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三记
计划赶不上变化,其实也并非完全如此。抛不开的是对家这个概念,骨子里可能觉得一家人的确要整整齐齐的才算是过年。整齐的从小年夜到初三初四了,觉得有些焦躁,毕竟6,7天就这么白白的过去了,想做的事情才刚刚开始。无论如何,开始了总比从未开始要好,每天进步一点就好。···
开始练习双拼输入法,按键的确比全拼要少很多,肩膀有些僵硬,感觉上判断长期练习会减少对手的损耗。
不均和不公其实是没有必然的关系的,现实是用以接受的。
速成绝无可能
只有付出才有收获
完美永不存在
未知永远存在
现状无法马上摆脱
要牢记以上,并不时地记录、思考与反省,你会越来越善于甄别那些不现实的念头,进而摆脱它们的影响。很多人一生都不知道自己究竟有多么不现实。之前提到的“既勤奋又懒惰”的人群,基本上都是吧这些现实当作老生常谈的道理-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从不记录、从不反省,才常常作出荒唐的决定,最终堕落到那分田地。
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是恶性循环—— 莫非拓扑定律
墨菲定律 Murphy's law, 一个经验定律,起一般表述为“凡事只要可能出错,就会出错”
候世达法则Hofstadter's Law, 出自候世达《哥德尔、艾舍尔、巴赫:集异壁之大成》,该法则有时也表述为“双倍时间法则”或“三倍时间法则”
为什么人们总是错误估计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时间呢?因为大多数人在执行任务之前忽略了一个重要的步骤,那就是分辨任务的属性- 它是熟悉的还是陌生的?熟悉的任务估算时间是容易的。然而,有些任务是你所陌生的,那么在执行过程中就必然会遭遇各种所谓的“意外”。其实它们根本不是意外,只不过是因为你对任务不熟悉,它们才成了“意外”。实际上,这些“意外”是任何完成这个任务的人都必然会经历的事情。只有完整地执行一次任务,任务的属性由“陌生”变为“熟悉”之后,才有可能顺利解决这些“意外”。
来自内部的恐惧在于:只要开始做事,一个人就要面临做错、做不好的风险。这原本是任何人都逃不掉的事情,但最终患上“拖延症”的人犯了一个简单的认知性错误,即认为那些能够做对、做好的人都是直接做对、做好的人,总是显得从容不迫、轻车熟路。面对这样的人,那些犯了错、做不好的人根本没办法不自卑、不怀疑自己。。。
所以,很多人做事拖延不过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在作祟。没有哪一个拖延的人愿意承认自己是这样想的,但当他们扪心自问的时候,他们都知道这描述一针见血。
只要做事,就一定会出问题。这是现实--无论和人,无论何事。如果在做事的过程中没有出现任何问题,那肯定不是在做事,而是在做梦。
为什么有的人好像一直很忙,却总是拿不出成绩、做不出成效?其实,工作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人,读书的时候也不例外,上学时总有一些天天,笔不离手,眼不离书屁股不离板凳,成绩却很差的学生,这种情况的存在往往会使人们不经怀疑,努力的可靠性,还好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他们事实上并不努力,只是做出了努力的样子,或者显得比较努力而已,无疑他们的效率低下,而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答案是回避困难,任何一个任务都可以划分为两个部分及相对简单的部分和相对困难的部分,如果世界上的任务都是由简单的部分构成船坞困难之处,那就没有人会遇到挫折或者遭遇失败了,可现实并明显并非如此。
稍微思考一下就能明白合理的时间安排应该是这样的迅速做完,简单的部分把节省出来的时间放在困难部分的处理上然而很多人会下意识的回避困难,于是乎他们的时间安排是这样的,用几乎全部时间处理简单的部分,至于困难的部分,干脆掩耳盗铃,视而不见,暗地里希望困难自动消失。
所以很多人实际上根本不知道自己所谓的喜欢做某件事情,很可能只是因为那件事情相对简单,容易获得奖励而已,拖延的人并非不做事,他们做事甚至做很多事拖延的人也并非不努力,他们会花很长时间去做事,但做的只是很多简单的事,他们每次回避困难的时候都不是故意的,并且往往已经给自己找了恰当的借口,这借口太强大太有力,以致他们真诚的相信我喜欢做有创意的事情,而现在手上的这些事情太枯燥,我确实提不起兴趣
所有真正踏实做事的人都知道任何任务的,绝大部分都是枯燥而又无趣的,所谓有创意的部分可能连1%都不到。
这让我想起自己也还在效率低下的路上苦苦挣扎,万幸的是,知道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然后反思改进才是最重要的。
做任何说事情,学会思考方式最为重要。要学着像一个项目管理者那样思考- 他们更多地关注“方法”,他们会花费笔别人多(多出许多倍)的时间去落实每一个步骤,在确认无误后,他们才会有效地分配任务,团队才能够切实可靠地完成任务。
对此的思考,准备减肥。内容是在3个月内减肥6斤,也就是每月2斤,据今天也就是3月14日体重应该为114斤。为此,每天记录自己的饮食和活动。每隔6天秤一回体重。控制糖分和不饱和脂肪摄入。早上运动拉伸10分钟,下午10分钟,晚上10分钟。每周上一次力量和瑜伽课。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