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九•一八”事变的前前后后:为什么张学良不抵抗?
1.“九•一八”的前奏—中村事件

1931年6月25日日本关东军陆军大尉中村震太郎在现在内蒙的科尔沁右翼前旗察尔森镇进行侦察活动时,被当地驻防的中国屯垦军第三团(团长关瑞玑字玉衡)所部拘获,在获得了确凿的间谍证据后,枪毙了中村并焚尸灭迹。张学良对此事的指示是,“妥善灭迹,做好保密”。但是中村的手表落到了屯垦三团三连司务长李德保手中。李德保把表放到了当铺偿还赌债,且在齐齐哈尔的一个妓院走漏了中村的消息。日本人安排川岛芳子同其吃了一顿饭,以贩卖海洛因为名,骗到手了这张当铺的契票。而自以为天降横财的李德保,当晚就被川岛芳子一杯毒酒送了命。日本人从当铺赎回了中村的手表。自此,中村被处决一事为日本全部掌握。随后,日本在国内国际上大造舆论,为九一八事变的发生做了很好的前期舆论动员。日本人是用足了这个中村事件,直至9月18日下午,日本驻沈阳总领事林久治郎还在同东北军参谋长荣臻交涉此事。
2.日本高层是明确反对“九•一八”事变的
“九•一八”当晚的行动,关东军总司令本庄繁并不知道,日本天皇也不知道。直接策划者和实施者是三个急于建功立业的少壮军官:关东军高级参谋板垣征四郎、关东军作战参谋石原莞尔、奉天特务机关长土肥原贤二。
原定行动日期是9月28日,待当地的高粱等农作物均收割完毕,便于作战。但到了9月中旬,柳条湖事件的计划在日本国内暴露。陆军在9月14日召开了陆相、参谋总长、教育总监三长官会议,决定了关于抑制关东军实施武力的方针。陆军大臣南次郎等派参谋部作战部长建川美次少将来东北,转达军部不同意在近期发动事变的意见,耐人寻味的是,建川美次也是参与在东北发动事变的人物之一。
9月15日,建川在出发前授意自己的部下、陆军情报课班长桥本欣五郎中佐连续向关东军发出了三份密电。
第一次说,“事暴露,立即坚决行动。”
第二次说,“在建川美次到达沈阳前,应坚决行动。”
第三次说,“国内不用担心,应坚决行动。”
板垣征四郎接到电报后,与石原莞尔等人反复研究,因得知建川美次预定在9月18日傍晚抵达沈阳,因此决定在9月18日夜提前行动。历史的轨迹又一次被小人物所引领!
3.谁打响了抗日战争的第一枪?
柳条湖爆炸后,驻扎中方北大营和沈阳城的日军兵分南北两路,向东北军最精锐的第七旅的驻地北大营进攻。南军为平田幸弘指挥关东军第2师步兵第2旅第29团,北军为岛本正一指挥的铁路守备队第2营。当时,北大营驻守的东北军第七旅毫无防备,被打得措手不及。东北边防军长官公署参谋长荣臻的指示是"不准抵抗,不准动,把枪放到库房里,挺着死,大家成仁,为国牺牲!"。第七旅三个团中有两个团按指示撤走,只有王铁汉的620团在不抵抗的命令下,被迫自卫,最后突围撤走。由于执行张学良不抵抗命令,北大营逾万名守军被只有500多人的日军击溃。北大营一战,日军伤亡25人,东北军伤亡335人、失踪483人。
日军在沈阳遭遇的另外的抵抗来自沈阳的警察部队,公安局长黄显声率领警察同日军展开了激烈巷战。后来黄显声还第一个组建了“抗日义勇军”,可惜抗日英雄却因接触共产党而被杀害在重庆白公馆。
“九•一八”夜,驻扎在长春附近宽城子的东北军23旅663团3营拒绝执行不抵抗命令,同日军战斗7小时,毙敌24人。长春附近南岭驻有东北军两个团,共4500人,他们在“九•一八”事变中给予了日军最大的打击,使日军战死42人,受伤56人。
当时东北军共有陆军独立步兵18个旅,独立骑兵5旅,炮兵4团1营,工辎各一营,陆军总兵力189,505人以上(部份地方兵力不计),枪支96,897枝。空军4个大队,飞机262架。海军船舰约3万吨。以如此大的兵力放弃中国东北令人惋惜。
“九•一八”当晚,蒋介石在从南京出发的军舰上正赴江西剿共。张学良在北京看戏,是张学良下达的不抵抗的命令,而绝不是蒋介石。东北军正是在张的命令下撤往锦州,在中央的多次明确坚守的意见下,张依然故我,先撤锦州,再丢又热河。他狭隘的仅保护东北军的立场同淞沪抗战的川军、桂军相差天地。看来,只有到亡族灭种的危机关头,地方军阀才会真正同仇敌忾!
4.为什么张学良在”九一八”不抵抗?

多年以后,张学良自己说“过去对日本的挑衅,一直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我当时也这么认为……我没把日本人的情形看明白,作为一个封疆大吏,我要负这个责任。如果知道日本是存心挑起战争,我肯定要下抵抗令。”
在”九一八”之前,应该说,张学良的这种大事化小的隐忍态度同日本高层的态度是吻合度极高的。如果没有日本下层军官的恣意激进,“九•一八”事件不会在当时发生。作为主帅,在军事战略上张学良没有错,在同日本对手下的这盘棋中,他并没有出昏招。但是由于他太年轻,对日本文化的不了解,对日本少壮军官急于建功立业情绪的忽视,导致他错误地判断了历史的走势。多少小人物、小事件改变了历史呀!研究战略的统帅也是不能低估这些小人物、小事件的。
另一个让张学良采取隐忍态度的原因是他刚刚在对外战争中吃过苦头,受过国民政府的蒙骗。
1928年11月东北“易帜”,张学良放弃东三省自治,打青天白日旗,归服国民政府,全国统一。张学良的义举,受到了全国上下一致赞扬,被举为民族英雄。
中东路是沙皇俄国与清政府订约“合办”的,中国出土地和500万两库平银。中方实际上没有管理铁路的实权。
1929年7月,张学良强行武力收回中东铁路,并派人搜查苏联驻哈尔滨领事馆,逮捕39人,甚至苏联驻哈尔滨总领事也被带走。张学良的行动也得到了国民政府的支持。7月10日,张学良下令军队开赴铁路沿线各站,并查封苏联商船公司、贸易公司、火油公司,逮捕苏方人员200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中东路事件”。
7月20日,苏联向东北军开枪挑衅,并扣留了黑龙江上的中国轮船。 8月17日,国民政府发表对苏交战宣言,张学良也对东北军下达动员令。10月2日,苏联出动陆海空军向东北军发起全面进攻,军种齐全的东北军也出动陆海空军迎战。
年轻气盛的张学良低估了苏联的战斗力,东北军节节败退。然而之前一直给张学良加油打气的国民政府,此时却突然默不作声。原来此时的国民政府正在忙于同冯玉祥的战斗,无暇顾及东北局势。在满洲里之战中,东北军几乎被打散,第15旅和第17旅几乎全军覆没,阵亡士兵高达2000余人,15旅旅长梁忠甲被俘,17旅旅长韩光第阵亡,此时的哈尔滨已危在旦夕。张学良只好主动讲和。
5.张学良为什么没有死守锦州而落得不抵抗将军的骂名?
九一八后,长春地区的东北军自发反击,战至次日,长春陷落。1931年11月黑龙江省政府代主席马占山指挥3个旅,5个团共1.6万余人进行了两周的嫩江江桥抗战。1932年1月31日,依兰镇守使兼第24旅旅长李杜率吉林自卫军进行5天的哈尔滨保卫战。
在黑龙江和吉林全部陷落后,张学良仍然秉持着“直接交涉主动撤军”的方针,把大部军队撤到了锦州。当时存在着死守锦州,拒敌于关外的可能。蒋介石也屡次向张建议:“锦州一隅如可保全,则日人尚有所顾忌”。但是两个来自中方阵营的不利情况使得张学良仍然选择了主动撤军。其主观原因主要还是对苏作战失败后张学良心理上的阴影太重了。客观上也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是我们临阵换帅,自乱阵脚。1931年12月15日,蒋介石在粤系的逼迫下辞职,张学良也辞去副司令的职务,但获得一个北平绥靖公署主任的新任命。新建立以粤系孙科为首的新南京政府虽然向张学良共发了三个“死守锦州”的命令,张也表示要固守,但是说,“日军倾全国之力,而我仅一域之师”,“锦战一开,华北全局必将同时牵动”,不断去电请示援助。东北方面也质疑粤系的抗日态度是否真实,因为其外交部长陈友仁,在万宝山事件和中村事件期间曾到日本向毕原喜重郎外相提出建议,要与日本合作以打击蒋介石,并准备出卖满蒙的权益以换取日本对广东提供一批武器。
第二个是财政部空虚,对东北军支持不到位。中央政府的反应激起东北军前方的强烈抗议,奉命守锦州的东北军将领荣臻厉词批评:“中央不拨一分粮饷,不发一枪一弹,只在发命抗敌,显然有意徒令东北军牺牲,故置东北军于死地”。12月25日日军总攻锦州,张学良撤军主动放弃。
6.在丧失东北后,作为北平绥靖公署主任,张学良为什么敢丢掉热河?
主观原因还是对苏作战失败后张学良心理上的阴影:日军太强了,国民政府忽悠他。客观上也有两个原因:国民政府对张的支持不坚决;汤玉麟的滑头。
一二八事变后,广东军奋起抗敌,迫使日军三易主帅。时任中央政治会议主席、行政院长兼外交部长的汪精卫,希望张学良出兵南北夹击日军。为此,汪精卫曾亲赴北京试图说服张学良。到了晚年,张学良仍然坚持不正面与日军冲突,“要不你作为我的长官,给我下命令。既然同我商量,我的意见就是不打”,张的不以大局为重的执拗气得汪精卫大哭,一气之下,辞职泄愤。
1932年8月6日,汪精卫通电请求辞职,并逼张一同下野:“北平缓靖公署张主任汉卿勋鉴,溯兄去岁放弃沈阳,再失锦州,致三千万人民,数十万里土地,陷于敌手,敌气益骄,延及淞沪,赖第十九军及第五路军奋起抵御,为我民族争生存,为我国家争人格,此本非常之事,非所望于兄。然亦冀兄之激发天良,有以自见。乃因循经年,未有建树,而寇份益肆,热河告急,中央军队方事剿匪,溽暑作战,冒诸艰苦。然为安定内地,巩固后方防计,义无可辞。此外惟兄拥兵最多,军容最盛,而敌兵所扰,正在兄防地以内。故以实力言之,以地理之便利言之,抵抗敌人,兄在职一日,断非他人所能越俎。须知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凡属族类,皆有执干戈以卫社稷之义务,当日第十九军及第五路军作战淞沪,实本斯义,岂有他求!及战事既酣,在中央固悉索敝赋,以供前方;而人民更裹粮景从,以助士气。今兄未闻出一兵,放一矢,乃欲藉抵抗之名,以事聚敛,自一纸宣言捍御外侮以来,所责于财政部者,即筹五百万,至少先交两百万;所责于铁部者,即筹三百万;昨日则又以每月筹助热河三百万责之于行政院矣。当此民穷财尽之时,中央财政歇蹶万分,亦有耳目,兄宁不知!乃必以此相要挟,诚不解是何居心!无论中央无此财力,即令有之,在兄为实行抵抗以前,弟亦万不忍为浪掷!弟诚无似,不能搜刮民脂民膏,以餍兄一人之欲。使兄失望,于弟唯有引咎辞职,以谢兄一人,并以明无他。惟望兄亦以辞职以谢四万万国人,毋使热河平津为东北锦州之续,则关内之中国幸甚!
汪是想以自己的辞职逼迫张的辞职,从而通过换帅来坚守华北。但是张的下属将领纷纷表示要同张学良共进退,这使得汪的苦肉计落空了。汪精卫声言抗日,却在热河抗战前夕掀起政坛风波,蒋介石亦在日记中称其“不顾大体”。这就是张丢掉华北的第一个原因,张汪的意气用事。
张丢掉华北的第二个原因是热河的失控。其时据守热河的军阀汤玉麟是张学良的父辈,拥兵自重,根本指挥不动,也不允许张学良部进入热河,甚至有降日倾向。蒋介石建议张学良迅速解决汤,但计划泄露,为避免大战之前先内讧,争取汤积极抵抗,张学良只能暂时将所部布置在热河外围以稳住汤,并派去张作相督战。1933年2月22日日军协同满洲国伪军全面进攻热河,热河抗战爆发了。汤玉麟闻风立刻动员全军二百多辆军车,搬运鸦片私产,力求完脱。汤部溃不成军,日军仅以128名骑兵为先锋,轻取热河省会承德。
热河失陷,3月10日张学良辞职照准,张学良下野赴欧洲进行戒毒治疗,汪兆铭复出。
原创来自于创新型的无佣金、无中介的二手房业主直售平台。微信公众号: 业主售房。
-
业主售房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2-17 03:5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