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的边界
初中看日漫很多,对各个字幕组确实印象深刻,即使到现在我也记得很多——轻之国度、诸神、华盟、枫雪、千夏、恶魔岛、远鉴,移动硬盘里仍保存着那时下载五百多GB的720P动漫。当时没想过为什么用爱发电,也没思考过字幕组的形成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之下。过了几年再看,基本都是用B站大会员看引进的番了。现在再看这篇12年前的文章——虽然人人事件引发了不少的话题,但这篇老文章反而是我最近见过最深入最好的讨论——其中提到“字幕组借力使力,一方面成为被深化的主体,浸淫于对于娱乐资讯/速度/情感的投入;另一方面,他们藉此,转换此控制力成为生产翻译版本的动力,摆脱正版资本主义的控制。”实在引人深思,但最让我感兴趣的地方其实是字幕制作工作在各方面逐渐模糊的边界——传统意义上的界限所能适用的范围越来越窄。


像弦子所说“资本与平台绝无可能复制的模式”就是一句正确的废话,依然是在商业的局限语境下分析资本与字幕组本身,我觉得这样一边倒的分析张力实在不够。中国字幕组不单单是一个全球化下互联网DIY文化兴起的结果,更是字幕创作者作为消费者的同时模仿新自由主义的现实,提倡自愿奉献,与新自由主义根据资本主义规则下产生的残酷劳动剥削产生矛盾。这样一来,一种结合新自由主义工作伦理与非盈利的利他主义的特殊劳动新价值被创造出来,它挑战了新自由主义的必备条件为资本主义商业目的。而字幕组之间的竞争也证实了劳动力竞争被切换到互联网次文化的领域,并赋予新的意义,并不只是新自由主义与正式工作的资本主义场景的特权。 回到2021年,这次事件的主要矛盾在于人人运营者主观盈利,而不是某个社群的自发性无偿劳动付出。然而新自由主义本就是资本主义市场产物,在(特色)社会主义内核之下,触及到原创利益的情况不会被允许有任何站得住的立场。

第一反应的“选边站”带来的社会认同感虚假而短暂,但个人身份在社会中的认同与归属感显然是个深刻又私密的议题。大多数的情况下我能找到的更像是一个向外展示的标签。热浪过后,价值思辨带来的模糊边界、摇摆的立场看似无用,反而是最能经得起时间敲打的宝贵经验。
最后分享这篇文章:
https://douc.cc/00G5Sv 胡绮珍《中国字幕组与新自由主义的工作伦理》/台湾师范大学大众传播研究 所/《新闻学研究》(台湾)2009年秋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