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个陶渊明?

在很多文章中,尤其是中学作文中,关于陶渊明的写作大部分还是关注陶渊明田园劳作生活,并且有一种自身投射的浪漫主义在他身上。为了搞清楚这是否是陶渊明的全貌,我想有必要重新读一读这篇选入高中课本的《归去来兮辞并序》。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
陶渊明家首先是贫穷,其次是孩子多(幼稚盈室)。因为这种家境陶渊明不得不寻求做长吏(县令或者郡守),所以他提到”脱然有怀“,有志于做官,但没有途径。
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
恰好时局动荡,一番纠结后被安排在彭泽做官。
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然而在异地做官显然让他感觉非常膈应,于是找了个奔丧的机会溜之大吉。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回到熟悉的家乡,有一种恍如隔世之感。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以上写的家庭场景。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请息交以绝游。”这个话听起来有种异常社恐的感觉,在自己的小天地里是多快活的事情。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追求富贵并不是他的乐趣,所以还是老实在家种田好了。

从上文的细读来看,陶渊明有他不那么浪漫的一面:他又穷家里人口又多,穿着缝补的衣服(短褐穿结,箪瓢屡空),而且他耕田也真的不咋地,比如种豆种出来都是杂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除此之外,他还是一个社恐,小小官职和陌生的环境让他感到害怕。如果放在现在构建”小康社会“和成功学的角度下,也许这样的人反而会招来不少骂名。
我们不知道陶渊明的家人是如何评价他的,也并不知道他在那生活中的况味。而这首《责子》则让我们看到他家庭生活的另一面:
责子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五个男孩的懒惰和迟钝,跟这个父亲的教育是不是脱不了干系呢? 虽然诗歌和文艺带我们进入一个美的境界,也千万不要忘了直面各自的生活,世外桃源虽好,毕竟休憩之后仍要回来。在官场的生活也不一定就是黑暗,比如写了《陈情表》之后,李密因为为官政治清廉而出名。在朝在野,只是个人选择和价值衡量罢了;甚至于说,陶渊明的诗人生活并不真正适用于另外一部分人,因为在公共生活中,总有人要出来进入社会政治领域,他们的选择也不一定是出于”汲汲于富贵“的动因。
我想,陶渊明的诗歌打动我们的地方,可能恰恰在于其中对田园和自然的描述,激起了久处于社会和俗事中的我们,对自然和生态的一种回归的向往;也在于他诗歌中潇洒的气质,超越了算计竞争和那种种不尽如人意的境况。之所以写这篇文章,不是去贬低他,只是用自己的一些敏感,来指出陶渊明诗文中的另一面。
海边少年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近期观影小结
- 为何使徒保罗去到了欧洲:从边缘到中心 (2人喜欢)
- 博士论文写作:灵感从何而来 (2人喜欢)
- 评再见爱人的结局 (12人喜欢)
- 评再见爱人(第7期)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