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一龙呼吸感大片:天光云影共徘徊
朱子有一首诗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是一种绝美的境界。
在此次朱一龙先生的呼吸感大片中,我竟恰巧领略到了这份人间至美。

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曾在《人间至美》一书中写道:“你姑且闭目一思索,把这幅图画印在脑里,然后假想这半亩方塘便是你自己的心,你看这首诗比拟人生苦乐多么惬当!一般人的生活干燥,只是因为他们的“半亩方塘”中没有天光云影,没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活水便是领略得的趣味。”
领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于天资,一半也由于修养。
短片中记录下朱一龙生活在阿尼族村落的日常。
你瞧他站在天光云影的梯田之中,听风、观云,与自然融合在一处,一呼一吸间尽是开阔舒畅,似乎下一秒能畅游天地、遨游四海。
在村落里信步,牵着大水牛漫步田埂,又或是蹲坐在阿尼族老人的身边,淳朴的一无二致,毫不违和。
随着他在水涧里接一壶泉水,淙淙水声不绝于耳,仿佛舌尖已经品尝到这份冰凉甘冽。
更惊奇地见到他穿起背带裤,脚踩泥泞在梯田里“浑水摸鱼”。抓着竹篾编就的鱼笼,举手投足都是生动。
最令人动容的是他轻抚手中的小生灵,似乎能感知孤独,不是爱怜,更像是一个生灵对待另一个生灵平等的尊重。

这样的朱一龙,又是我没看见过的,但也还是那种感觉,这是一个充满生趣的灵魂,我丝毫不觉意外。
内心世界越丰富,越敏感,越能感受万物生趣,在此意义上,感受(生趣)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幸福的能力。
慢下来,静下来,沉浸其中。
于是,随朱一龙先生从五光十色的现代世界回归自然,拥抱天地,竟生出几分古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样的静趣。
顷刻之间,或又产生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奇思妙想。
这就是朱一龙先生带给我的奇妙感受,他在广袤的云贵高原上汲取能量,以演员质朴的精神世界触摸自然生灵。而我只觉得美伦美幻。

活得简单才能活的自由!
朱一龙先生在采访中曾提及“回到生活,回到简单状态”。在以往的旅行采访中,不只一次读到过朱一龙先生对简单生活的向往。起初,我也以为只是因为他笃信表演的信条,即“表演来源于生活”。但现在,我渐渐感觉到不仅如此。
其实,如何平衡表演事业和生活,他一直没有改变过初衷。他说他的理想状态是生活和工作的密度相互对等。
朱一龙的正常状态,亦是他的简单状态。他也曾说过,“我是自由的”。
追寻简单生活,以及人格上的自由,便意味着活出真我。

以往读一些书,经常见到西方哲学家关于“认识自我”,“成为你自己”的一些哲学理论。可是怎样才能算真正拥有“真我”?
也许,有自己的真兴趣并以此安身立命,全身心的投入进去,不断感受到愉快和充实。又或者是信奉公平而努力的处世原则,在俗世中不随波逐流,拥有坚定的精神内核。
我个人觉得,以上特质朱一龙都有。
不止如此。作为WWF全球大使,朱一龙先生还担负着除演员这个身份以外不同的“角色”。
比如,
他是一位「观察者」,“在观察中不断感受人与自然”。

「森林在上,村寨在中,梯田在下」
高山上的森林储存了大量的雨水,生成泉水供养梯田。森林、村寨,梯田,由阿者科这个古老村落形成了一个自主、循环的生态系统,处于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状态。
读者跟随着朱一龙的视线,沉醉于这样一个淳朴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文明边缘,且被深深吸引。有生之年又多了一个必去之处。
他是承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旅行者」。
在纳米比亚追踪黑犀牛,拒绝消费犀牛角制品;自然保护区寻找野生大熊猫,提倡和谐共生;非洲草原观赏野生象,决绝购买象牙制品;探寻云南阿者科村,提倡生物多样性。

从非洲大草原,深入四川密林,再到这次的云南红河哈尼组彝族自治区的阿者科~自然文化遗产元阳梯田。
从追踪野生犀牛,到探寻野生大熊猫的踪迹,与梯田白水牛密切相处。
他总能轻易融入当地的人文生活。跟非洲村落里的黑人孩童嬉戏,和当地人围着篝火载歌载舞。在山高林密里和巡护队员一起跋山涉水,在哈尼族的梯田里抓鱼,在田埂上牵着白水牛宛若“牧童”......

在担任WWF全球大使的这三年内,朱一龙先生真正做到了身体力行,为“保护野生动物的多样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释放自己的能量,点亮微光。
他还是“知行合一”的「践行者」。
被亲切唤做“小室”的朱一龙工作室,每年都会精心准备一份礼物赠给众多媒体。
2020年的新年礼盒中,有一只特殊的小熊猫玩偶。每只WWF布袋装着的小熊猫,都是一份大熊猫全年助养证书,不多不少,一年的助养费刚好365元。

在2021的新年礼盒里,有一套注有环保标志♻️的筷盒。温暖提醒三餐按时吃饭的同时,倡议不使用一次性筷子,把环保意识融入每一日的细节。
在湖南卫视2021盛大的跨年舞台上,他以一曲《后会无期》唱响对万物生灵的爱和尊重,也由衷传递了一份对保护动物多样性,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责任。

摒弃浮华,在跨年舞台上做更有意义的事儿。朱一龙先生也把它视作一份礼物,赠给喜欢他的观众朋友。
“知行合一”是“真我”的外显特征。并且,可爱的朱一龙先生还在继续......
有人说,在朱一龙身上看见了“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的风义。我觉得这样形容32岁的朱一龙先生未免稍显高大或老成,但是长久以来每次见他都有这些共同印象:
他忙忙碌碌却仍善于感知生活;
他热爱表演,拥有一名演员的远大理想;
他肩负公益使命,每一次职责都彻底认真;
他谦卑的姿态使人心生尊重,创作得角色魅力令观众入迷;
他如水一样质朴,可以涓涓细流包裹温和,又如磐石顽强不屈。他无所谓流量,无所谓标签,不以美而自美,不以得而自得。
在我看来,他留着不说得越多,所引起的美就越大、越真切。
此时,再看这幅景象,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他是独行踽踽者,心界空灵,不觉物界喧嚣,
人间至美,不若如此。

是的,慢慢演,慢慢拍,演员的道路还很长。
心中涌出一句话:陪着你细水流长。
20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