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渣”的孩子是如何养成的?

李姝婷:我们今天现在来开始一个话题,关于父母比较窒息的爱,讲亲子关系,么利华老师可以给我们分享一下你的理解吗?
么利华:刚才你提到父母的爱的时候,用到两个字——窒息。
为什么妈妈会有浓度这么高的爱呢?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做一个完美的妈妈,但实际上温妮柯特讲过, enough mother——够好的妈妈,但是很容易被曲解,所以曾老师就说其实60分的妈妈是最好的。
我们说特别完美的妈妈可能来源于他早年自己有这样的一个幻想,希望有一个完美的妈妈,或者是说有这样的一个很严厉的妈妈对待他,内心总有一个挑剔者的声音,总觉得自己做的不够好,他可能会在养育自己的子女的过程当中,让自己变得特别的兴奋,然后活力满满,每时每刻都在孩子的身边,那么这样就会让孩子窒息。

前两天施琦嘉老师讲了一期关于渣男渣女的话题,说什么样的人特别容易培养出渣男渣女呢?是跟原生家庭有密切关系的。
他说父母是兴奋型的,从来不管孩子的需要,就以自己的感受去替代孩子的感受,忽略孩子的真实感受。
那么这样一个兴奋型的父母,比如说你吃什么菜不重要,我觉得好吃我就要拿给你吃。你觉得冷不冷不重要,我觉得你冷你就要穿。生活中这样的事情天天发生,这个孩子他就会习得一种观点,原来我的想法是不重要的,我的感受也是不重要的,父母的想法更重要。
当他有这样的一个想法形成之后,就会形成一个形成渣男渣女的土壤。比如长大以后,会过度地去向别人表白,跟浪漫无关,我才不管你什么感受,我想追你,我要造成一种公众效应,让所有人都注意到我。

我想到有一部电影《真的爱你》,张学友和张曼玉演的,两个人情感发展的很好,但是中间有个小插曲,然后张学友演的角色非常有钱,因为很多因素,他以为张曼玉演的角色是不是也是爱我的钱,在一个舞会上他就给她了个戒指,但是张曼玉已经感觉到他对她的情感好像有点不对劲,说如果你心里已经没有我了,我不会嫁给你。
就在那样一个舞会现场,把戒指摘下来,转身扭头走了。后来张学友发现他心里放不下张曼玉,然后就跑到张曼玉工作的地方,就是化妆师的柜台上。他说我真的离不开你,我希望你怎么样说了一堆,最后给了她一束花,然后张曼玉特别开心就跳到他的身上了,大家都在旁边鼓掌。
这可能是一个看起来浪漫的故事。但是真的是有很多的孩子,比如说一个女孩里面穿一个婚纱,外面穿着个棉服跑到男孩的办公室去,啪把外衣一脱,说我就要嫁给你,它可能造成这样一个公众效应,但男孩或者女孩内心并不舒服,更多是被震到了,被弄得很惊悚,并不觉得浪漫。

实际上这就是兴奋型的父母养育出来的,我们可以称为“渣”的这样的一种状态的孩子。他们不愿意承担责任,不太在意别人的感受,没有界限。
培养出这样的孩子,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父母过度的爱护,我们以我们自己的感受去替代他们的感受,不想他们到底是想吃面包还是想吃饼干,我们就想我们爱吃面包,你就得吃面包。
当一个孩子从小就没有被看见,没有去表达自己内在感受和想法的机会,他无法习得我的想法是重要的,他的自我就迷失了。
亲子关系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足够好的妈妈,60分妈妈而不是100分。这个里面实际上就是有一个界限在的,不是我给你的爱,你就一定要接受到爱,我们要看这个孩子的感受是什么。

李姝婷:我们长大以后发生的事情,其实和我们以前原生家庭的环境都还蛮有关系的。就好像今年很火的PUA,不管是情侣之间的PUA,职场上的PUA,都可能是我们在小的时候在被父母PUA。
么利华:是的,实际上我们说兴奋型的父母他养育出来带有“渣”气质的孩子,从小父母给到的爱是不足的,或者给他的爱总会让他感觉他不值、不配,他的自我价值感非常低。
他的内在是很自卑的。
有一些女孩她内在安全感很差,她有一个期待,就是对理想化父母的期待。
偏偏“渣”男他就有这样一个本事,他油嘴滑舌,过度兴奋,让女孩感觉好像是能够照顾我,人际关系当中的配对就来了。这样的女孩子,她就被“渣”男、“渣”女相中。
无论是我们无论是“渣”的孩子还是被“渣”的孩子,真的都跟我们的养育有关,给的不足不行,给的过多也不行,60分妈妈恰到好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