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插花,如何插出花材最美的姿态?

在中国传统插花中,插花与节日节令密切相关,在明代达到了一个高潮,在清代还有延续。
明代,除了研究插花怎么插得好看外,还有好多人在关注花材,讨论什么样的花材可以插花。在唐代的时候很少看到有人记载插什么花,在宋代的时候大家关注的都是牡丹、芍药、蜀葵、菊花、梅花等的保养问题。
高濂《四时花纪》记载了上百种花,张谦德谈到七十多种花,屠本畯谈到一百二十二种花,大家已经把目光投放到了整个大自然里面。
明代的文人不仅关注花卉种植问题,还关注花卉怎么进入到案头,就是说在谈瓶花的这个概念。从一开始我们就说,节气其实和插花没有太多的必然联系,没有人去规定什么节气要去插什么花。在我们的瓶花史料里,宋以来,还是有一些传统的节日、节气和瓶花结合在一起的史料。

值得一提的是过年期间的插花。甚至,正月初一的插花还有一个专属的名字——岁朝清供。

岁朝清供
岁朝指正月初一。正月初一,在过去是非常隆重的节日。清供,就是将它作为一件清雅的供品摆放在屋子里。岁朝清供是一个有名的传统,就是在过年的时候要插花,插得非常繁盛,侧重于喜庆吉祥。
中国古代正月初一,文人要开笔,写诗、写字、画画。后来人们常以绘画表现岁朝传统,所以历代留下的《岁朝图》也比较多。宋代以来,历代的绘画里面,岁朝清供图特别多。最早的岁朝清供图是宋代董祥的《岁朝清供》,画松树枝、山茶、梅花,摆放柿子、如意,取事事如意之意。
岁朝清供到明代的时候就更繁盛了,在绘画作品里会把众多的花材插到一起,比如芝麻秆、南天竹、柏树枝、山茶、玉兰、牡丹等。大家或许会问,过年的时候怎么会有牡丹、玉兰呢?这就牵涉到我们中国非常发达的温室技术,古人称之为唐花,就是最早的温室技术。我们在讲唐代插花的时候讲了一个小故事,武则天怒贬牡丹,我认为这个小故事的背后反映的是在那个时候牡丹的温室技术还不成熟。到宋代,牡丹的温室培育技术已经成熟,十月份冬至时牡丹就能够进贡到宫里了,在明代、清代都有详细的记载。玉兰花在正月的时候也是可以开的,冬天把玉兰花采下来插在瓶子里,一般在有暖气的屋子里半个月时间它是会开的。

《岁朝图》基本都是以正月开放的花卉为题材,如牡丹、梅花、水仙、山茶、玉兰、芝麻杆、松柏枝、灵芝。好多人肯定会觉得,梅花、水仙、山茶是节物,过年的时候就有,可牡丹、玉兰是没有的。我在讲唐花的时候提到,正月是可以通过温室培育出牡丹、玉兰的。
芝麻杆,取的是“芝麻开花节节高”的意思。松柏枝取的是长寿的意思。灵芝取的是吉祥的意思。玉兰和牡丹画在一起叫“玉堂富贵”。同时,也会画柿子,事事如意的意思。还有百合、如意,代表百事如意。还有石磬,叫节庆有余。
先给大家看一件岁朝清供(下图左)。这是在过年的时候插的比较时令的花材,我们可以从这里面看出什么叫俯仰高下,梅花高高地插在上面,山茶插在下面,一定要有俯有仰,有疏有密。我们插花的时候,会让这个花头正面对着我们。你看在陈老莲的作品里面,山茶花并没有正对着我们,山茶花是向上长的,这就是高濂说的要各具意态,生长的姿态,要疏密斜正,要互相掩映。有在前面的,有在后面的,要有空间感。

右边这张也是岁朝清供,它插的有玉兰、梅花、山茶、水仙,这叫玉堂富贵。过年的时候怎么会有玉兰花呢?就是通过前面提过的温室培育技术实现的。这个插得特别繁盛,大家看这里面的疏密关系构型,这是中国传统画家对它的理解。
现在留下来的最早的《岁朝图》是宋徽宗时代的,作者是当时的宫廷画师董祥,图上绘一花盆,栽两株灵芝,旁边花瓶里插着梅花、松枝、茶花,案头上有两个百合和一个柿子。董祥的《岁朝图》上有段明代娄坚的题跋:“写生惟花草最难,而瓶花更难。盖生动之气,全在枝叶掩映,横斜欹侧,乃能尽其天然之妙。而瓶花则既无根柢,又乏照应,欲以杂卉相骈而如出一手,非深明偏反之态者不能下一笔。”

娄坚认为,绘画中花草最难,而画瓶花更难。因为瓶花是折的枝子插出来的,是死的,要想画得生动,全在枝叶的互相掩映衬托,枝条的旁逸斜出、屈曲斜袅,才能尽天然之趣。瓶花有枝无根,又缺乏照应,想让不同的花插在一起如出自一人之手,不是深知植物偏反意态的人是办不到。
虽然娄坚的这段题跋谈的是绘画,但与插花息息相关。插花一定要插出生动之气,插得像活的一样。虽由人造,宛自天成,是天然的,活泼的。生动之气靠的是“枝叶掩映,横斜欹侧”八个字。看起来很简单,要想插出这个效果,就得仔细体会这八个字。我们把不同的花卉插在一个瓶子里,如果不明白“偏反之态”,画画不好,花也插不好。要了解植物什么是正反面,并明白如何具体表现。也就是说,要找出它的“意态”。

插花要“各具意态”
我们的瓶花是不同的花材,通过剪裁、调整,把它变成了一种新的植物,这就是我们的追求。当然我们还有审美,有疏密,互相掩映,都是要把它变成像画一样的,像活着的一样,这也是我们的追求。
插花是为了美化我们的环境,或者是因为我喜欢它。或者说我家里这个空间里需要花,我们才会插花,插花如果你连水都不放,你插它干嘛?这是一个基本的点。回头你会发现,你插的花都活不了,那还有什么意义?在市场买回花后,我们一定要把它放在深水里面去养两个小时,甚至要放一晚上,都是为了让它吸足了水,让它变得更美。因为喜欢它,你才能去插花,如果喜欢它,却不爱护它,它保证不会展示出它最美的那一部分。

高濂说插花要“各具意态”,意态是什么?就是它本身生长的态势,不是你想做的直立式、倾斜式。插出它的美,插出它的生长的姿态,就是最美的。它为什么会这样长,因为周边有其他的植物影响它,它必须从这样长出来,它才能活着,这样活着它才是最美的。所以说能找到它生命的姿态,生命的轨迹,你插出来的就是最美的。
我们在充分尊重花材的前提条件下,然后才可以谈到后面的艺术加工。我们第一步不是要插一个什么东西,而是花材,你只有在尊重它的基础上,才能插出你喜欢的花,你喜欢繁的你就插繁的,你喜欢简单的你就插简单的。这中间有一个修炼的过程,我们中国人都讲功夫在诗外,不是你背了多少首诗,你就会写诗,你的人生的体悟,你的知识积累,在积累到一定的阶段,就会由量变到质变。只有积累到一定的量的时候,你才会恍然大悟。
找到最美的姿态这是第一步。我们追求的第一步叫生趣,它生长的趣味,它本身的趣味。第二个趣味才是意趣,你要把它做得有趣味。第三个才是艺趣,上升到艺术的高度。
《瓶花之美》

作者:徐文治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中国传统插花源远流长的历史,而“瓶花”是自宋以来中国插花艺术约定俗成的称谓。本书堪称中国传统插花初探之作,作者结合历代典籍文献和绘画、瓶花作品,从文化、历史、生活、工艺、艺术、设计、美学、鉴赏等角度,深入解读唐宋以来的瓶花理论,还原中国瓶花艺术的本来面目。并通过研读经典,厘清中国传统瓶花的艺术旨归与审美标准,进而探索瓶花艺术在当代空间规划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