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党争小记
1. 赵匡胤夺取后周柴氏江山之后建立赵宋,由于这种不正当的上台也让赵宋官家一直重文轻武,对官员极为宽容,军事上以募兵制取代府兵制。府兵制是战时打仗农时耕田,以兵养兵,而募兵制是招募职业兵打仗,由朝廷出资。
2. 后晋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了契丹,之后收复燕云十六州是赵宋朝堂上每个人的志愿,实际上赵匡胤建立宋朝时燕云十六州已经是辽的领土了。宋辽冲突不断,宋真宗出钱买和平,签订澶渊之盟,带来了上百年的和平,北宋也在这段时间里慢慢积累财富,迎来了繁荣兴盛。
3. 到宋仁宗时代,君主的愿望是维持这样的和平盛世即可,但养兵养官的包袱依旧很重,需要解决财政和军事两大问题。此时有范仲淹等务实派希望通过改革来解决问题。庆历新政最终因牵扯到真正的利益分配而被叫停。宋仁宗比较保守温和,因此也无法强行推行新政。而一些务实派在看到改革失败后退却保守。
4. 范仲淹的改革是以减少财政支出为主,是比较温和的,而另一派认为解决问题应当以增加财政收入为主。因此,在神宗时期实行的“新政”已经不是原来的庆历年间的政策了。仁宗无子,因此继承皇位的是仁宗叔父商王的孙子英宗,四年后神宗继位。
5. 仁宗后期的变革呼声成为后来王安石新法的舆论基础。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执政,开始变法。官员们依其对“新法”的支持与否,分为“新党”和“旧党”。熙宁四年(1071),苏轼任杭州通判,离开汴京。熙宁七年(1074)至九年(1076),王安石遭吕惠卿等攻击被两次罢相,后来闲居于金陵,之后神宗亲自主持政务,“新政”变成“圣政”。因此,苏轼此前所写的攻击嘲讽“新法”的诗文变成了指责皇帝的证据。元丰二年(1079),苏轼在湖州被捕,“乌台诗案”持续一百三十天,后被贬黄州。元丰七年(1084),苏轼离开黄州,筠州访弟之后一路漂向江南。元丰八年(1085),神宗早逝,因宋哲宗年幼,神宗母亲高氏听政,同年,王安石去世。
6. 高氏很快驱逐“新党”,重新启用了司马光、苏轼、苏辙等“旧党”。元祐八年(1093),高氏逝世,执政的哲总继承父亲遗志,又启用新党,章淳等人回到政治中心,之后苏轼等人被一贬再贬。元符三年(1100),宋哲宗去世,弟弟赵佶继位,也就是宋徽宗。宋徽宗继位时由太后向氏主持朝政,被章淳迫害的“元祐党人”也被重新启用,苏轼从海南回到大陆,第二年,宋徽宗改年号为“建中靖国”,意在二党中取一条路线,结束党争。但建中之政在当年结束,“新党”大获全胜,年号改为崇宁,蔡京把持新党。
7. 宋徽宗经过一系列自作聪明的骚操作之后,在宣和七年(1125)年底迅速传位给儿子赵构宋钦宗,自己坐船南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