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室的未来:W.F.H还是W.T.F.
公司生活对于大部分白领来说,已是生活的一部分。每天早上看着地铁口穿着合身或不合身的西服、土气或洋气的裙装、画着溢出唇线或恰到好处的口红、背着笔记本电脑包的匆匆人群,我总会联想到中世纪下地干活的农民;农民拎着锄头,而我们拎着电脑,本质上都是生产工具,没有什么区别。
但农民下地干活,是因为地在那里;我们去办公室干活,为的是什么呢?

办公室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从工业革命到办公效率提升,到企业规模扩大到新兴办公室职位诞生,这样的日子我们已经过了一百多年。变化的是办公室的模板、风格,从一米高的隔板到半米高,从半米高到二十厘米高,到最后什么都没有,大家在一个开敞的、工场似的空间里每人对着一台电脑,不变的是几代人日复一日重复的行为:周一到周五,早起,乘坐公共或私人交通工具到办公室,日出而作,日暮而归,成了人类最大规模的集体行为之一。人类从未觉得这有所不妥,但如果跳出人类视角,假设自己是个外星人从飞碟上看地球,一定会叹为观止吧。

新冠的出现显然给了这种集体行为一个改变的理由。除了中国、东南亚和澳洲少数几个国家之外,地球上大部分的办公室现在还空着。从美洲到欧洲,大家在家办公的行为已经持续了一年。人类惊讶地发现,即使不需要每天去办公室,生产效率也可以和以前一样高——如果不是更高的话。直到去年年底,纽约曼哈顿的办公室还有90%是空着的;小型创业企业更是直接退租,让员工们打包回家;像Boston Properties或者Vornado房产基金这样的商业房产巨头在股市上的市值已跳水三分之一,而且还在继续下跌。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虚拟办公可以让公司节约租金、办公用品、停车费用,员工节约通勤的时间和汽油,我们为什么还需要办公室呢?
那些占据世界上所有大都市最显眼地标的摩天大楼、高耸入云的办公室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办公室和家是空间的分界,也是对人类24小时生活不同模块的分野。早晚和周末在家,办公室是空的;周中在白天在办公室,家里是空的;表面上看,这是对能源的巨大浪费。可是人不能总是呆在一个地方,不能总和同样的人说话啊。人是容易觉得无聊的动物,办公室的发明无疑满足了“有事做”、“有人说话”的两大需求。多少人在办公室孜孜以求地加班,不就是为了躲避家里另一半和下一代的喋喋不休?然而,在家办公室使这个界限变得模糊了;电脑就在触手可及的地方,回个信息、查个邮件是如此方便,许多人休假的时候都挂在网上,工作成了难以剔除的习惯。
在家办公的效率对于员工分散于不同城市的公司和部门无疑是更高的;这一点我深有体会。以前公司开会的时候,没人愿意开视频,基本都是电话会议解决。这样,各地的员工看不到彼此,总部的员工经常会忘记询问另一边的观点。洛杉矶的同事经常对着电话大喊:“等一下,我们还没说完!”而现在,大家绝对更平等了——每个人都对着同样的一块屏幕。更大的好处是,视频会议可以让人把话说完,而不是像川普在总统辩论时那样,喋喋不休地打断他人的讲话。
但很多时候,虚拟办公又是低效的:之前同事们坐在一起,转下椅子就可以问别人一个问题;第三个人听到了这个问题加入进来,就变成了一场小型会议。但是现在,最简便的方法也是在Slack上打一长串字,还要想想文字是否表达清楚了意思。如果议题稍微复杂一点,就得在Outlook上约个会,五分钟的事情变成了三十分钟,两三个人能下的决定变成了十个人。我的会议议程从来没有排得这么满过;以前我以为在家上班可以顺便做个面膜、叠个衣服什么的;现在发现连喝水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
办公室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无疑是社交。不论是隔间里、厨房或者休息场所,同事们见到了总会打个招呼,聊聊天,既是一种休息也是工作的一部分。“同事”是个特殊的人际关系——同事不是朋友,因为在换工作之后通常就失去了联系;但同事又是社交生活中极为倚重的一部分,因为每天的半小时都在工作上,工作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工作关系也成了社交关系。很多时候,工作中的谈话很难分清哪一句属于工作,而哪一句属于工作之外。每天下午,总有人在办公室里喊一句:“谁要去星巴克?”大家鱼贯而出,享受十分钟午后的阳光和咖啡的香气。这一切在在家办公的情景下都化为乌有。

哦,我还没说孩子。在家办公是对人的另一面的完美展示——你的房子是公寓还是独栋,装修风格和装饰品位,个人爱好,和几个人住,多少人会来打扰你——每个人都把视频的背景当成展示自己的好机会,直到孩子的出现打破这一切。VP开会时后面的新生儿狂哭;上幼儿园的(失学)孩子还没有桌子高,但能踮着脚尖够到手机;大人开会时突然像一颗炮弹一样冲进来大喊“爸爸!”;或者妈妈全程抱着坐在膝盖上一边吮手指一边吃冰淇淋。几年前BBC直播连线一位观察员时,他的孩子冲进来被老婆拖走,视频转眼上了热搜。但如今,这样的场景发生在每一个视频会议的每个角落,大家如此轻易地就接受了它们。
我到现在还没看过对疫情后办公室规划的完美计划。很多员工问卷表明,几乎没有人愿意一周五天回到办公室,二到三天是主流;但这意味着,公司还是要付租金和费用,还得不到员工在公司的全部时间。什么样的活动应该在公司做,什么样的工作可以在家里做?有调查说,hybrid的办公方式还不如直接选其中的一种。公司的装修应该怎么做?有人认为,应该放弃个人的办公桌,设计更多以部门和小组为单位的合作办公空间。且不说这样的设计能否提高工作效率,有调查表明,开敞式空间的办公室传染感冒的效果是封闭式空间的好几倍——别忘了我们还在大流行期间。更不妙的是,员工并不喜欢“先到先得”的办公桌——我的就是我的,谁要和别人合用?我喜欢我的显示屏角度、座椅高度,搭在椅背上的毛衣,办公桌上的水壶摆放角度和大学的logo。我们把办公桌营造成了一种“家”的感觉,而没有人想要一间酒店。

我在居家办公后只回过一次办公室,是为了收拾东西。我回想了半天才想起电梯卡应该怎么用。办公室外,Downtown LA的广场上人熙熙攘攘,可以办公楼里是如此冷清,灰尘在太阳的光线里跳舞,公司里一个人也没有。我用了一整个行李箱才把座位上的所有东西收完。我坐在座椅上,看着周围同事们的办公桌,那些我们曾经欢笑和聊天的情景历历在目。我怀念他们。没有了人,办公室只是一座巨大冷清的坟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