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12 宜宾 李庄古镇
本科的时候,读岳南的《南渡北归》,其中印象最深刻的人是傅斯年,被他的才气所折服;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是李庄,这座长江边的小城,是战乱年代的学术世外桃源。
我一直是只知李庄,不知宜宾的,总把它当作一个体,从没把它和宜宾联系起来。直到在冠英古街参观老宜宾摄影展,看到李庄的老照片时,才猛然想起来,李庄原来就在宜宾呀。
我立刻改变行程,第二天就打车前往李庄。它位于宜宾下游19公里处,一路上沿着江边行走。早上大雾满江,一片白茫茫什么也看不到。加上沿江公路施工,十分不好走,让我对临时起意的李庄之行,心中更觉忐忑。到了游客中心,方圆100米,只有一两个人,仿佛只身被包裹在白茫茫的一片中。雾气很凉,整个古镇像一片建筑工地,心中极度失望的我只好硬着头皮一路小跑沿着地图标记点前进。
其实很多事情都是这样,在极度无助的情况下,才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在我跟着地图找到了第一处景点之后,整个古镇的面貌才一点点向我浮现。
地图上显示,离我最近的景点是同济大学工学院旧址。我向来喜欢找讲解,既然没有人工,就扫码买了个在线讲解,感觉也不错。说起李庄,就不得不说同济大学,在众多迁往李庄的文化机构中,同济大学算是规模最大的一个。
同济大学始建于1907年,本来只是一个医学堂,为同济医院培养医生。1912年,又成立工学堂,专门培养工程师。一战时,中德分属两方,这所德国学校也因此于1917年被关闭。后经多方奔走,才迁址重建,改为华人私立学校。1937年,学校改为国立,改名为国立同济大学。





同济大学,和清华、圣约翰等中国近代名校相类似,都是由外国人一手创办。同济的"德籍教师、德国学制、德文教材、德语授课"模式,保证了中国学生能够享受到和外国学生一样的教育质量。现在想想看,100多年后,宁波诺丁汉仍然以这种模式为特色,说明中国教育还任重道远啊。
同济大学另一个特点是注重实践,与传统培养理论家的大学不同,同济大学对学生的定位是医生和工程师。这些职业对实践的要求都比较高,因此同济规定,学习一段时间理论后,必须进行实习,实习成绩合格,才能进入下一阶段学习。同济大学也从德国运来了许多机器设备,建立了实习工厂,供学生们实践使用。

同济大学的组织结构


同济大学校歌

同济大学知名校友很多,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学而优则仕"的朱家骅。曾任,教育部长,kmt组织部长,中统老大等职务。




这位理工科学生,竟然是小说《红岩》的作者。不得不说,学习好的人,往往做什么都很优秀。


由于同济大学长于工科,对国防尤其重要,因此也成了日本侵略者的重点关注对象。无论是"一二八事变"还是"八一三抗战",身处上海的同大都因为其浓厚的军工北京,遭受了严重的损失。

1937年,上海沦陷后,同大一路南迁,先后经过金华、赣州、八步、河内、昆明、贵阳多地。每到一个地方,总因为其军工背景而屡遭轰炸。后经同大校友钱子宁联系,才于1940年迁往李庄古镇。

其实同大迁往李庄,当地人一开始也多有反对。一是容易吸引日军轰炸,二是引起物价上涨,三是各地风俗不同、难免引起摩擦。后经当地乡绅会商,决定以大局为重,接纳同大,并发表了著名的十六字电文:"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


李庄本是一个居民三千人的小镇,众多文化机构的到来,给李庄的人口增加了一万人。李庄人把自家的庙宇、祠堂贡献出来,提供给文化机构使用。其中,同济工学院在东岳庙、医学院在祖师殿、校本部在禹王宫。外来文化机构也用自己独有的方式,感谢着李庄人的贡献,抗战期间,为李庄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并率先在李庄通电,比江对岸的南溪县还早十年用上电灯。


同济工学院学子毕业后,多去军工部门任职,其中中正式步枪的发明者,也是同济大学毕业生。


1945年,抗战胜利前,为了准备对日本的审判,同济大学奉命筹办法学院,地点就在工学院的院子里。当然,建国后,由于院系调整,同济大学很多专业都被调整走了,汇集了全国最强的土木工程力量,这也是现在同大为什么土木这么强的原因。





既然说到了同济,就把它说完吧。同济医学院旧址位于祖师殿,是民间帮会集资修建的。由于工学院基本上把同济的历史讲完了,医学院展览的内容并不是很多,把主要内容集中在与医学相关的内容上。


同济大学最先创立的就是医学院。

那时候敢为天下先也是很需要勇气的,回报也很丰厚。

同济的几个第一。

同济医学院医学生前期在李庄学习基础,后期在宜宾学习临床。

武汉的同济医院,也是我印象比较深刻的一所医院,就是德国人在上海建立的同济医院,于1955年随同济医学院迁往武汉。在一开始听说同济医院的时候,就总觉得它和同济大学有点关系,没想到真的是这样。

同济医学院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吴孟超院士。作为每天坚持看新闻联播的人,我对获得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吴孟超院士印象非常深刻。吴院士1943年入同济医学院,1949年毕业,把人生中最重要的大学时光留在了李庄。吴院士被誉为肝胆外科之父,96岁高龄依然亲自动手术。2016年,吴院士任李庄同济医院终身名誉院长,并亲自主刀了第一台手术。在这里,能听到吴孟超院士的事迹,让人觉得万事万物都是普遍联系的。
位于禹王宫的同济大学校本部,现在已经完全变成了寺院。其中,比较有特点的是被梁思成称为"李庄四绝"的九龙碑。梁思成评价说:如果把北京故宫太和殿前的九龙石比作一顶王冠的话,这李庄的九龙石碑就是这王冠上的一颗珍珠。



清晰的网图。

至于同济大学理学院旧址,现在已经被废弃了。门口挡着围栏,只有一块牌子诉说着曾经的故事。

迁往李庄的第二个著名的文化机构就是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位于张家祠。为了避免珍贵的文物落入日本人之手,1933年蔡元培倡议成立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搜集各地珍贵文物。博物院筹备处设有自然、人文、工艺三馆,傅斯年是筹备处的第一任主任,只在1934年做了四个月。






这个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也挺搞笑,它自己并没有多少藏品,大部分藏品都是从北方运来的。其中,基本藏品是由北平古物陈列所划拨的5450箱文物和北平历史博物馆合并而来的21万件文物。不过这样也好,省的张某人再盗卖故宫的文物了。


北平古物陈列所成立于1914年,主要以皇家藏品为主,主要保存奉天和热河两行宫的文物,地址位于故宫的文华殿和武英殿,于1948年与故宫博物院合并。
北平历史博物馆,于1912年筹建,1926年开馆,位于故宫午门,收集历代文物。

国立中央博物院,计划占地193亩,其大殿为仿辽建筑。工程还未竣工,抗日战争便已经爆发。



1937年抗战爆发,8月,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和北平故宫博物院,陆续将文物西迁。主要有北、中、南三条路线。


北路的文物迁移路线最为曲折。抗战最初在华北爆发,故宫博物院文物南下南京。12月,南京危及,故宫博物院的皇家书籍借助铁路运输,经徐州、郑州,至宝鸡,再翻越茫茫秦岭,最终1939年6月,至峨眉山脚下。

中路文物分为故宫博物院文物和中央博物院筹备处文物。博物院文物为瓷器,怕颠簸,因此选择走长江水运。从南京,至武昌、长沙,再至重庆、宜宾,最后1939年4月抵达乐山。中央博物院筹备处的文物,39年到达昆明,后因日机轰炸,于40年底最终牵至李庄。


南路文物,是35年11月至36年3月,参加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的书画精品。这批文物,一直辗转中国大西南,最终落脚四川巴县,也就是现在的重庆周边。

1948年12月,这些文物,陆续运抵台湾。

抗战期间,李济一直担任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主任,每个月由财政部拨给经费。抗战前方战事吃紧,经费时多时少,后来进入相持阶段,经费才逐渐多了起来。在战争年代,有这么一处世外桃源,也真的很不容易。


在李庄期间,筹备处的各位专家也没有放弃研究。其中,主要成果有李济的殷墟研究,王振铎复制司南,李霖灿的摩梭文字研究和曾昭燏的博物馆学研究。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简称史语所,是中央研究院下属的专门研究历史、语言的研究机构。1928年,在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的指示下,由傅斯年在广州创立,并亲自任所长。次年,史语所迁往北平,1934年迁至南京鸡鸣寺。抗战爆发后,史语所先后迁往长沙、昆明等地,最终于1940年迁至李庄,下设历史、语言、考古、人类学四组。


与其他科研机构不同,史语所驻地并不在李庄镇上,而是在几公里外板栗坳。这里有一处建筑,名为栗峰山庄,是李庄大户张家的住所。



由于栗峰山庄如今已成为农户的私人宅邸,目前只开放了牌坊头一处参观点,预计未来会全面收回开放。



史语所驻地虽不如同济大学气派,但是却是名副其实的群星闪耀,陈寅恪、赵元任、吴定良、董作宾等大家都在这里工作。


历史组组长为陈寅恪。

语言组组长为赵元任。

考古组组长为李济。

人类学组组长为吴定良。

除了璀璨的群星,史语所的另一大宝藏是丰富的藏书。共有汉籍十四万册,西籍一万余册,其他资料无数。史语所成员之外,还有很多机构的学者也来这里借阅、学习,如北大文科研究所、中央博物院、中国营造学社等。

史语所的很多研究员,兼任北大文学研究所的职务,在李庄期间,有四名研究生在史语所读书。


抗战期间,史语所笔耕不辍,研究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成果。



-
AlterEgo🦙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1-27 14:58:45
-
孤独的多棱镜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7-22 13:13:23
-
young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2-22 00:09:17
-
momo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2-21 20:51:47
-
bobobirdy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2-17 10:45:09
-
所谓伊人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2-17 07:10:23
-
旋风霹雳小娇娃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2-17 00:55:02
-
敏儿好学mm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2-16 23:59:22
-
carol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2-16 21:39:33
-
有朵云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2-16 21:35:05
-
害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2-16 19:57:00