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20年度读书报告
查看话题 >书单|2020年读书报告
春节可以囤上了
其实不是拖延症,而是已经在个人的读书笔记里复盘过了,现在搬到豆瓣。去年一共标记了92本,有效阅读79本,不高不低,也没有疫情期间闲逸在家发现另一个世界之类的故事,就是非常普通的又一年阅读,自己不很满意,没什么完整的计划,只是乱七八糟的读了一些,社科类偏多,文学寥寥。
▓ 年度之书
怎样爆吹这本书,在图书馆里读到数度落泪。读过后只会恨为什么没早读,就像了解了广义相对论后恨没早点多了解一样。举个例子,熵增近几年又被炒热,这个概念一点也不难。熵增作为时间的方向,也在很多文艺作品甚至公众号里都有详尽的解读,但公众号似乎没有告诉我们熵增是因为人类模糊的视角,而它并不一定是什么真正的宇宙真理。
此书门槛不高,篇幅很短,就算物理学知识不多读都不困难。作者号称是诗意科普作家,除了非常简单的表达、大量灵动的比喻,非常美妙的文字都在说教之余给人心里留下震动。
虽然无非就是把广义相对论、量子力学的原理,借时间概念编织在一起,也许找到对的内容看哪本都行。但毫不夸张的说,它甚至改变了我看待问题的全部角度,也对人本身所处的时间、空间、宇宙有了更加开阔的理解。有了这样一层视角,后续对宗教、哲学、科学、艺术的理解都会更容易。
作者还有另一本《现实不似你所见》,如果对量子力学感兴趣,可以进一步阅读。
▒ 年度十佳
温铁军是三农问题的专家,偶然在B站看了他的讲座,对话题有点兴趣,找到了他主要的代表作都读了一遍。他的团队的书内容比较重复,说的基本是一个主题:西方发达国家向中国及第三世界转嫁危机;现在是从产业资本向金融资本时代的过渡;农业及农村是中国经济软着陆的根基,过去如此,未来也是一个重要选项。
这本《八次危机》内容相对特别,讲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面临的八次可见危机的背景和化解,当然前两次还带着新政权成立前的影响。温铁军现在已经是B站某领域的红人,争议也多了起来,即使不认同他的全部观点或结论也可以了解下思考论断的过程。若有兴趣可以还可以读《告别百年激进》、《居危思危》。
突然火爆出圈的人类学家项飙的早年著作,北大学生和温州老乡的身份让作者可以相对独立的身份近距离观察北京大兴浙江村内的生活起伏,夸张点说就是亲身表达了什么叫用生命在研究,对现在的学术环境来说几乎再无可能了。
北大法学院教授张千帆老师的经典教材,夹杂着不少社会热门案例,当年因为被下才蹲守了一本,原因不言自明,读过大概就知道了,对宪法学感兴趣的基本可以自学入门。老师的观点明显非常西方,不过这样的声音在如今的语境下越显微弱。
根据一门非常经典的哈佛公开课整理的书,从公正的角度打开了政治哲学的一角,什么时候年龄读都非常恰当,当然越早越好,我是读的太晚。
社会学领域的必读书目。即使是几十年前的书,有关白领的形成、生活方式、权力的论述到今天几乎都还适用,尤其适合审视国内城市白领目前的处境。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经过三十余年的城市化,国内都市白领这一阶层已逐渐壮大,其缺乏实质财产的占有,政治诉求的混乱等与美国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国内白领的形成与美国尚有较大区别,中国也不存在美国形成白领阶层的土壤(个人理解)。
简明科学之历史,吴国盛老师如果少PO点自拍照,这本书会更好看。
读这本主要想研究一下关于爱的论述,实质是无全景的乱看,经典值得一读再读,希望未来会有更加深刻的解读。
在图书馆里随意翻到的现代史书,一共四本,只看了第一本,说的是所谓的双元革命期间社会各方面的变化,未来可以继续读。
政治领域的理论能长存保鲜的观点似乎不多,成为经典恐怕只有维持一个相对长的周期,毕竟社会的变化需要的时间也很长,社会科学就是在不停修正的过程,我猜想有关国际政治本身的研究又经常面对样本过少,变量过多的局面。所以对我来说,好的政治论述锻炼的更多是一种思维。
除了如上十本,去年还读了一些可能在某方面值得被记住的书。
▓ 社科类
几年前听万维钢的节目推荐的,对前两期关于“苦”即不满足的进化心理学基础印象比较深刻。书名直译是“为什么佛学是真的”,引进后原标题被完全隐去。读第一遍时打分不高,觉得后半部分讲了太多有关正念冥想的内容,后来整理笔记重新组织内容发现之前不好理解的部分被自动略过,整本说的其实是佛学与现代行为心理学研究结论的相似之处,冥想是一种主动的锻炼方法。内容深度还是有,只是没给出太多有益的建议。
读过部分哲学书籍后,会发现宇宙规则真的可能最接近佛学中的“空”,所谓的开悟无非就是领会到形而上的真相——看到物质的不连续性,跳出自己的肉身看到形而上的宇宙同一性,这个跟《时间的秩序》中讲的事实不谋而合。而在所谓看到形而上的存在的同一性之后,佛学又进一步推动去领悟道德的同一性:自我和他人的福祉相等,众生平等,万物平等。不过话说回来,到那时候人也就不是人了。
作者是一名心理学领域的学者,算是科普作家。偶然在图书馆翻到的很厚的科普读物,副标题已经说的很清楚: 为理性、科学、人文主义和进步辩护,是本书全部的主题。数据较多,观点偏左,通俗乐观完整。如果是年轻人,至少也应该有这样的认知过程,用相对客观的事实完整的了解当下的科学、文明、世界都经历了什么,推论现在处在什么阶段,然后再想想还有什么其他的可能。
对我来说,进步与其说是事实,不如说是理想,人是需要希望的生物,在世俗化的过程中,科学和进步的确很适合担任某种给定的意义角色。
又一本所谓的“人生意义”论述,当时读还可以,现在对我已经索然无味。关于人生意义的提法不够新鲜,只要对生命本质有过思考大多可以到这步。整本书收益不多,只是看看其他人选择的描述人生困境的角度。
这本的评分高到吓人,明明只是一本有关无政府主义的随笔集。人对政治文化的幻想时常陷入循环,当环境紧张时渴望无政府,当过度自由时又渴望回归威权。这本书的现实意义在于提醒每个人,无时无刻都要记得,现实总有另一种可能,即使不知道是好是坏。
一般不太喜欢看随笔,虽然有些段落偶尔会让人惊呼一下:这里不错。但整体又觉得缺了点什么。这本书评分高应该跟篇幅不长、语言简洁有不少关系,反正我从开篇一个过马路的例子觉得很有趣,很快就一口气读完了。
去年爆火的那篇报道,讲外卖员的《困在系统里》提到的美团王兴最喜欢的书。翻来看了一下,一知半解。这是本语录式的哲学思考,关于有限和无限的概念可大可小,用在家庭、经济、政治甚至万物规律貌似都能套,能够感知其大概意思,但又不能尽述。
我们每个人都在有限的游戏里,如果有一天知道无限游戏的存在,是第一层的升级,如果还能有参与无限游戏的经验,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已经难得了。
两本社会学领域比较热门的书,《浮生取义》是关于华北农村的自杀研究,基本是论文,有关自杀的论述比较全面,有点惊叹研究对象多是利他型自杀,人真的是社会的动物。《私人生活的变革》主题是东北某村庄的爱情与家庭生活变迁史。
读中国的社会学作品总是觉得缺点什么,可能是看的还不够多。
很不错的医学通识,非常需要补充的人生常识,得到有同名课程,基本是课件。
书很厚,结论很简单,建立合理的投资和风控意识是每个经济人必备的素养,即使是相关领域从业多年的人也未必全都知道。这本书不适合想要用高杠杆以小博大的投机者和希望每年资产翻倍的非理性主义人士。
总体说并没有提供更多的新颖观点,不过有关第四时代的消费特征,部分哲学角度论述倒是值得一读。
▓ 文学类
这是一本迁居大理的人的访谈录,读完让我幻想了一两周未来移居到大理的可能,后来被理性战胜,还是乖乖的留在湾区养老比较实际。想法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大理过去那种社区的氛围如今随着地产商的侵入正逐步被蚕食。
书里的人大多从事文化行业,或本身已有部分流量。对每一个人来讲,无论如何选择未来的生活方式,都不应是偶然的冲动决定,而应有充分的准备,包括经济上和心理上。这是一种真正对社群生活有所理解、有所能力、有所付出才能维系的一种生活方式。简单说,首先别被公众号给轻易骗了。
恕我接受不能,随便谁把它列为经典吧。看上去像是早写了几十年的《大江大河》,但是经典不是应该不朽的么。人物虽多但角色大多扁平,内心戏和冲突安排的都比较刻意,爱情观也莫名其妙。作者还时不时的跳出来跟读者聊天:“我亲爱的读者可能会XX”,”各位读者啊,可不要怪这个XX的XX”,不知道记得对不对,大概是这个意思,有种九十年代故事会的感觉,让人跳戏。
较可取之处应是对人在时代背景下的移动和改变描写比较全面吧。
据说火遍美国,也是被封面吸引才在没上市前就预购了。封面比较适合拍照,实则跟故事没什么关系。文字很纯熟,熟到几乎炫技的地步。用大段篇幅描写苦难,但单纯的苦难并无意义,角色除了社会地位的变化几乎没有成长。即使真实的坎坷试图封住所有政治不正确的嘴,还是非常想政治不正确的吐槽:故事本质就是100%的玛丽苏。
主角即使有苦痛到不可信的经历,却同样拥有超乎常人的长相、神一般的逻辑天赋、事业上的运气、若干不计代价为他付出的人,否则连被看到的可能都没有。总结:原来是人物天生的优秀创造的可能,更衬托了这个故事价值一般。
只要是怀念祖辈经历的书,一般评价较高。这些年人们越来越多关注属于小人物的微观历史,也是件好事。
六个故事倒叙,豆瓣排名甚高的推理小说。比较难得的是很少见的发生在香港又有宏大时代背景的推理故事。涉及少量政治内容,在国内出版恐怕很难。
苏比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书单|2024年读书报告 | 读了100本,25本五星! (92人喜欢)
- 2024年年度总结:又是被浪漫主义围绕的一年! (11人喜欢)
- 书单|从宇宙到炉台:阅读如何拯救了我(超长文) (34人喜欢)
- 书单|主题阅读:宋代历史 (19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