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曼谷 | 唐人街,一艘去往中国的慢船
今天跟马来外婆打了个视频电话。连逢雨天,他拿衣服到洗衣店里清洗烘干,然后看着街道突然意识到马上要过春节了。摁下视频通话的摁钮,我看到他那边的天很亮,我这边还是阴暗的雨天,整个人也没有睡醒。
“新年快乐啊!”他说。
“新年快乐啊大卫!”
“又是一年春节了,我们两个春节没有见面了。曼谷的唐人街今年宣布不做活动了,感觉一点年味也没有了。”
想起2019年的春节,我们还在假期前连夜骑车去唐人街买年货,街上都是游客和采购的泰国华人,热闹的气氛让你一瞬间就能感觉到,年近了。
- 华人多了,那便是唐人街 -
做了长时间停留泰国的决定后,我便广而告之了身边的朋友,当时还不知道以后在曼谷的生活会如何,只是忙着置办生活用品,加紧时间处理签证的问题。突然有一天朋友问我,安置得怎么样啦?有没有出去走走,我说还没有,也不知道能去哪玩。朋友说,曼谷有唐人街的吧?没有去看看吗?
心想:对哦,我得去唐人街逛逛。
请楼下的保安帮忙叫了出租车,问司机,能去China Town吗?司机自信的点了点头。
经过漫长的堵车,司机把我们放在一个大转盘的人行道边,说,这里就是China Town啦。我一下车看到一个大牌坊。哇,好气派。

但是这里跟想象中并不太一样,周围都是卖钢材和五金的店铺,迷茫的走了一阵,心想那个满是游客的街道在哪里呢?


直到我们走到一家老旧的医院门口,不远处热闹嘈杂的声响,才宣告,欢迎来到唐人街。

唐人街并非单条街道,而是由“耀华力“、“查龙军”、“三聘”这几个街道拼接而成,有着海外华人扎根的痕迹。起先看见的钢材店,都是潮汕人在经营,早期都是靠着钢材生意起家然后在整个泰国开枝散叶。说起来在海口的钢材市场,也是潮汕人的天下呢。

我先生找到了一家卖中国茶的铺子,老板是汕头华人,女儿刚从中国过来不久。应该是上一辈就开始做起的店铺,风格其实已经很泰国化了,也挂着国王的照片,茶叶用老式中药柜子收纳。不知道买什么只好让老板推荐,老板得知我先生比较喜欢凤凰单丛,说,我这里的单丛不算太好,你买我就多送你一些吧。我们又买了个小茶盘和一些红泥茶具。
唐人街里的老一辈华人,说潮汕话的居多,偶尔也遇见几个说粤语的,在茶摊坐着,大大方方拿出自己的宝石金戒指来相互比较,听得懂粤语但他们说的宝石知识我是一点也不懂。





- 思念的寄托 -
快要到中秋节的时候,商场已经挂起兔子和月亮的装饰,公司里的阿姨也帮老板置办起了中秋礼佛用的东西。看着7-11里卖的榴莲月饼,我反而思念起广东老家那种最传统的莲蓉蛋黄月。
这时接到我先生家里打来的电话,说有两位姨婆要上曼谷,让我们俩去见个面。
我:姨婆?泰国人吗?
我婆婆:对,泰国人。
来泰国已经好一段时间了,一直以为在这里无亲无故的,没想到还有土生土长的亲戚在这里??
按着家里给的联系电话给两位姨婆打了电话,姨婆的中文还挺好的,沟通并不算困难。约定了见面的日子,我们在ChatuChak的MRT车站等候,见面先行合十礼,抬头一看,感觉姨婆真的...很年轻...我们喊她俩Mai Noi和Mai Yai。Mai在文昌话里是用来称呼女性的名头,Noi和Yai在泰语里是小和大的意思,大概就是小姨婆和大姨婆这样。
Mai Noi很健谈,Mai Yai因为中文不好,很少说话,但两人都很和善。得知她们一直住在巴吞他尼府,有大屋和田地,在吞武里买了套公寓,这次过来也是想打扫一下房间。
两人均六十多岁未婚,这也是为什么我觉得姨婆很年轻,因为看起来只有四十多岁。
姨婆说想吃耀华力卖的鱼鳔羹,我们也想买中秋月饼,于是达成一致:好呀去唐人街吧。

唐人街上果然很有中秋氛围,饼家已经把饼盒高高叠起等待来取它们的人。手提的小灯笼也出现在一些摊子上,没有找到想要的月兔灯笼。

姨婆要四处逛逛,我和先生就闲逛到一家寺庙附近,看到有摊子在卖瓦罐煲的咖啡,那就坐下来喝一杯吧。


做咖啡的阿姨用瓦罐煮好了热腾腾的咖啡,就打进玻璃杯里,一杯热咖啡一杯冰块,自己混合,淡奶可以随意加。喝了一口咖啡,是东南亚混合了可可香气的咖啡豆味儿,我很喜欢,但是天气炎热我又把咖啡倒进了冰块里,顿时舒畅。
邻座响起了我老家的粤语,忍不住看过去,是几个老人摇着扇子在聊天,短衣短裤就着冰块摇曳的咖啡,衬得天气好像都没那么热了。 路过一个卖彩票的阿姨,也坐下来,大家又把话题转移到彩票上了。巷子对面是一户人家,洞开的木门里有一张四方的桌子,光线阴暗但是人气十足的感觉,因为天气好门口晾晒了很多衣服,很像广东老家的那种感觉。
有那么点想家。这里也有那么些家乡的感觉。


最后一次去唐人街是在19年的春节前,马来外婆载着我去买年货。我们驶过北榄的街道,驶过错综复杂的高架路,驶过胜利纪念碑的大转盘,谈论起各自家乡过年会吃的东西。
大卫家里是福建华人,但是从小在马来出生,没有回去过福建老家,说不出中国老家是怎么样的,只是家里依旧是依循着华人的传统过节。


大卫说他们过年一定会在家里准备林真香的肉脯,正好唐人街上有,老板也是说闽南语的华人,跟大卫能聊,他看上去很开心的样子,说好像回到槟城了。


然后是我要准备煲老火汤要的汤料,大卫说认识一家也是闽南华人的杂货店,进去一看不仅是干货连酱料、果脯和其他小零食都有,我想买板栗,大卫又开开心心的去用闽南话找老板娘问。老板娘似乎跟大卫挺熟了,问他工作还好吗过年不回去马来吗?(我听得懂闽南语但是不懂讲)


最后跟大卫一起去找了马来西亚在除夕会煮的彩色小汤圆,没有馅的彩色糯米小团子,回家加上香兰叶结一块煮,下一些红糖,跟我们的汤圆不同,却别有一番风味。
听过好多人说唐人街不好玩,也只是一条街而已,东西也很贵。我想是因为这条街对于每个人的存在意义都不一样吧。对于从中国来的旅游者,它的确是一条街,卖中国商品,好像也没什么新鲜感。但对海外华人来说,这里就是小中国。干货海味、传统糕点,甚至过年用的红包、中元节用的元宝蜡烛、中秋用来拜神的果盘都可以买到。
很奇怪吧,这些平时天天可以见到的东西,因为来到了异国他乡,变得珍贵。
唐人街半径五公里左右的辐射范围,有着许多的老房子,花点时间窜窜巷子,能找到很多古老招牌的店铺,甚至是谢国民的正大公司。
如果这里吹过一阵风,那么它就可以带我回家。
© 本文版权归 桑德曼_Sandman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