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哲学启蒙 第四章 古典哲学核心问题(上)notes
第四章 古典哲学的核心问题 4.1-4.8节
古典哲学从17世纪初叶,以笛卡尔为开端,到十八十九世纪以黑格尔为标志结束,这个阶段锤炼了科学思维的基本思维逻辑方法系统。
我们的感官模型为求存模型,一但进入人类超信息量处理生存问题的境界之时,须摆脱感官的束缚,在感性认知的上个层面,运行自己的感知和精神认知体系,从而达成对生存条件的高分化追溯。这就是人类哲科思维调动智能储备潜力的原因。
上篇. 知与在的思脉
一个人的行为,一个人的思想是受自己底层逻辑模型的规定,它决定着展现在你表象中的世界图景。
高尔吉亚在古希腊时代提出了著名三命题。
第一:无物存在,存在都是表象或假象后面的理念(本体论)
第二:即使有物存在,也无可认知——即使有一个真实的存在,你也无从认识,因为你的认识所达成的只是虚象或现象。(认识论)
第三:即使有所认知,也无从言表。(语义论)
在古典哲学时代,大致分出两个派别,
1)以英国为代表的经验论派别:认为感知就是对外物的经验;
2)以德国哲学系为代表的唯理论派别:表达为哲学问题和“知与在”问题的探讨是一个纯逻辑问题的证明过程
1. 笛卡尔二元论
物质实体与心灵实体的二元。物质实体的属性是“广延”,即时间和空间;心灵实体的属性是“思想”。然后笛卡尔讨论一个问题——我们所讨论的世界究竟是心灵实体的生发,还是物质实体的映照?——证明任何东西“存在”都非常困难。因为既然“在”都是发展发生在感知系统中的“在”,而感知系统本身却不能确证。那么如何表达对“在”的追问,于是提出著名论题,“我思故我在”。
笛卡尔认为其他的外物追问都是疑问,唯一能够确证的“在”只有“我思”,就是我的思想在,我的怀疑精神在。
笛卡尔的局限性:既然一切“在”都在“知”(感知)的基础上,则无法证明物质实体的存在(物质实体是笛卡尔的独断)
2. 贝克莱主观唯心主义
贝克莱著名三论
“物是观念的集合”,“存在就是被感知”,“对象和感觉原是同一种东西”,对英国经验主义者休谟构成严重冲击。休谟接触贝克莱后才突然意识到我们所谓的“知识”居然是一个严重的空洞。
3. 休谟—经验主义
一切知识来源于对外物的经验,或者说对外物的感知,典型的唯物主义。
然而,如果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客观事物的经验性反映,那么就会出现一个严重的问题——从特称判断(如:一匹具体的白马)中不能导出全称(马/动物);即在经验中找一个动物,只能找见具体的猴子、马、大象,不可能能找见一个“动物”。“动物”是一个全称判断。但人类的一切知识一定是建立在全称判断序列之上,也就是我们要找见任何事物的普遍性,才能建构知识。
因此休谟论证,我们的一切知识和经验无关,经验获得的只是具象要素,而我们的知识是普遍要素,是全称判断的构成。
休谟从纯唯物纯经验的角度上反而否定了一切人类知识建构的基础,提出怀疑论哲学:在经验层面上我们永远不能获得知识,而且明确证明归纳法无效。(归纳法不可能穷尽因此不具有普遍性)而我们人类的一切实在知识的确立,全都建立在归纳法基础上,因此整个人类的知识大厦垮塌,这不可知论的开端。
休谟接着纯逻辑再探讨一个问题:我们人类的一切知识是建立在因果律的思维原则上。
“因果”是什么?在经验上考察,它只是一个事物在时间和空间排列序列上的反复呈现,即一个事物在时间空间上总是在前面出现,随后发生另一个事物,于是人们把这种之间的关系非经验的主观设定为“因果关系”
那么我们就必须追究什么叫“时间”和“空间”。如果这个问题我们追究不清,因果律不成立,整个知识架构就会溃散。而“时间”和“空间”是不是真实存在?以及它究竟是什么?它究竟是一个精神现象,还是一个客观现象?
4. 康德—先验论
经验:用感知感官获得要素
先验:经验发生以前就已经规定了你的经验模式和经验系统的东西。
i.e 我们把波长错觉为颜色,是一种在我们张开眼睛以前就被规定死了的视觉模型。
时间和空间,是先验直观形式;感觉和经验本身要发生,必须有一个载体,有一个平台。这个平台就是时间和空间,时间和空间是我们的先验直观形式。因果关系也是先验范畴上建构的。
超验:超乎于经验之外的那些追究
知识”是什么?外部世界只提供了一些凌乱的信息,怎样整顿这个信息,却是人的主观规定性本身在人接受信息的经验之先,就被规定了。(感知不是为求真而设定,而是为求存而设定。先验是被生存进化过程中维护生存的适应性要求塑定的。)
知识是外部信息和你主观给定的感知规定性,或叫先验规定格律组合出来的一个系统
人类总有一种把自己的智慧或者理性调动到极致的倾向。一旦把自己的智慧或者理性调动到极致,人在思维倾向上就总是追求达成一个绝对的、不可分割的、无限的、永恒的理念。但经验只在有限范围内展开,知性只在有限 (感知体会到都是具像)过程中运行,可调动理性达极致追求的却是无限和绝对。一切经验和感知只在相对系统中运行,却总是在最高理念和最高理性的调动上追求无限。这构成理性运用的重大弊端。人类因此一旦进入这种高度调动理性的状态,立即就会发生二律背反。
不可知论:客体在彼岸,物自体在彼岸,我们的感知只是现象界,世界的本质是不可知的。
康德还说 “ 理性只不过是激情的奴仆而已。”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第一层感知,如激情,它实际上是知性的一种表达,它左右着我们的理性,而不是我们的理性左右着知性。
5.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分析
黑格尔为处理康德的知与在的二律背反的问题,提出精神现象分析系统,认为这个世界的本原是一个“绝对精神”(唯心)。外部对象是绝对精神的异化呈现,人把这种绝对精神的外部转化异化形态视为对象。当人对它有所认识的时候,它又回归到绝对精神,这叫辩证法“正反合”论证。于此,“知”和“在”的二元关系在绝对精神中消解, 相互转化而同一。
6. 莱布尼茨单子论
如果我们所说的世界只是精神世界,那么精神世界的基本元素谓之“无窗单子”,所谓“无窗”,就是个单子之间是不沟通的,也就是植物的微知识(无机物和植物也有知识。微感知:原子通过外壳层电子的能量跟另外的原子构成一种电磁感应关系),动物的感性灵魂,人类的理性灵魂(人类的自我意识,脱离丛林,进入思想构建的文明时代,把感性逐步洒脱然后建立纯理性的逻辑建构。)它们之间是不能沟通的,但是它们却是内在和谐和一致的。也就是在最终的表象上是递进一致的,这叫“预定和谐论”。
7. 叔本华意识论
“世界是我的意志”,“世界是我的表象”
一般哲学只研究感知和表象层面,而没有追究更深层地推动表象和感知运动的深在力量,实际上是求存意志。意志是你不能控制的,它却是一切你的主观能力得以推展的原动力。
8. 唯物与唯心
唯心主义明确的回答了人类的精神构造和感知通道不是真空,而是有规定性这样一个重大课题。但唯心主义讨论问题没有触及根本,没有探讨心和感知以及精神的本原。
唯物主义早期对心(精神和感知)的无意识,这种直感状态一定是唯物。但是唯物主义还有一个阶段,即只有探讨物演的进程,才能说明“心”是什么,精神现象究竟是怎么回事。
9. 主体与客体
“主体”就是镜像式的“客体”,它在原始阶段残化者的任一方,可以把它设定为“主体”,那么它的彼方就是“客体”,但反过来,当它的彼方设定为“主体”的时候,它的对象就是“客体”。可见“主体”是在原始状态就是“客体”系统的可换位状态,这就是“主体”的本原。人类是客观世界中不能抽离的一个客体分子,所以科学把自己孤悬在外,假定自己跟客体无关,外置自身而作为观察者,本身就注定了科学的麻烦
10. 感知、感应、感性
物是包含感知和精神的,精神是物的属性,感知是物的感应属性代偿。
感知的瞬间,主观感知属性一定是对客体可感对应属性的耦合扭曲,由此才能达成感应反应的依存关系。感知限度并不求全知,只求满足主体和客体的依存关系。
i.e. 碱中和反应的产物是盐。如果问酸,碱是什么?它回答一定不是酸,而是盐。
感应:电子和质子,如酸根和碱基,只有感应而没有没有感官、感性。感应属性在我们无法调动的潜意识,无意识之下。
感知:对感应的判断。
感性:感应和感知的结合。
实际上不可能分离,呈现一定是混合的。
知”的程度,受限于“在”的程度,“能知”是“能在”的状态的属性表达,“能知状态”和“能知规定性”,决定“所知形态”和“所知内涵”。 ===
到19世纪末期,西方出现以克尔凯郭尔为代表的一系列现代哲学的萌芽,他们不再追究世界的本原和精神的本原规定性,他们不再追究这些根本性问题。他们这认为这些问题要么已经探讨完毕,要么根本无从探讨。于是他们回到对自我的追问,这就是典型的存在主义哲学。
-
日飲一杯冰廣式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3-05 16: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