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对方的立场,再谈共情
收到一份文件《自杀评估量表》,来自某皮肤病的临床研究。不甚理解,难道该病患者有高度的自杀倾向。浅显地认为,银屑病(该皮肤病)没有身患肿瘤那样绝望。即使如此,为何要自杀呢? 不细究过程,仅观结果,皮肤病患者也是经受着生理和心里的双重“荼毒”。
故而想起,与高中男友于北京的一次旅行,是一个冬天。他身患慢性湿疹多年,冬天尤为严重,双腿疤痕和脓液累累,不忍卒视。某晚闲聊,谈及他的病,黑暗中未能注意到他受病痛折磨的表情,或许是我不以为意,又或许是不忍心。但那晚他的落泪啜泣,在多年之后,仍令我无法感同身受地印象深刻。
而今在接受“高自杀倾向”的结论后,我好像能理解他的难过。此前一直抱有“这也值得一哭”的感慨,因我常年被偏头痛折磨,自然地认为“人生在世,病痛常有”,但不至于需要哭泣。
共情,首先要站在对方的立场。
近期,领导认为我行有余力,希望我帮助其他同事做一些工作。其实,自己工作相当饱和,又恰逢生理期,身心俱疲,”靠着止痛药拖着病躯来上班“是我的真实写照。
无数次抱怨,领导丝毫无同理心。确实,她本人身体健康,精力充沛,连午休时间都可以直接免去。
不论身体状况,抑或是岗位,她都不可能也无需站在我的角度。让她共情,简直痴心妄想。
课后作业
1.面对对方无法共情,改善不利于自己的处境?
2.如何更能理解对方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