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事屋有约Vol.3|糊弄学是怎样成为一门“显学”的?组长在线解密

时光飞逝,转眼间牛年即将到来啦,随着各类新鲜有趣的小组接连成立和壮大,豆瓣社区中兴起了各种有意思的学问,有的甚至破圈发展成为了一门显学,比如「糊弄学」,这门既高深又粗浅的学问现今已经吸引了将近20万弄弄子们入组,一同修炼糊弄学。从入门到进阶,糊学家们一边认真又一边糊弄着。
本屋为了解糊弄组成为显学的秘诀,这次邀请到了“糊弄学”小组组长,下面就来听听糊弄组的故事吧~有请糊弄学小组的组长摸鱼的阿汤👏!
万事屋有约Vol.3目录:
· 组长谈建组初衷
· 组长回忆发展轨迹
· 关于维护讨论氛围
· 组长和组员的归属感
组长建组初衷:不要所有事都追求完美
当初建组是受到某餐饮官博糊弄工作却受到大家喜爱的启发,灵机一动,觉得这个方法很妙,甚至包含一点人生哲理,感觉很有意思。如果有一个正经研究糊弄方法的小组,也许能聚集一批糊弄工作、人际关系的大师来分享、交流彼此糊弄的独门绝学。

建组后,组员们的理解也都很到位,而且在此基础上有许多有趣的延展。比如一开始我认为糊弄谁也不能糊弄自己,但有胆大心细的弄弄子发现了糊弄自己消极情绪、拖延症习惯等等的好方法,发扬小组精神的同时也使糊弄的意义得到了延伸。
不过我们小组并不是倡导万事皆可糊弄,而是有原则、有底线地糊弄,比如用20%的精力做80%不重要的事,将80%的精力集中在20%更重要的事上,不要所有事都追求完美。当然这里的数字只是一种比喻。一件事情的重要程度因人而异,所以对于个人来讲,糊弄的前提是知道对自己来说什么才是重要的。“糊弄”不等于“凡事皆糊弄”,不等于坑蒙拐骗,也不等于逃避应承担的责任。
小组发展轨迹:糊弄着糊弄着就出圈了
小组的第一篇帖子是我的建组起源,一开始没有组员和我一起讨论,我就经常在组里发一些有趣又很巧妙的糊弄技巧。虽然吸引来了一些成员,但一般都是我在自娱自乐。而我也很佛,建组半个月以来都没写出过什么经验贴,所以看到组里有一篇特别实用的经验分享,就立刻给加鸡腿,并且奖励了一个管理员用来留住她。
大概是因为本组“种地”太糊弄的帖子被首页翻牌,成员渐渐地多起来。
小组的内容是实用性和娱乐性并存的,很多帖子都特别有意思,后来有弄弄子们把帖子搬去哈组,小组成员进一步膨胀,有了最初的出圈迹象。

紧接着优秀组员也在自己所在的公众号报道了小组。
刚开始在小组里会写一些跟大家生活息息相关的帖子,提问跟组员互动,积极回复每一位真情实感发帖的组员,维持虚假繁荣,也会搬运有趣的内容。另外也有及时设置分区,用分区引导大家发布主题讨论,利用小组话题、小组活动工具,发一些话题、活动吸引大家参与。


我们小组算是有专属于我们的各种梗,比如在早期回帖时,“啊这”“也太那个了吧”“!”“👍”“好家伙”这类的评论回复会比较流行,另外糊弄组的主要玩法就是分享自己的糊弄见闻、经验,另外就是可以在组内在线寻求帮助。
维护讨论氛围:不敢再糊弄组规了
随着组员暴涨引来越来越多极端的发言,我开始意识到,如果再这样下去,小组可能被自己糊弄没了。于是开始升级组规,组规更新过两版,一开始贯彻本组精神,非常简单只有短短几行(当时从别组copy了一个,万万没想到被嘲至今)。现在是3.0版,重点更新是在在入组申请和各分区发帖回帖的要求上。

建组初期有好多水帖,有成员加入就发一个标题和内容只有“。”(句号)的帖子,组员也跟风排队糊弄地回复,导致组内有段时间讨论挺水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专门去建了一个糊弄楼,用来迎接找到组织的新晋弄弄子们,同时接收大家对糊弄回复法的疯狂试练。
总的来说,维护讨论的氛围主要是通过更新组规设置入组、发言、回复规则,以及及时加精优质的帖子,设置管理员巡查、处理违规帖和违规成员,加入组员反馈渠道,也就是举报楼,因为管理团队的精力毕竟还是有限的,可以让组员帮忙监督小组里的不良内容。
之前有组员关于是否应该糊弄在帖子里吵架的,还有因为评论不和谐导致楼主删掉精华帖的情况,各自按照组规处理之后升级了组规,希望能有效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吧。
选择管理员没什么统一的标准,前期是看是否活跃,发帖内容是否优质,其中三位管理员是招募来的,还在豆邮“面试”过,现在的管理员都是一批元老级。现在建了一个私密小组沟通小组事务,比如规则制定和变更,小组当前遇到的问题,组员的处理,做什么主题的小组活动等等,偶尔也会有闲聊吐槽。
如果小组出现纠纷,一般都是按组规处理的。为了避免矛盾激化,会先要求双方停止发言,然后删除违规言论,组长能做的就是按照组规处理了,剩下的我会给出一些合适的建议,比如在组外有严重权益侵犯的可以举报给豆瓣官方处理。
组长和组员的归属感:我们的快乐老家
我觉得挺多组员会有归属感的,起码很多组员都自称弄弄子,会说这是属于我的小组、快乐老家等等。我也会有归属感,我觉得是“糊弄”让我们聚集在一起的。“糊弄”是一个比较新鲜的主题,在糊弄组里讨论如何糊弄是一种特别的体验,在别的小组就不会专门讨论“糊弄”的问题。在小组看大家讨论时会有意识地捕捉目前小组讨论的风向,比如弄弄子等等的自称。我自己也会以“弄弄子”自称发帖,跟其他组员互动。

我觉得对组员来说,我们组就是弄弄子们抱团取暖、交流分享的快乐老家,在这里可以学习生活技巧,也可以收获无尽快乐。我在小组里属于糊弄担当(bushi),其实只是混迹在糊弄组中的普通一员,有时会像一个交通协管员。
管理小组的动力一部分是出于责任感,感觉这不是仅属于自己的小组了,是大家的小组,是豆瓣的小组。小组在豆瓣乃至更多平台的“形象”和“文化”是怎样的,作为组长是有且要担负责任的。不希望看到小组变差和组员不开心。
在小组组建之初我只是自娱自乐,但是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看着组员数日益增多,大家都很开心地刷小组、在组里讨论,我还挺有成就感的。
小组出圈有快乐,但是也有烦恼,快乐就是得到了很多人的肯定和认同,大家分享的故事、经验实在太有趣了,但是也会烦恼,担心小组精神和组员的讨论可能被断章取义和过度解读,对小组和组员两者造成不必要和不可逆的伤害。
可能会听到一些关于小组的负面看法,但是我个人比较看得开。有些人认为“糊弄”是一种逃避、消极、不严肃的生活态度,对此我想引用中青报文章中的观点:“理解年轻人的一些糊弄行为,并不等同于认可对它的滥用,‘凡事皆可糊弄’的极端倾向并不足取。”每个出圈的小组都必然会遭受一些外界的负面解读吧,我希望和组员一起保持初心。另外,糊弄需要精力和技巧,冷漠才是最简单的,用组员的话说,“本组组员挺温柔的”。小组本身就是同类抱团取暖和交流分享的一个空间。
本期访谈至此也接近了尾声,非常感谢组长的参与,如果想要加入糊弄学小组,本屋为你指路入组指南: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185440620/?dt_dapp=1
以上就是万事屋有约第三期的全部内容,期待大家在糊弄组冲浪时再相见!(https://www.douban.com/group/694529/?ref=sidebar)
最后祝大家牛年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