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政治学概论MOOC笔记·第一章
1.1 中国古代“政-治”意涵考辨
对政治的概念的不同解释可以说涵盖了政治学里面和整个人类社会科学里面最核心的内容。 各种不同的主义,自由主义、保守主义、共和主义、极权主义,所有这些主义的最核心的,就是它对政治的不同理解。所以政治的概念这个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界定的 。
观念史 【德】Kosseleck —【英】剑桥学派:用观念的分析哲学、语义哲学的方法,要让你分析知道你要的是什么东西,这个东西会带来什么样的可能的好处,什么样可能的负面的东西。这样,人就容易对你的社会政治的东西有个理性的决定。
“政治”中国的观念史:
《说文》里面“政”从“攴”从“正”, “正”上面的一横表示前进的方向和目标,下面的“止”是脚趾的象形,上下合在一起为“正”字,表示行走的方向正确,正对着预期的目标而没有偏差, 加上这个“正”字旁边那个反文旁,在远古的文字中画作手持某种器具的形状,文学家认为,文字学家(认为)这一图形表示有人手持某种器具,或敲击、或牵引,来以使行动的对象得到行为人预 期的效果。
第一,表达的是政治、政事。《洪范》有“八政:一曰食,二曰货,三曰祀,四曰司空,六曰司寇,七曰宾,八曰师。”孔颖达《尚书》“曰八政者,人主施教于民有八事也。”八政,就八个,这个“政”是指政事。
第二,“政”是政权、政柄。《论语》“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
第三,表达政令政策,“震之以政,动之以事。”
第四,指主持政事。
中国古代很少把这个“政”和“治”连在一起。“治”是一个水的名字,“治”本为一个水的名字,最后衍生为治水、治理、整治。
古代说“政治”,一指政事得以治理,《书》“道洽政治”,“政治”就是“政得以治”,不是今天的“政治”,贾谊有“有教然后政治也,政治然后民劝之”,这个是“政”得以“治”。二是政事的治理。好比“至荆州,政治如在下口”这个。三是治理国家所实行的一切措施。(一为核心意义)
《礼记·哀公问》载:“公曰:‘敢问何谓为政?’孔子对曰:‘政者,正也。”
“政”的目的是追求一个“正”,正当正义,我们中国的今天这个“政”受这个影响很大。“君为正,则百姓从政矣。君之所为,百姓之所从也。君所不为,百姓何从?”《论语》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1.2 中国近代“政治”一词的流变
1. 对译英文 politics
2. “政治”一词出现在《海国图志》
3. “政治”从中国传到日本
4. “政治”从日本又回到中国
5. 孙中山对政治的理解:“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有管理众人之事的力量便是政权,今以人民管理政治便叫做民权。
孙中山所讲的“管理众人的事就是政治”,在西方的政治概念里面很多人是不会这么接受的。
6. 马克思主义对政治理解。与传统西方的几点不同:
①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全新的一种解释——反映了经济活动中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的经济利益。政治与经济存在辩证关系,辩证更是难以说清楚——这是马克思的定义。
②政治是阶级之间关系和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政治实质就是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政治的根本属性就阶级性。
③政治的核心是国家政权问题,国家政权是统治阶级和客观阶级利益的工具。
1.3 西方政治概念的起源
法语的 politique、德语 Politik、英语 politics,都来自希腊语polis,这个词从希腊来讲可以考证出的最早文字记载是在《荷马史诗》中,最初的含义是城邦、城堡或卫城。
雅典卫城阿克罗波的简称polis。
到城邦制形成以后,这个 polis 就成为了具有政治意义的城邦的代名词,每一个城邦,一个 group 一群人,都组成一个polis——具有这个邦和国的含义。
ps.《群己论识》中的《西方历史的政治解读》
政治一词一开始就是指城邦中的城邦公民参与统治管理,参与斗争的各种公共生活行为的总和,有 polis 才能有 politics。
polis 严格的讲不是一个地域概念,而是一个人的概念。城邦中的人,有很多的是同族的,有很多的是不同族的,很多种族家族纽带,将人们联结成为一个community——亚里士多德他在这个意义上讲政治。
人类是自然是倾向于城邦生活的动物,人在本性上是一个政治动物, politics,political animal。
“凡人由于本性或由于偶然而不归属于任何城邦的,不是一个政治动物的人,如果他不是一个鄙夫,那就是一位超人。”
“凡隔离而自外于城邦的人——或是为世俗所鄙弃而无法获得人类社会组合的便利或因高傲自满而鄙弃世俗的组合的人——他如果不是一只野兽,那就是一位神祗。”
所以亚里士多德讲人一定要生活在城邦中,一定是 political animal。人参与到某个polis中,polis就要有各种各样的管理,这个事务就是 politics。
1.4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概念:政治的至上性
《尼各马可伦理学》
“我们见到每一个城邦(也就今天城市)各是某一种类的社会团体,一切社会团体的建立,其目的总是为了完成某些善业good。”
由于中国“善”这个词是随着基督教的传入,我们用这个词翻译基督教的美德。亚里士多德这个 good 的含义要比今天的善“善”丰富得多。
所有的团体建立都是要完成、实现某种 good,但总有一种good 应该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这个 good 就是为了它自身而不是为了别人的。 ——所有的团体建立都是要完成、实现某种 good,但总有一种 good 应该是一种至高无上的 good,这个 good 就是为了它自身而不是为了别人的。
“它是最权威的科学或最大的技艺的对象。而政治学似乎就是这门最权威的科学。 ……因为正是这门科学规定了在城邦中应当研究哪门科学,哪部分公民应当学习哪部分知识,以及学到何种程度。我们也看到,那些最受尊敬的能力,如战术、理财术和修辞术,都隶属于政治学。既然政治学能使其他科学为自己服务,既然政治学制定着人们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的法律,它的目的就包含着其他学科的目的。 所以这种目的必定是属人的善。尽管这种善于个人和于城邦是同样的,城邦的善确实所要获得和保持的更重要的、更完满的善。因为,为一个人获得这种善诚然可喜,为一个城邦获得这种善则更高尚(高贵),更神圣。”——亚里士多德
人类完全有能力通过物理的方法造出来原子弹氢弹,但是要不要造、在什么 地方用、把什么人杀死,这个事情是一个 political decision, 它不是一个物理学的一个 decision。所以亚里士多德讲,在一切城邦中只有一个学问它是目的、所有学问的目的,所以在亚里士多德的著作里面政治就有至上性。
西方政治哲学史从亚里士多德到今天,其实所有的政治哲学探求的一个最高的目标,就是如何保持政治的这种至上性,使政治不为其他私利服务而只为它那个公利服务。
1.5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概念:政治的公共性
“政治家所治理的是自由人(非常重要);主人所管辖的则为奴隶。家务管理由一个君主式的家长掌握”
“各家家长以君臣形式统率其附从的家属;至于政治家所执掌的则为平等的自由人之间所付托的权威。”
——亚里士多德
《当代学术入门:政治学》:政治中为什么没有专制者的位置 ?
第一种主人和奴隶,折射到政治方面来讲、政治制度来讲就是专制者,我说什么你听什么,这不是政治。这是一种暴力的统治,它不可能有任何理性的因素,它不体现公共性。
第二种权威就是家长,像一个君主一样。中国过去君主是叫作君作师,皇帝作君作师,我不仅要作君我要作师
而亚里士多德讲的政治的方式是第三种,他所治理的是自由人。politics 政治是只适用于自由人,是对自由人之间进行管理。所以,政治它的对象是自由人。
Community:西方思想很长一个传统——共同体主义的传统,社群。人必须要在一个群体中生活。
凡人都要在城邦中生活,要有交换要有分工要有合作要有保卫,只有城邦是 self-sustain的自足的一个体。所以,城邦它要有一个自然的演化,家庭—村坊—氏族—self-sustain 的城邦。组成城邦之后,城邦是个共同体。亚里士多德称之为“有机体”,全体必然先于部分,城邦是个有机体,全体高于部分、先于部分。 ——后被霍布斯推翻
从希腊开始,政治有一个核心的区分,就是关于公领域和私领域的区分,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区分,政治是关乎公共领域的。
1.6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概念:政治与理性言说
政治是基于理性言说。
《政治学的邀请》:人生有一个基本的最大的矛盾或者困境,就是人生是有限的,但是人生都想追求无限,在有限和无限的矛盾之中,人们突然发现有一个东西可以解决这个困境,那就是社会。人类组成社会是希望以有限的生命追求无限的存在,这就是人类组成社会的原因,但是非常不幸的是
“人类社会永恒运转仿佛是一台不朽的机械。个人进入社会仿佛通上电可以象征性的从那里获得汩汩电流,以生命获得对抗命中注定的死亡危险。与个人不同,社会群体呈现出永不衰亡的模样。社会机构的功能,正在于抵御每个人都恐惧的致命归宿。如果死亡是无尽的孤独,社会就为我们奉上永远的陪伴,如果死亡意味着虚空于无所作为,社会便是集体力量的所在。”
人类是唯一能够反叛的动物,实际上每前进一步人类都在反叛,每服从一次都是委曲求全。
“我们不是反抗社会本身,而是反抗某一个特定社会。我们不服从不是因为我们不需要服从任何人任何事。我们可以完成指派给我们的任务,如果道理足以服人,我们可以服从领袖下达命令,只要作为领袖具备令人敬佩的权威。……唯有一件事确定无疑,那便是,在所有的人类社会中,我们都能找到服从的道理和反抗的缘由。”
政治是服从的道理和反抗的缘由的结合体。
将东西方传统的政治概念相结合,可以理解政治是关乎众人的事,政治应该由众人关注。政治的目标是追求正当。
1.7 现实主义的政治概念:韦伯
现实主义的政治概念,现实主义最重要的几个人,一个就是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近代就是马基雅维利,然后下来就是霍布斯。他们都没有专门对政治的概念讲得很多。沿着这个传统, 20 世纪两位德国人在世界上影响巨大,马克斯·韦伯和卡尔·施密特。
韦伯是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一个非常著名的德国思想家,社会学家,社会学的创始人之一。
1895 年《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以政治为业》politics as a vocation、《学术与政治》认为当时的德国是经济的巨人和政治的侏儒。①他把民族的目标化约为经济目标;②缺乏一个政治上成熟的阶级,担纲民族国家政治领导责任。
政治不成熟的表现:
1. 政治之区别于经济的根本之处在于,经济学在本质上是普世主义的,跨民族的,而政治只适于某种特殊的族群,在现代社会就是民族国家相关。政治在本质上关乎生存,尤其是民族国家在竞争中的生存,生存的前提是民族国家具有维护生存的权力。他敏锐地注意到,在不同民族的生存竞争中,经济发达的民族并不总是在政治上占有优势。 e.g.中国道光
核心理解:政治不能变成一个经济的附属品。
2. 政治家降为经济家有两种倾向。将政治建立在信念伦理上,以某种理想主义原则构建政治行为,比如试图以自由平等正义原则来构建政治,而忽略了政治在本质上是一个生存问题。
韦伯的基本理念,当一个国家的生存遇到挑战的时候,柏拉图式的正义追求就必须退居第二位,生存问题高于分配问题。
3. 政治上没有一个担纲、领导国家的阶级。有两种人搞政治,①一种人靠政治为生,吃政治;②一种叫以政治为业,就是干政治,政治的目标是他的理想,为政治而生,为政治为斗,为政治而活,一生他这个政治就是民族国家的生存,为了国家利益。第一种就是靠政治而生,就是吃政治、谋生,靠政治而生的永远斗不过以政治为业的。
1.8 现实主义的政治概念:施密特
著作:《政治的概念》
卡尔·施密特不用 politics,而是 the political。
他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一个德国的民族主义者。他二战时期,他在德国很有影响。他批评了自由主义,他认为自由主义最大的误区,就不懂什么是政治,老想把政治取消掉,以为政治是经济的表现。最明显的表现,对外,一次大战以后,自由主义者接受凡尔赛合约,对国际法认真地遵守,接受凡尔赛合约中的所有条件。他认为自由主义最大的特点就是太守法,讲法治。对内,他认为自由主义有一个错觉/幻觉,认为所有问题都可以通过自由协商来解决。他说自由主义将人们的意见冲突化约为自由讨论,意见冲突那么自由讨论,利益冲突那么市场经济,其他的冲突我们通过民主选举,各种政党讨论,自由主义在整个思考政治的时候,只看到和谐、正义和正当,而没有看到一个核心问题。——政治所代表的生死搏斗问题。
the concept of the political政治的概念
人类社会总有一些事情最终无法用说服和沟通的方式来解决,而必须把它上升到朋友和敌人。政治出来以后,就是运用暴力,团结朋友,打击敌人。
他以非常精彩的概念诠释了韦伯的国家定义,当各种冲突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需要国家介入。韦伯讲国家是垄断了合法使用暴力的机构,国家合法地使用暴力,从肉体上消灭某些人,驱使人杀人或被杀。
卡尔·施密特最核心的主张,好的政治的目的应该是把各种冲突尽最大可能制定规则,使这个冲突能够解决,将政治问题转化为法律问题。就是说,一个好的社会处理内部事物的时候——第一要认识到总有一些冲突是没有通过说服谈判协商解决的,这个时候一定要使用暴力,国家的法律就是暴力的制度化。但是,即令如此也要认识到,仍然总有一些问题,不可能完完全全变为法律问题,到最后主权者永不放弃主权者的最后决断,因为总有一些问题是法律涵盖不了的。
理解霍布斯等人对“人”的前提的假设:无赖。按照无赖的前提来思考政治该怎么设计,这样才可能避免一个无赖的结局,创造出一些可爱的公民和一个和谐社会。如果不这么想,一个社会总有自私的人,总有冲突总有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