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集到两份老大师上海音乐会节目册资料
以前收集过海菲兹和维德尼科夫在上海的音乐会的节目册资料,前几天又有幸收集到两位老大师的上海音乐会节目册资料。




这份是埃尔曼在原南京大戏院的独奏音乐会节目册资料,南京大戏院经过平移抬升成为了现在的上海音乐厅。根据多方资料相互印证,这是1937年3月24日的节目单。
看看埃尔曼排出的曲目可谓诚意满满,一首贝小协一首柴小协,如今不大有小提琴家会排出这样的音乐会曲目了。乐队自然是梅百器指挥工部局交响乐团。看到过李德伦回忆他在北京还是天津听埃尔曼独奏音乐会,惊讶于埃尔曼拉琴能发出小号般的声音。


这是蒂博1936年7月8日上海音乐会节目册资料,他演奏了圣桑的第三小协和引子与回旋曲,和钢琴伴奏的小品,乐队自然还是梅百器指挥工部局交响乐团。这解开了我前面一篇日记《上交的一些演奏资料》里的疑问,蒂博的确多次来上海开音乐,1928年4月26日他第一次来上海,28日在法国总会(法租界公董局)开了独奏音乐会,5月1、3、5日在南京路市政厅和工部局交响乐团合作演出了四场音乐会,曲目包括勃拉姆斯和维瓦尔第小提琴协奏曲等,然后去了日本演出,6月12日晚从日本返沪后在上海市政厅举行一场告别音乐会,然后返回法国。所以蒂博在上海有据可考的至少有六场音乐会。
根据朋友的提示,补充一些蒂博1936年这场音乐会的演出地点的资料。节目册上写了Jessfield Park,也就是现在的中山公园,旧称极司菲尔公园或者兆丰公园。公园最初是兆丰公司(Hogg Brothers&co)的老板霍格兄弟买了造别墅的,1914年工部局买下土地建了公园给侨民开放。PS,公园刚开放时也挂了只允许外国人入内和禁止狗入内的告示,当时大部分租界公园都是如此,但只有外滩公园背了锅。

1923-24年在公园北侧建了一座带隔音板的半圆喇叭形露天音乐台,音乐台宽17米、高8米,音效一流,远处和最轻的段落都能听见。台前是草地广场,备有1800个帆布椅子,算上草坪总共可容纳4000人,晚间用几百个中国灯笼照明,方便听众欣赏音乐。在当时演出露天音乐会的外滩公园(今黄浦公园)、顾家宅公园(今复兴公园)、虹口公园与兆丰公园(今中山公园)四大租界花园里,兆丰公园是最受欢迎的,甚至票价都比其他几处要贵。 据工部局年报记载,虹口公园的听众虽然“不及外滩公园那么多人”,但“在此举行音乐会音响较好”,而“兆丰公园的音乐会更受人欢迎”。由于这种差异,音乐会的收费标准也大不一样,兆丰公园票价“一元和五角”,而虹口公园则是“四角和一角”。





1935年侨民爱斯拉夫人(Mrs EdwardEzra)捐赠了一只古典式大理石亭,就建在公园中心大草坪北侧,而把原来此处的中式凉亭移到了公园西边。 自建立起大理石亭后,经常举行音乐会。“探戈传妙舞,爵士奏新词”正是当日之写照。大理石亭前有两千多平米的草坪,可放置上千把移动式园椅,可供欣赏音乐的游人使用。这样在兆丰公园就有了两处可以演奏音乐的场所。

就在大理石亭建成后第二年的7月,蒂博和工部局交响乐团就在兆丰公园举办了音乐会,不过由于相关资料欠缺,目前无法确认音乐会具体是在露天音乐台还是在大理石亭演出的。我个人认为两个地方都有可能,从音效来说应该要放在带隔音板的露天音乐台,从增加观众人数考虑应该放在大理石亭。鉴于小提琴的音量,放在露天音乐台的可能性更大。另外要注意,这是露天音乐会!!!想到上海的7月天气炎热,再加上草坪上蚊虫很多,蒂博大师要是正装出席估计会热得汗流浃背,而听众们在草坪上喂蚊子......
很凑巧几年前我的工作地点就在中山公园边上,天气好的中午我们几个同事会拿了午饭去公园大理石亭前的草坪上坐着吃,当时我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这里居然可能是蒂博开音乐会的地方。以下是我新近探访中山公园音乐台的照片,照片中的大理石亭的雕像、栏杆和花盆等是后来修复的,原作在特殊时期被破坏。


另外还找到了奥尔的女弟子汉森Cecilia Hansen也来上海开过不止一场音乐会的资料,她在原南京路市政厅举办了多场音乐会,演奏了门德尔松、老柴、维奥蒂、哥德马克小协,塔蒂尼、贝多芬、格里格的小提琴奏鸣曲及巴赫、帕格尼尼、勃拉姆斯的小品等。担任钢琴伴奏的是当时她的丈夫扎哈罗夫Zakharoff,当时夫妻俩做世界巡演,据记载是从上海到日本后两人闹掰,扎哈罗夫一人重回上海,被萧友梅三顾茅庐请到国立音专担任钢琴组主任。

-
Requiem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2-11 13:3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