始為耒耜之人。這個先嗇是指神農。據說神農始為耒耜教民耕耨。
《四民月令》里也有記祭耒的內容:
「上亥 祠先穡及祖禰以祈豐年」
先穡就是前面講出的神農;祖是道神黃帝之子累租,一个旅游達人,旅游至死,後祀為道路之神,以求道路上的平安和好運;禰是各家先祖。
立春的內容詳情,見《夏小正》
「春月 啓蟄 雁北鄉 雉震呴 魚陟負冰 農緯厥耒 初歲祭耒」
這句話已包含了立春三候。候是什麼:
「天气三微而成一著」,「五日爲一微,十五為一著」。故五日爲一候,十五日成一氣。
更細見《逸周書 時訓解》
「立春之日東風解凍
又五日蟄蟲始振
又五日魚上冰
風不解凍號命不行
蟄蟲不振陰氣奸陽
魚不上冰甲冑私藏」
《夏小正》的「啓蟄」就是《逸周書》的「蟄蟲始振」
《夏小正》的「魚陟負冰」就是《逸周書》的「魚上冰」
《逸周書》的「東風解凍」則要見《夏小正》後面的「時有俊風寒日滌凍塗」
東風條風也。俊風倏風也。
「東北曰條風」,艮卦之風。建寅之寅的方位就是東北偏東。
也有稱「融風」的。
東風、俊風、條風、艮風、融風是一個,都是指解凍之風。
春季木旺火相,「木火母也。火气溫 故東風解凍冰泮釋也」
塗凍釋也。「日之寒者變而煖,生之凍者融而釋」。諸陽和應故能如此。
《誥志》稱「冰泮發蟄」。
此乃立春第一候。
振動也,言漸蘇也。
為何蟄蟲能復蘇蘇醒呢:
《呂氏春秋》言「天气下降地气上騰 天地和同草木繁動」
許維譎註曰「蟄伏之虫乘陽始振動蘇生也」
《尚書堯典》曰「何以謂之春 春生也;東方者何 動方也,物之動也。東方春, 出動之時」
此立春第二候。
鱼亦應陽而動。「泰卦用事陽息而升 故鱼上負冰」。
孔穎達也用陽氣解釋「魚上冰」:
「魚當寒威之時 伏於水下 逐其溫煖。至正月陽氣既上 魚游於水 上近於冰 若負然。」
于我,還有一個問題尚未解決:這里的「陽氣」是指天上太陽之陽氣,還是動于黃泉而上升的黃鐘陽氣?
此立春第三候。
庚子年終于過去了,諸友鄰辛丑年平安喜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