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们的写作建议
查看话题 >总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但差了这个还真不行

问:从不怀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但感觉自己读书对写作并没有明显提高,这其中是差了什么环节?(@夜里小白船)
@ 夜里小白船:
你好!很多作家都谈过写作,唯独老舍的最合我心,倒不是什么高头讲章,只是一本演讲集的末句:“各位要是打算学学文学,请记住多读多写多生活这三位一体的东西。”
这写作观是我的菜。是的!不多生活,不看看世界,是宅不出好文笔的。如果你在读写之外,总觉得欠点什么,大概就是它了。
不过,谁不在“多生活”呢?作家不也吃喝拉撒睡么?是又不是,“少年战恶龙”成为传奇,“悠然见南山”也未曾速朽。他们都是时间的馈赠,只不过有人吐出明珠,有人摊成流水账。
阅历对写作影响巨大。少时看《瓦尔登湖》能闷死,年长些再翻就别有滋味了。例如那句——
“时间只是我垂钓的溪。我喝溪水,喝水时我看到它那沙底,它多么浅啊。它那浅浅的流水逝去了,可是永恒留了下来。”
当年初读,似懂非懂,后来越琢磨越在理。写作不也如此吗?都被时间之水惠泽,无心人见浅,有心人见深,深浅之间,同源却迥异。

那具体怎么做呢?多读当然重要,但记录更不可少。善于观察积累,是写作的基础工作。这一点村上春树和毛姆是好榜样,前者在自传《我的职业是小说家》里说过——
“身边来来去去的各色人物,周围起起落落的种种事情,不问三七二十一,认真仔细地加以观察,并且深思细想、反复考虑……重要的不是得出明了的结论,而是把那些来龙去脉当做素材,让它们以原汁原味的形态,历历可见地留存在脑海里。”

村上春树
至于多写,绝不要盲目地多写,更不要为应付内心的迷茫和忐忑而多写,那没有半点帮助。先找好写作方向,除了狭义的文学创作,在自己擅长的领域输出,也是不错的选择。
再具体到日常。初期可以化整为零,不要一上来就整大部头。随手记,写日记,每天一条深度思考的微博,回答擅长的问题都行。先养成每天写作的习惯和手感,假以时日,再过渡到作品,从千字文到短篇,再到中篇、长篇。
最后是多生活。这个只能靠自己了,生而为人,谁都独一份,扎到日复一日的漫流里吧,放肆扑腾,你的那朵浪花终能被看见。
预祝过年好!
叶伟民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