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速写(六)
经过持续多日高强度监考改卷统分,我累得像只米袋,随时要软榻下去。傍晚改卷工作暂告一段落,抬头一看年段室的钟,已经过了七点。满脑子都是金灿灿的问号飞舞——“去哪吃饭,去哪吃饭,去哪吃饭……”时常在学校从下午呆到夜里,晚餐总在外吃,换花样是很苦闷的……把日本料理,黑胡椒猪排,鱼香肉丝饭,生滚海蛎粥种种都过了一遍,还是没有一样能同时唤起食欲和情绪的,于是决定往东街走,或者就简单吃一份肉燕扁食。
东西端来我就后悔了,真真通货膨胀啊,标价倒没升上去,扁食却只有可怜的几个,无精打采地在碗底游弋,酸菜面也只剩下咸味,店面一发地脏,本来还想顺带买些生的回家做点心,便也作罢。
出来后东张西望,觉得还是得把胃塞满了再回家为好。忽然就看到一家“台湾素食”。
吸引我的不是“台湾”,街头那些挂羊头卖狗肉的“台湾美食”之类,我是从来不进的,何况台湾小吃大抵和闽南无别。不过“素食”二字让我顿时有了食欲。
店铺很小,也没怎么装修,看上去挺黯淡的,不过抬头看到墙上的菜单,诧异了一下,居然是毛笔写的工整楷书。难道不该是印刷的或者歪歪扭扭带着错别字的么?
店主是三个阿婆,五十岁上下,肤色黝黑,慈眉善目,我叫了一份豆花,而后坐下来,拿出手机看看新闻。很快又有几名客人进来,她们开始忙碌了起来。我暗笑一声,自恋地想,我似乎一直很旺商家呢。每每门可罗雀的店铺摊点,我一走过去,问津者就接踵而来。
豆花端上来了,我啜了一口,清凉沁舌,加的黑糖,和本地的做法不一样。三口五口喝下去,我盯着写得很好看的“叉烧”二字,决定叫一份来试试。
旁边的一位先生叫了份炒面。阿婆殷勤地问要不要汤,他问有那几种,阿婆推荐冬瓜汤。过了一会儿,汤端来了。原来冬瓜汤是甜的,于是那位先生露出尴尬的表情。阿婆察觉了,赶紧说,若不喜欢这汤,就不要喝了,另做就是。那先生反而不好意思起来,说没关系,就喝这个吧,阿婆又不肯,这样互相推让了一番,我在旁边都乐了。
之前我听到她们彼此用闽南话交谈,听口音并非本地人,似厦门腔,但又不是,也许真台湾口音(闽南方言其实差异也不小,厦门口音和台湾是最接近的)。这样温文的态度,本地那些彪悍的小商贩断然不会有,难道真是三个台湾阿婆来泉州开小吃店?
我的叉烧也来了,所谓叉烧,其实是素面筋啦,炸酥嫩可口,再沾一点番茄酱,我的胃总算满意了。
付钱时,刚好有零的,这时候三个阿婆都走了出来,我交给其中一位,她们一起和我说“谢谢”,我居然被吓了一跳,自打离开新加坡回国,在小店吃完付钱,我几乎就没听到这“谢谢”二字了,还说得这么真诚热忱。收钱的阿婆看了看,说,多给了一块啊,我说不会,我点过了,刚好,她就笑了起来,说老糊涂了呀,我们三个,加起来都要两百岁了,不糊涂也难。店里的客人都笑了。
几位朋友去台湾游回来后,对我盛赞台湾人举止之文雅。我在网上有几位台湾网友,虽然从没见过面,听其吐属,也是风仪可想。三个开店的老阿婆,行动有点笨笨的,招待客人却让人这么舒服,我相信了这是一家真正的“台湾小吃”了,并且为了我相信的原因而惭愧了一把。然后又习惯性地开始杞人忧天:笨笨的阿婆的店在无商不奸的大陆能开多久?那些千奇百怪的税费和工商卫生“有关部门”的潜规则她们懂么?……
不过我立即将之列入以后晚餐新地点,希望有时间再去品尝。
东西端来我就后悔了,真真通货膨胀啊,标价倒没升上去,扁食却只有可怜的几个,无精打采地在碗底游弋,酸菜面也只剩下咸味,店面一发地脏,本来还想顺带买些生的回家做点心,便也作罢。
出来后东张西望,觉得还是得把胃塞满了再回家为好。忽然就看到一家“台湾素食”。
吸引我的不是“台湾”,街头那些挂羊头卖狗肉的“台湾美食”之类,我是从来不进的,何况台湾小吃大抵和闽南无别。不过“素食”二字让我顿时有了食欲。
店铺很小,也没怎么装修,看上去挺黯淡的,不过抬头看到墙上的菜单,诧异了一下,居然是毛笔写的工整楷书。难道不该是印刷的或者歪歪扭扭带着错别字的么?
店主是三个阿婆,五十岁上下,肤色黝黑,慈眉善目,我叫了一份豆花,而后坐下来,拿出手机看看新闻。很快又有几名客人进来,她们开始忙碌了起来。我暗笑一声,自恋地想,我似乎一直很旺商家呢。每每门可罗雀的店铺摊点,我一走过去,问津者就接踵而来。
豆花端上来了,我啜了一口,清凉沁舌,加的黑糖,和本地的做法不一样。三口五口喝下去,我盯着写得很好看的“叉烧”二字,决定叫一份来试试。
旁边的一位先生叫了份炒面。阿婆殷勤地问要不要汤,他问有那几种,阿婆推荐冬瓜汤。过了一会儿,汤端来了。原来冬瓜汤是甜的,于是那位先生露出尴尬的表情。阿婆察觉了,赶紧说,若不喜欢这汤,就不要喝了,另做就是。那先生反而不好意思起来,说没关系,就喝这个吧,阿婆又不肯,这样互相推让了一番,我在旁边都乐了。
之前我听到她们彼此用闽南话交谈,听口音并非本地人,似厦门腔,但又不是,也许真台湾口音(闽南方言其实差异也不小,厦门口音和台湾是最接近的)。这样温文的态度,本地那些彪悍的小商贩断然不会有,难道真是三个台湾阿婆来泉州开小吃店?
我的叉烧也来了,所谓叉烧,其实是素面筋啦,炸酥嫩可口,再沾一点番茄酱,我的胃总算满意了。
付钱时,刚好有零的,这时候三个阿婆都走了出来,我交给其中一位,她们一起和我说“谢谢”,我居然被吓了一跳,自打离开新加坡回国,在小店吃完付钱,我几乎就没听到这“谢谢”二字了,还说得这么真诚热忱。收钱的阿婆看了看,说,多给了一块啊,我说不会,我点过了,刚好,她就笑了起来,说老糊涂了呀,我们三个,加起来都要两百岁了,不糊涂也难。店里的客人都笑了。
几位朋友去台湾游回来后,对我盛赞台湾人举止之文雅。我在网上有几位台湾网友,虽然从没见过面,听其吐属,也是风仪可想。三个开店的老阿婆,行动有点笨笨的,招待客人却让人这么舒服,我相信了这是一家真正的“台湾小吃”了,并且为了我相信的原因而惭愧了一把。然后又习惯性地开始杞人忧天:笨笨的阿婆的店在无商不奸的大陆能开多久?那些千奇百怪的税费和工商卫生“有关部门”的潜规则她们懂么?……
不过我立即将之列入以后晚餐新地点,希望有时间再去品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