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一点《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的笔记
这本书之前我就读过一部分了,上一次读是在去年的寒假。那时候在家读得似懂非懂,在书上胡乱做了一些笔记。这一次我又买了一本,打算仔细读一读,了解一下个人究竟是如何在历史上发挥作用的。这一部分主要是第一节的内容。
关于这本书,我这里引用一下别人写的一些文字。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mover(来自豆瓣)
来源:https://book.douban.com/review/9071745/
《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想回答一个问题,究竟是英雄造时势,还是时势造英雄?作者的观点是,社会关系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各种矛盾的总和会涌现出一些杰出人物,这些杰出人物是时代发展的代言人,以自己的才干推动了历史进步,给人类历史留下了自己的个人色调,但即使没有这个英雄,也会有其他人取而代之,历史潮流不可阻挡,该来的还是会来,因此简言之,时势造英雄。
书中也论述了历史发展中的自由与必然性的关系。在他的马克思主义角度看来,没有绝对的自由,所有的自由,都是建立在必然性基础上的。在所谓的自由身后,肯定可以抽象总结出一定的必然来。
不能把个别外貌或局部后果看成无足轻重的东西,也不能用形而上学的观点把它和一般趋势视为一成不变。实际上,个别外貌和一般趋势的对立是相对的,它们之间的界限是可变的。对于一流杰出人物是局部后果的那个影响范围中的某一部分,对二流杰出人物来说很可能属于一般趋势。比如……人物越是杰出,局部后果的范围就越会向一般趋势那个范围伸进。反之亦然。因此历史学家在具体分析特定历史人物时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善于分辨一般趋势在哪里结束,而个别外貌从何处开始。
为了回答这么个问题,作者(普列汉诺夫,是俄国马克思主义思想家,晚年转向孟尔什维克)首先从卡勃利茨的《理性和情感是进步的因素》一文入手,并将米海洛夫斯基的观点放在一起进行批判。卡勃利茨认为情感起主要作用,米海洛夫斯基认为两者都重要。但这两人的观点都是“因素论”的体现。(这里因素论有唯心主义的色彩,历史上曾经多次出现将当时理论不能解释的现象归为XX因素的情况,例如燃素论)卡勃利茨将个人意识上升到社会实体。而米海洛夫斯基在反驳的时候,只是将两个因素有所侧重更改为都一样,即陷入了折中主义的圈子,并没有批判“因素论“。并且米海洛夫斯基批判辩证唯物主义是一种”为了经济‘因素’牺牲一切其他因素并且否定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学说“。但是辩证唯物主义从根本上否定了XX因素的作用,与无为主义是对立的。那么辩证唯物主义是如何看待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呢?
唯物主义还没有辩证自然观和历史观加成的时候,人们认为这个主义有”无为主意“的倾向了。普赖斯在评析普利斯特列(此人是早期唯物主义哲学家,信奉决定论)的时候抛出了”唯物主义与自由概念不相容,进而证明唯物主义取消个人的任何独立性“的观点。普利斯特列以”信奉必然论的人们会使用更多的思维能力,更多的积极性,更大的精神力量和顽强精神来追求最重要的目标“来回击。他的观点说明了唯物主义对人类意志的观点同实践上最坚毅的活动极好地和睦相处。也就是唯物主义不反对人类意志。这里作者批判了朗松的”一切向人类意志提出最大要求的学说原则上都确信意志的无能为力;它们为否定自由和使世界屈从于宿命论“。朗松的“否定意志自由就是宿命论”的观点是不对的。但是这里的“屈从”表明了一些时代的“宿命论”促成了行动的心理,也就是“宿命论”会转换成使命感,推动行动的进行,进而推动事态向“宿命方向”发展。这里有主观能动的意思在里面。相反的,相信特定事件必然发生,然后啥都不干,这种消极的想法是不合适的,不是唯物主义所坚持的。这样唯物主义就与“无为主意”划清界限了。
这样一来,对于唯物主义而言,如果自己的活动是必然事变链条的必然环节,那么中间的犹豫会变少,进而更坚决地行动。那么自由是如何体现的呢。这里“缺乏自由意志就等同于完全不能无所作为(这里有点绕),也就是不能不像他所做的那样去做”也就是“在这个位置,就要做”。拥有这种心绪,会爆发出强大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做事情。这里的自由目测是积极行动的自由,而不是哈姆雷特的“自由只是意识的必然性,而啥都不做的哲学”。通过这样论述,唯物主义赋予人积极行动的自由。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