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个仙女,只吃蔬菜水果,粑粑带着清香,那拉出来的咖啡会是什么味道?

上次聊到了在猎奇心催动下价格飙升的猫屎咖啡。高额利润如此诱人,人类又怎么会仅仅局限于麝猫呢?没错,除了猫屎,还有象屎、鸟屎、猴屎和松鼠屎咖啡——每一种愿意吃下咖啡果又不能完全消化咖啡种子的动物,都是潜在商机。
在聊这些排泄物咖啡之前,不妨先来看看“利用动物消化系统处理咖啡豆”相当于咖啡生产制作过程中的哪些步骤。之前聊咖啡分类的时候提过,从一粒种子到我们手中的咖啡,大致会经过种植、收获、处理、烘焙、萃取五大环节。

收获咖啡果后,需要去除果皮、果肉和果胶层,将被种壳(即下图中的内果皮)包裹的咖啡豆干燥熟成,然后在出口前磨掉种壳,这一些列工序统称为咖啡豆的处理。

常见的处理法有日晒、水洗、半日晒、半水洗等。而利用动物消化系统中的乳酸菌和消化液来去除咖啡果皮、果肉和果胶层,然后从排泄物中获得带壳豆,或许可以称之为体内发酵处理法。如果选择让动物在咖啡林里自由进食而不是圈养投喂,那么收获这一步骤也由动物们代劳了。

体内发酵法的成本注定要比常见处理法高出一截。一方面,动物消化排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损耗。拿象屎咖啡来说,大象习惯在洗澡时顺带上个厕所,大量咖啡豆就这样消失在了河道里。一位象屎咖啡经营者表示,投喂33千克咖啡果最终只能收获1千克咖啡豆,产出/投入只有3%左右。另一方面,屎里淘金又是一道额外工序,需要大量人力。而为了避免咖啡豆残留异味,清洗也须更加细致彻底,一来二去,人工费用就高了。


不过成本高并不意味着咖啡一定好喝。
理论上来说,体内发酵豆的品质波动显然要大于其他普通处理法,毕竟每只动物消化道里的乳酸菌种类数量都有差异,消化液和消化时长也各不相同——韩怀宗老师就在书里写过,自己喝过多款正宗猫屎咖啡,优劣差异却很大。
除了个体生理差异外,和咖啡果一起摄入的食物也会影响咖啡豆的风味。如果动物摄入较多蛋白质,粪便中会含有更多氨、硫化氢、组胺、吲哚等气味强烈的物质,咖啡豆也更容易被“污染”。
跟杂食的麝猫相比,植食的大象造成的异味困扰大概要小一些。记得看过利用大象粪便制造纸张的新闻,提到象粪不但没有臭味,反而散发着青草香。

目前市场上的象粪咖啡主要来自泰国北部的一家亚洲象保育基地,除了常规的草叶食之外,保育员还会给大象们投喂混合了咖啡果、香蕉、大米和罗望子果的零食(感觉还挺好吃)。耐心等待12-72小时之后,保育员们就可以准备屎海寻豆了。
据说象屎咖啡有可可味和香料味,隐约有青草香和莓果香,还可能有烟草和皮革的味道。听着还挺精品咖啡的吧?不过真正凭借消化道在精品咖啡界闯出点名堂的不是大象,而是南美肉垂凤冠雉。
肉垂凤冠雉是一种新大陆特有的美丽鸡。它们全身绿褐色,但脖子下方有一撮红色羽毛,形似一坨肉锤,也因此得名。自从巴西人开始种植咖啡,肉垂凤冠雉便成为了咖啡林生态链中的一环:它们专挑最红最美味的咖啡果吃,然后在咖啡树下尽情拉屎,也算是给咖啡树施肥了。


受到猫屎咖啡的启发,2006年左右,一些巴西咖啡庄园主“变废为宝”,推出了肉垂凤冠雉咖啡(jacu bird coffee):将咖啡树下的未消化带壳豆收集起来,清洗干净,储存三个月后就可以上市啦。
肉垂凤冠雉是只吃水果蔬菜的素食主义仙女,排泄物没什么臭味。而且鸟类消化效率高,消化成熟浆果只需几十分钟,咖啡果在消化系统里打个转就出去了,没什么机会被消化液和微生物折腾。


吃素还消化快,也就是说,鸟屎咖啡远不像猫屎咖啡那样容易染上异味。一些专家品尝后发现,肉垂凤冠雉咖啡颇有精品咖啡的优雅风味——果酸味低,闷香,坚果和甜感重,还略带黑胡椒香气。
听着相当不错吧?家里养了鸡的朋友们……
关于猴屎咖啡和松鼠屎咖啡的信息实在太少,就不介绍了,免得误导大家。其实不管是猫屎、象屎、鸟屎、还是猴屎或者松鼠屎咖啡,都是野生动物相关制品,尽管理论上高温烘焙能够杀菌灭毒,总归有卫生安全风险,要不要尝试大家自己衡量判断。
实际上,随着技术的进步,我们或许可以模拟动物消化系统内的环境来处理咖啡果,不仅能复刻独特的风味,有效防止异味,还能通过工业化生产大幅降低成本和售价。人们甚至可以定制属于自己的风味——“不小心错过婚期的四岁雌性麝猫拉出来的咖啡豆”也许都不再是鬼扯。

不过,如果能以低廉的价格轻松买到,即便更安全、风味表现也更稳定,人们还会像今天热衷于体内发酵豆一样去追捧这些“高仿豆”吗?

参考资料:
《世界咖啡学》
Black Ivory Coffee
Thailand now sells coffee made from elephant poop
拜早年!全世界最漂亮的鸡都在这里了!
http://jingxuan.guokr.com/pick/78078/
企鹅是怎么放屁的呢?鸟类会不会放屁?会和哺乳动物有什么区别吗?
https://daily.zhihu.com/story/9724147
咖啡果结构及处理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