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情》里的莆田,是个什么样的存在(方言和农村)
1、藏富民间的莆田农村
高分《山海情》爆红,莆田这座城市,也难得刷了一次存在感。不过给大家印象最深刻的,还是莆田人的一口你说我听不懂的普通话。今天也借助这一篇文章,来好好与大家讲讲莆田这座城市。

提到莆田,外界对这座城市的评价,往往多负面大于正面。实际上,如果不带偏见来评价这座城市,并且有真正去接触了解这座城市的文化历史,当代人文,你会发现莆田这座城市非常独特。

福建最具代表性的城市,是最博眼球的厦门,低调的老大哥泉州,稳重且快速增长的福州。从地理位置上看,莆田位于福建沿海中间,上靠福州,下接泉州,与厦门也才1个小时的车程。然而这座城市的经济总量,却常年倒数后几名,确实是有愧于闽中这个位置的优越性。之所以如此,皆因为从古至今皆一个穷字。

福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到了莆田这地界,也就只剩下九山半水半分田。虽有兴化平原,但莆田可耕作的土壤非常少,且土壤十分贫瘠。在渔业不发达的古代,如果只是靠耕地连基本的养家糊口都很困难。多台风的天气下,饿死一家人也不见得是奇闻。

穷逼着莆田人想方设法去找出路,而这种因环境困难逼出来的奋斗,便形成了后来莆田人坚韧不拔的性格。在古代,考取功名是寒门唯一的出路。为了改变自身困难,这座小小的兴化府(古莆田称呼),从唐代至清朝共出现2482名进士、21名状元,17名宰相,是中国古代进士最多的一个城市。

这种读书改变命运的想法,传承到今天仍被许多家庭视为信仰。但在90年代左右,似乎开始有所松动。这一时期,民营医疗、木材、首饰品、加油站生意似乎特别好做,只要敢出门闯荡没有几个是不成功的。
“不读书就去做生意当老板”。在这种有第二个选择的环境影响下,便使得莆田的高考成绩,开始一年不如一年。但更多的因素是,外流的人口越来越多,使得优质的生源离开了这座城市。

莆田人的宗族观念比较强,一个家族里谁先富了,就会带出一群人,到最后往往整个村子都外出闯荡。所以介绍的时候,常常会说这个村子做金玉的,那个镇子是做医疗的,隔壁是做木材,超市的。
特别有趣的是,外出闯荡的往往多农村。比如秀屿区表面很穷,但民间却是财富多多,乡村地区豪宅遍地,一些有实力的家族,一个大门就耗资几百万来盖。平常家庭,也多是以别墅标准来建的三四层自建房。在农村,今天你还真看不到几栋低矮的民房了。

超市可以开到非洲的莆田人,总能在你想不到的地方挖到矿。但基于上一代人缺乏很好的教育背景,所以很难把生意做大,并形成产业化规模。而民间资本就多在外地,所以莆田人虽然很富,但城市经济一直上不去,人均GDP也未必是你所看到的真实情况。
也是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经历过创业困难和发展瓶颈的莆田人,又把教育重拾起来。有条件资源的家庭,还特意把孩子送出国门,培养新一代的继承人。85、90后的莆田人,在互联网、信息化、金融领域就取得了不小的成绩。而这些逐渐接管家族生意的莆田人,也开始崭露头角。

于这座城市,也悄然发生一些改变。比如开始注重城市形象,道路文明,发扬文化历史。就拿旅游业来说,这几年湄洲岛发展的有声有色,吸引了不少游客的关注。城市生活也多了绶溪公园、土海生态湿地公园、博物馆等。

但颇为遗憾的是,昔日的莆田24景多半已成为历史。如今能拿的出手的,也无非是湄洲岛妈祖、南少林寺、广化寺。但山地自驾,山海环境、美食文化旅游资源仍然十分丰富,只是因为经济不给力,旅游业还没大面积开发。此外我们更看重的是莆田的民间文化,例如莆田独特的元宵节,就足够资格去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等等。

总得来说,莆田这座城市很独特。它虽然地处闽中,但却有自己的文化历史,不被影响的地方方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是基于这样的独特环境,才诞生出一个令外界难以理解,并且时常伴随着被误会的为人处世性格。
如果,你还不懂莆田人。那就多参加几次元宵、婚宴、寿宴饭,在享受莆田人的美食之间,你会发现这座城市有它可爱的一面。如果get不到,那就再来几碗加红菇的卤面吧。
2、方言
剧中的郭京飞,一口莆田话令观众哭笑不得,也让大家对莆田方言,莆田人讲普通话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当然,郭京飞的莆田话明显不过关,不过作为一个北京人,能够说出这样的水平,确实是不容易。
毕竟莆田话的难度,连福建人都听得如天书。

在福建,莆田是一座很特立独行的城市。
地理位置上,它处于福建闽中位置,周边临近厦漳泉闽南圈,又靠近省会福州等闽东城市。
但无论是福州,还是泉州,在悠悠千年历史中,都无法把莆田融入自己的文化体系里,也使得它相对比较孤立。
这种无法融合的文化基因,首先就在方言上。

莆仙话是怎么诞生的呢?
这其实并没有一个准确的文献支持。
但大致可以推测出,早在一千多年以前,中原地区的先民一路南下迁移到莆田,中原古话在漫长的融合过程中,吸取了其它迁入的方言语种,才逐渐形成了今天的莆仙话。
所以说莆仙话是中原古话,是有一定的历史追溯。
一些学者也分析发现,莆仙话的发音、词汇与原中原话十分相似,是中国最古老的语言之一。

笔者曾经注意到,一些村庄保留了更古老的莆仙话发音。
他们用口口相传的方式,把其融进在传统节日的曲子里,唯有每年例如元宵节时才会游街出现,是不可多得的研究对象。
总的来说,莆仙话带有浓浓的古汉语色彩,但并不意味着是官方古话。
因为旧时期受制于战争、文字不统一、交通、教育等因素,并没有像今天统一的普通话语言。
例如战国时期,各诸国各有各的官话,秦国人与楚国人聊天,也差不多是鸡同鸭讲,不知道对方在说什么。

所以莆仙话来源中原,具体是来自哪个地区,就没法追溯了。
但根据莆田人的迁徙脚步,方言特点,广州的潮汕话,海南一些地区方言,也带有一定的莆仙话影子。
(南宋末年,由于地少人多,战乱等因素,莆田人曾迁徙到潮汕、海南岛)

基于古汉语的发音习惯,所以莆田人很难说好普通话,带有很浓的自嘲式“地瓜腔”。
在这种语言环境下,若是常说莆仙话,即便有一口流利地道的普通话,也会被带歪,久而久之就说不清楚了。
上一代的人就格外明显,虽然他们今天也会说普通话,但发音确实是带着一股很重的莆田腔。
就如《山海情》里的郭京飞一样,很卖力地说着普通话,但旁人就犹如听天书一般。

80、90后这一代,虽然有接受好的教育环境。
但由于上一代父母、老师的口音习惯,也会带着一股很有辨识度的莆田腔。
在福建职场圈,许多人会因为这口普通话而遭到歧视,一开口送你一句“哎呀,你是莆田人”,常常让莆田人尴尬而又耻辱。
当然,整个福建的普通话水准,都是处于鄙视链的底层,无非是五十步笑百步。

实际上从95后开始,新一代的莆田人,就很少带有“地瓜腔”。
一是莆田人多在外地谋生,子女接受的是相对比较纯正的普通话语言环境。
二是本地语言教育环境逐渐跟上,一代比一代发音更准确的老师走上了岗位。
当然还有电视、网络的普及辅助,也让新一代的莆田人发音更准确了。

但也意味着莆仙话方言面临着语言危机。
10后的孩子就很少说莆仙话,日常交流以普通话为主。
许多80后家长也常常有一种纠结,莆仙话该不该传给自己的下一代?
不教,孩子听不懂,不会说,那哪里是正宗的莆田人。
教了会说了,会不会影响到普通话的发音?

其实这种焦虑,更多还在于对自己的地方文化历史,莆田人的身份缺乏自信。
为什么粤语普及率高,因为香港、澳门、广州经济发达,海内外华侨遍地影响力深。
相比之下,莆田只是一座福建GDP 倒数第三的城市。

或许这就是为什么,莆田民间很富裕,在外资本难以估计,但本市却只是一座三四线水准的小城市,因为对自己的家乡不自信。
自信什么来呢?
文化的归属感、经济地位,外部对这座城市的客观认识,都能够提升自信力。

文献名邦,海滨邹鲁,这可不是只有口号,也不该只收藏在博物馆里,而是要融进到教育系统里。
同时也要告诉人们,历史上的兴化,到底是什么样的存在?
而不是当人们提到莆田时,就只有民营医疗。

其实可挖掘的地方太多太多,仅民间文化这一块,就可以收录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
说到美食文化,也是有勇气和自信去争一争“中国美食之都”。
旅游方面,是有些遗憾的,很多人文古迹没有保留下来,但山海风光还是蕴藏着许多待开发的价值。

只有展示它美丽、自信、向上的一面,这座城市才能被外界逐渐去接受认可。
这是一座有文化历史底蕴老城,需要去思考的地方,而不是在房价上追上泉州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