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认知语言学的音乐范畴化的思考和研究——以“哥特摇滚(Gothic Rock)”为例
经过一学期以来对《语言与认知》课程内容的学习,我对认知语言学有了新的了解与体会,同时也学会了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思考和研究其他学习领域的问题。其中,我对范畴(categories)与范畴化(categorization)的内容有着最浓厚的兴趣,于是决定以此为出发点撰写课程作文。作为一名音乐爱好者,音乐范畴化无疑是最适合我的主题。将音乐进行范畴化有助于音乐爱好者们在浩如烟海的音乐中快捷便利有效地找到自己喜欢的音乐类型。同时,不同的音乐范畴是不同时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研究音乐范畴化对于了解不同时空的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世间音乐千奇百怪,有着无数种不同的流派和风格。而要鉴别这些流派与风格,就需要用到认知语言学中关于范畴与范畴化的知识。其实,给音乐分类就是范畴化的一个具体体现。在此,我想以“哥特摇滚(Gothic Rock)”为例,来探讨基于认知语言学的音乐范畴化的思考和研究。
我们知道,范畴能够出现于内包(inclusiveness)的不同层次上,就哥特摇滚而言,层次可按如下进行划分:
音乐—摇滚乐(Rock)—后朋克(Post Punk)—哥特摇滚
其中后朋克具有比较特殊的地位,是为基本层次(basic level)。而哥特摇滚则属于后朋克的下位范畴(subordinate categories),是对后朋克的再分类,意即哥特摇滚是后朋克的一个分支。要研究哥特摇滚,必须首先研究后朋克这一基本层次。
后朋克是摇滚乐的一种流派,它在1970年代末期出现,音乐人们摆脱了朋克摇滚的原始朴素和传统主义,取而代之的是采用了各种前卫的情感和非朋克摇滚的影响。受朋克和DIY精神的启发,他们决心摆脱传统摇滚乐的窠臼。音乐人们尝试了放克、电子音乐、爵士和舞曲等风格,混音和迪斯科的制作技术以及来自艺术和政治的思想,包括批评理论、现代主义艺术、电影和文学等。
许多后朋克音乐人最初受到了朋克DIY道德和能量的启发,但最终对这种音乐风格和运动感到失望,觉得它已经落入了一种商业模式、摇滚惯例和自我戏仿。他们否定了朋克音乐通俗易懂、简单朴素的民粹主义主张,并不认为这是一个打破音乐传统、颠覆平庸、挑战观众的机会。音乐人们超越了朋克音乐的主要关注点:白人、男性和工薪阶层的问题,放弃了对既定的摇滚乐流行旋律的依赖,例如三和弦或基于查克·贝里(Chuck Berry)的吉他即兴演奏。他们认为朋克是一种“不断变化的需要”,“激进的内容需要激进的形式”。
马修·班尼斯特(Matthew Bannister)写道,后朋克音乐人拒绝接受20世纪60年代披头士(The Beatles)和鲍勃·迪伦(Bob Dylan)等摇滚音乐人的高度文化引用,也拒绝接受将“摇滚视为进步的、艺术的、乏味的工作室完美主义……而是采用了一种前卫的美学”。根据音乐学家皮特·戴尔的说法,虽然乐队们想“撕裂历史,重新开始”,但他们的音乐仍然“不可避免地与他们永远无法完全逃脱的痕迹联系在一起”。尼古拉斯·莱扎德(Nicholas Lezard)将后朋克描述为“艺术与音乐的融合”。在这一时期,文学、艺术、电影、哲学、政治和批评理论的观点被大量挪用到音乐和流行文化语境中。
而哥特摇滚正是一种起源于后朋克的音乐流派,它根植于20世纪70年代末出现在英国的后朋克浪潮。第一批转向带有哥特式色彩的黑暗音乐的后朋克乐队包括:苏克西和女妖(Siouxsie and The Banshees),快乐分裂(Joy Division),包豪斯乐团(Bauhaus)和治疗乐队(The Cure)。
该流派本身被定义为一种从属于后朋克的流派。哥特摇滚因其黑暗的声音而闻名,伴有轻微或低音和弦,混响,黑暗的安排或戏剧性和忧郁的旋律,与悲伤、存在主义、虚无主义、黑暗浪漫主义、悲剧、忧郁和病态等主题结合在一起,以哥特文学为灵感来源。这些主题通常以诗意的方式来表达。这种体裁的敏感性使歌词代表了时代的罪恶以及对死亡的浪漫理想化和超自然的想象。哥特摇滚随后衍生出了更为广泛的哥特亚文化,涵盖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和21世纪初的俱乐部、时尚和出版物。
哥特摇滚和后朋克有着紧密的联系,因为它与后朋克一脉相承,传承了后朋克冷冰冰的合成器音色和鼓机的机械鼓点,在继承后朋克阴郁、消极的情绪的同时,将这种情绪无限放大,赋予了自身难以言喻的神秘气息。
在时尚方面,哥特乐队受到了19世纪哥特文学和恐怖电影以及BDSM文化的影响。亚文化中的哥特式时尚包括死亡摇滚、朋克、中性化、维多利亚、文艺复兴和中世纪风格的服装,或以上数者的组合,最常见的是黑暗系服装、化妆和发型。20世纪80年代,卷发在哥特粉丝中很流行。
我们知道,一个范畴的各个成员间的地位是不尽相同的,其中典型成员具有最为特殊的地位,是这一范畴的正式成员。而同时,一个范畴的典型成员会因为不同的地理位置、文化、人而产生不同。在“摇滚乐”这一范畴中,不论是西方还是中国,都将“后朋克”视为一个典型成员。在西方,不论是后朋克诞生之初的快乐分裂和治疗乐队,还是随后的新秩序乐团(New Order)、音速青年(Sonic Youth)和史密斯乐团(The Smiths),都在摇滚乐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具有至高无上的开创者地位,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朋克更是贯穿了中国摇滚乐的发展史。从上世纪90年代窦唯发行第一张个人专辑《黑梦》开始,这一音乐流派逐渐进入中国摇滚乐的主流视野,诞生了诸如P.K.14、木马乐队、腰乐队(寸铁乐队前身)和重塑雕像的权利等如今活跃于业界一线地位的优秀后朋克乐队。其中重塑雕像的权利在2020年秋季综艺《乐队的夏天第二季》中成功登顶,使后朋克这一在国内显得有些小众的音乐流派第一次为大众所知。
虽然在国内外“后朋克”都是“摇滚乐”这一范畴的典型成员,但是“哥特摇滚”在“后朋克”这一范畴内的地位在中西方是有着很大差异的。在欧美的摇滚乐迷眼中,“哥特摇滚”无疑是可以被视作“后朋克”的一个典型成员的,因为最初为后朋克确立风格的一众乐队如苏克西和女妖、快乐分裂、包豪斯乐团和治疗乐队等同时也正是哥特摇滚乐队。哥特摇滚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哥特文学和哥特电影的影响,而哥特文学和哥特电影在西方都是有着深厚文化基础的。
哥特文学起源于18世纪后期的英国,开山鼻祖是霍勒斯·沃波尔。他的著作《奥特兰托城堡》为早期古典哥特式小说创立了模式。哥特文学兴盛于维多利亚时期,大部分都被列入恐怖文学及魔幻文学行列,带有浓厚的宗教情结及唯美主义,有着一种近乎偏执的极致追求,总是表现出一种孤僻、疏离、阴沉的精神气质。显著的哥特小说元素包括恐怖,神秘,超自然,厄运,死亡,颓废,住着幽灵的老房子,癫狂,家族诅咒等。
远在1921年,一位名叫本杰明·克里斯滕森的丹麦导演就拍出了一部名为《女巫们:历代的巫术》的影片,这是哥特文化首次融入到电影艺术的表达领域里,死亡、巫术、异教等阴暗元素首次成为了电影的表现主题。哥特电影发展的黄金时期是在上世纪90年代,这与哥特摇滚的兴起也有着很大的重合度。1990年,导演蒂姆·波顿找到了一位名叫约翰尼·德普的演员,联袂贡献了一部名为《剪刀手爱德华》的影片。自此,哥特电影复兴的大幕在好莱坞彻底掀开,此后更是涌现了一批如《惊情四百年》和《夜访吸血鬼》这样的佳作。除了文学和电影之外,源于哥特摇滚的哥特服饰时尚(黑发、黑白色化妆、黑色紧身衣、歌剧风格的长手套等)也对这一音乐流派有着助推作用。
然而,哥特文化在中国并没有像西方那么深厚的土壤,可能这正是哥特摇滚在中国后朋克中一直难以真正发展壮大的原因。哥特文化总是与宗教(基督教)联系在一起,而绝大多数中国人从来没有信仰基督教的宗教传统。即使是在西方,哥特文学也从未进入文学主流,其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更是微乎其微。《剪刀手爱德华》等著名哥特电影确实广为中国影迷熟知,但对中国哥特文化的影响着实有限,中国也从未诞生过真正意义上的哥特电影。
其实早在1998年,木马乐队就发行了中国第一张哥特摇滚专辑《木马》。这张专辑以其浓重的冷漠阴郁的气质著称,配合低沉的旋律,主唱谢强用他沙哑的嗓音歌唱着充满黑暗意象的歌词,为听者营造了难以自拔的哥特式氛围,在业界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木马乐队的第二张唱片《Yellow Star》和第三张唱片《果冻帝国》也延续了这种阴暗唯美的风格,但在乐队发展后期,乐队的音乐理念明显远离了最初的哥特摇滚流派,并最终走向解散。近年重组的木马乐队一改从前致郁的曲风和黑暗的形象,仅能从主唱谢强的眼线中窥见一丝哥特的痕迹。在木马乐队之后,中国基本上没有乐队继续发展哥特摇滚这一流派。极少数乐队如Sonicave和惊虫乐队等仍在创作具有些许哥特风格的摇滚乐,但是无论在专辑质量还是知名度方面都远远不及曾经的木马乐队。因此我们可以说,在中国,“哥特摇滚”并不是“后朋克”这一范畴的典型成员。
综上对哥特摇滚在音乐范畴化主题内的思考和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对音乐进行范畴化分类时,必须从不同层次出发,找到一个范畴内的典型成员,还要考虑不同的地理位置和文化背景对这一范畴内成员典型性的影响。
All of my white shirts have lost their color, but I don't want to g...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