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山海情》“烂尾”,其实大结局这一幕你根本没看懂
随着电视剧《山海情》的剧终,这部“土味十足”的扶贫剧一度冲上了热搜。
截止目前,这部片子在豆瓣上斩获了9.4的高分,成为开年影视剧的一匹黑马。
有许多人刷完整部剧仍旧没过瘾,剧集“烂尾”,甚至在微博上让孔笙导演接着拍续作。
这部剧虽然被笑称作“土得掉渣”,但却充满了欢欣,泪水以及热血。
短短的23集,《山海情》为我们还原了改革开放至今一代人扶贫攻坚的故事。

一、一瓶酒,改变了闽宁镇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随着沿海经济的发展,国家扶贫工作开始发展。
福建率先响应对口帮扶政策,对接宁夏贫困山区的闽宁镇,进行搬迁和扶贫工作。
众人齐心协力,将尘土漫天的“干沙滩”,建成了兴盛发达的“金沙滩”。
为了让闽宁镇致富,当地领导干部可谓绞尽脑汁,但最大的帮助还是得靠福建。
在剧中,凌教授带领村民们种起了蘑菇,后来还让福建的投资商办起了葡萄酒庄园。

宁夏贺兰山东麓,地理环境优越,格外适合发展葡萄酒产业。
除此之外,当时的中国缺少属于自己的葡萄酒品牌,在闽宁镇扶贫,办酒庄是一个出路。
在剧中,福建老板不仅拉来了酒庄的负责人,还下血本买了一大片戈壁滩。
投资带来的是经济的起飞,闽宁镇村民们不仅有了工作,也加快了当地的建设。
最后的闽宁镇不仅摆脱了贫困,还成功地让闽宁镇成为了宁夏对外的一张名片。


《山海情》的大结局,导演孔笙放了一段主角黄轩对宁夏葡萄酒做的演讲。
这段演讲很快就在网上火了,没有人能够想到能在电视剧里这么直白地插播广告。
但仔细一想,制作方宁夏电视台这么做也是有因可循,毕竟当地的致富之路还在继续。
作为中国本土的葡萄酒品牌,宁夏借黄轩的演讲告诉我们:“中国的酒并不差”。
闽宁镇所处的贺兰山东麓被称作“东方波尔多”,今天是中国最好的葡萄酒产区。

二、宁夏的紫色名片
《山海情》中的闽宁镇,现实原型其实是宁夏的西海固,当年是全国最穷的地方之一。
一口井一头羊娶媳妇,几个兄弟轮流穿一条裤子出门,是西海固老一辈人的难忘回忆。
1996年,西海固的农民人均收入为810.5元,是宁夏自治区平均收入的58%。
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教育资源落后,也没有能够支撑发展的产业,这是真实的西海固。
大自然留给这片土地独一无二的地理和生态环境造就了贫困,但也蕴育着机会。

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开展,宁夏开始针对西海固进行调研和走访。
其中,异地搬迁和发展葡萄酒产业成为了解决当地贫困问题的一剂良方。
宁夏很快建立了葡萄产业发展局,这是当时中国首个针对葡萄成立了省级部门。
工作人员不仅在各大山区探索本土化发展路径,还积极对标国际,严控葡萄酒质量。
“小酒庄,大产区”很快形成了一个样板,让宁夏的葡萄酒产业得以扎根生长。
如今的贺兰山东麓,已经成为了中国最规范,标准最高的葡萄酒产区。

2016年,在当年的《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信息发布》中,宁夏贺兰山葡萄酒脱颖而出。
它以844分的品牌强度和140.96亿的品牌价值,成为了当年中国行业排名的座上宾。
在积极对外发展的同时,宁夏也为当地居民谋求了一条发展的道路。
政府和葡萄酒企业协同办事,积极吸纳就业人口融入到从生产和销售的各个环节。
不仅解决了大多数人的就业问题,他们的酿酒手艺也足以让自己安身立命。
作为典范之一的宁夏吴忠市,便正是因为葡萄酒产业,在十年间迁进了20多万人。
宁夏的葡萄酒,如今不仅是当地的金字招牌,更是对外的一张紫色名片。

三、品牌之路,任重道远
说起葡萄酒,可能有人认为这是西方的舶来品,会更加青睐进口品牌。
由于早些年国内酒水行业粗制滥造,品牌建设不足等诸多情况,这一现象尤为明显。
在2020年,受疫情影响,葡萄酒的销售和进口数都有大幅的下滑。
进口酒卖不动,国内自营葡萄酒企业更为艰难。有人说,这是中国酒水行业的至暗时刻。
但实际上这是一个伪命题,目前的中国尚未发展出属于自己的市场道路。

如今,有很多国产酒中的网红,开创了微醺和果味的新道路。
投入市场后,深受年轻人的追捧和喜爱。这反映出当代人的饮酒理念已经发生了变化。
不过在国际层面上,国产葡萄酒品牌的道路并不好走。
国内的葡萄酒定价十分困难,低价酒被顾客担心质量问题,高价酒则无人问津。
虽然国际上的诸多国际葡萄酒奖项都有国区的身影,但国内市场的认知度并不高。

以贺兰山某酒庄为例,他们从葡萄选种、酿造工艺到葡萄酒品鉴,都请了国际专家。
在当地扶贫工作上,也成功解决了宁夏闵宁镇居民的就业问题。
从葡萄酒的品质来说,这家酒庄从15年开始,几乎每年都在国际葡萄酒赛事中屡获佳绩。
可从国内葡萄酒的知名度而言,却远远低于长城和张裕这两个老牌子。
足见中国的葡萄酒产业仍有一条长远的品牌之路要走。

未来想要走高质量的发展,除了打造出属于自己品牌,产业链也是值得重视的一个环节。
经历过高科技领域被卡脖子之后,作为粮食工业之一的葡萄酒酿造业需要更加奋进。
从前,由于现实条件不允许,国人只能喝进口的葡萄酒。
现在乃至于将来,要真正打响中国品牌,不仅要自己喝,还要出口到外国一较高下。
在政府、酒企等多方联动之下,想必这一天的到来不会特别遥远。

《山海情》的大江大河已经落幕,属于新时代的葡萄酒故事正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